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初冬,媛媛从花店买了一株风信子送赠于我,当时它并未开花,只有一个像幼儿拳头般大小的球茎上探着一个嫩绿色的小脑袋,那便是它的芽. 按照媛媛的嘱咐,我对它采用水培的方法,将球茎放入一个水杯中,水面刚好到球茎底部,将其置放于书房的窗台边,每两三天换一次水.  相似文献   

2.
我的书房     
正我的书房,我晚年快乐的一方天地:书房与客厅相通,十几平米空间,一张书桌,桌上一台电脑,一排贴墙书柜,柜里存列着我自已的作品和我喜欢读的书籍;我退休以后,除了偶到楼下草地、小径休闭散步,就是终日呆在我的书房里,不论晨昏昼夜,读书、上网、写作、思考……虽足不出户,却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个书房宛如一个微缩世界,山川湖海尽收入眼前,其乐融融也。提起"书房"这个话题,内心难免翻涌起辛酸的记忆,百感交织,感概万千。1982年春,我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光明日报》社当编  相似文献   

3.
孔夫子搬家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羡慕那些住别墅的人,不是羡慕他们有钱,而是羡慕他们住在那种房间很多的地方:那么多房间,总有一间可以做书房.不过学问很大的江晓原教授也承认:"上有天堂,下有书房,书房是一种奢侈."虽然没有书房,我也度过了绵亘多年的读书生涯,惟一的遗憾是:书散落四方.  相似文献   

4.
正进入"狗年"之后,我家的"帅哥儿"行走愈来愈困难了。说起来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它毕竟已经15周岁多了,按照1狗龄等于人的7岁来算,它现在已经是超百岁的高龄老犬了。但这老犬的不良于行,对于我这个"家长"来说,却也显然是一个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想当初,它曾把家里的电线和沙发套什么的,疯狂地咬断或咬碎;可如今呢,它的两条后腿儿已经站立不起来了,每次都要我托着尾巴根子才能助其起身,然后它才能缓缓站定,慢慢地按照我的指令,一步步地下楼去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的初恋     
曹飞 《新青年》2002,(12):11
我11岁的时候,家时来了个名叫沈毅的19岁英俊挺拔的年轻人,因为工作的关系他住在我家。沈毅的父亲与我的爷爷是莫逆之交,所以,全家上下对沈毅都热情周到。虽说沈毅与我家的关系不一般,但是长期受到这种照顾也觉得不好意思,觉得该为我家做点什么。当时我正在读小学,成绩一般,沈毅便承担了辅导我的任务,做起了义务家教。从此我的成绩一点点上去,沈毅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我祖祖前几天去世了。或许你还不懂祖祖是什么概念吧。在我们这儿,爷爷那一辈人的父母都被称之为祖祖,祖祖是一个中性词,不分男女。死去的这个祖祖,是爷爷的爸爸,是男祖祖。从小,我就受着父母的宠爱,却不知道老人的宠爱。外公和奶奶我从没谋面,外婆和爷爷死的时候我还没有懂事。想来想去,我得到的老人的呵护,全来自城里的两个祖祖了。这两个祖祖和我的血缘关系较远,只因为同着姓同着家族,便成了至亲至爱的祖祖了。记得五六岁时到祖祖家玩过一次,小学时他们又到我家住了一个月,他们睡我的床,我和妈妈睡,后来他们回家了,很久…  相似文献   

7.
青春梦一场     
以后春花开了秋月清,冬阳落了夏虫鸣,谁来唱歌谁来听,谁喊了青春谁来应。三上半学期的期末考试。上午考完了最后一科,大家都急急慌慌地收拾书包回家过年。我的凳子被我踢到走道当中,将一个飞奔而过的男生绊了个趔趄。我笑着忙道歉,问他:“李佟,什么时候回家?”他家在下面的矿上,他在这里是借宿在他姨妈家。他被磕了膝盖,疼得龇着一口白牙:“明天。”我心里一喜:“下午去我家玩儿?我爸不在,我们可以翻他的书柜,他收学生的武侠小说都在里面。”他喜滋滋地当时就跟我一块儿回去了。我家就在学校的家属区,离教学楼只隔一个操场。我们自己做了一…  相似文献   

8.
屋里的水仙花开了. 其实花前儿天就开了.但真正意识到“花开”二字,是昨天午后,阳光大好,天空碧蓝,我把被子鞋子连同水仙花一起弄到顶楼去晒,黄昏时搬回花来,案前对坐,一室清芳. 我把屋里的花草作了微调.文竹从书架上请下来,放到水仙花原来的位置,靠近金鱼,想必金鱼们会更偏爱文竹的秀气,再者文竹叶子的纤微亦令其不那么可怖.然后是风信子,芦荟,水仙.其实把水仙搬上顶楼时我就闻见一阵似有若无的花香,像午夜吐开一口烟时灯光下缭绕的几丝形状姣好的烟纹,那一刻我受宠若惊.水仙在我的屋子里涵藏了近两个月,一缸硕青的叶子满冬天都是碧幽幽的,我一直不曾期待它们会真的开花,即便很多人一个接一个地喊他们的水仙花开了!我对我的水仙其实并不抱有开花的期待,就像我的父亲,从不真正限制我在做什么.  相似文献   

9.
子是我小学时的同学,也是我较要好的一个伙伴,一年级时我们就在一个班上,她是班长,学习特别棒,只是穿得很破很脏,头发整天像枯草一样乱,不像个女孩子。她胆子很大,从没见她怯过生。刚开学那会儿,大家互相都不认识,谁也不跟谁说话,而她却很大方地主动与同学们说话,老师提问问题,全班只有她把手举得老高,半坐半站地耸在桌子上,嘴里还嚷着:“老师,老师!我会!”或许鉴于这一点,老师让她当了班长。叶子家与我家不太远,一个在村东头,一个在村西头。她经常上我家找我玩,母亲说她是个苦孩子,便常留她在我家里吃饭,有时还特别偏疼她,她的碗盛得满满的…  相似文献   

10.
童年伙伴     
我小时候最恨的一个人是王大傻,发誓长大以后当交警不叫王大傻过马路。我和王大傻每天都为了争吃争喝争穿或谁干活干上一架。通常是我张着大嘴站在院子里哭。王大傻不叫王大傻,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一帆。王大傻是我打架时恼羞成怒给他起的。我家的墙上写满了王大傻大坏蛋。为这我妈妈揍了我一顿。我哭得越伤心越大声,王大傻越高兴,像过节一样上窜下跳。我上小学3年级,王大傻重复上1年级。他调皮捣蛋,语文30分,数学21分。老师说没法升级。邻居家的奶奶和大婶见了我就夸,这闺女多精神,两大眼滴溜溜转。王大傻听了就很生气,他也长着…  相似文献   

11.
心里的月光     
在我家楼下,有一个小夜市。每当夜幕降临,我路过那里时,总有热气腾腾的饺子香气扑鼻而来,让我细细感受到这条夜市小街上的烟火气息。饺子的香气来自路边的一个小吃摊。主人是两口子,都来自乡下,  相似文献   

12.
我家的汤姆     
姆是我家的狗,而且还是条狼狗,最重要的是,它是条母狼狗。为什么说这重要呢,因为自从我二哥给它取了这么个名字后,我就一直把它当作公狗看,直到3年后它下崽的时候我才知道是母的。对此我还曾经愤愤不平过,感觉像是被谁欺骗了似的。仔细想想一定是名字没起好,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面的猫就叫汤姆,也是公的,而且狼狗长得都魁梧,又凶猛。其实汤姆是公是母都无所谓,可是我认定了它是公的,你忽然说它是母的,这我在感情上就受不了,总得有个适应过程对吧。所以这事就还得怪我哥,起什么名字不好,非起这么个名字。大概是那段时间看《猫和老鼠》看上瘾…  相似文献   

13.
我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私企,开始了中规中矩的朝九晚五的日子。那时候我还没有自己的电脑,就经常在下班后独自留下蹭单位的机器,写写日记,发发邮件什么的。冬天天短,很多晚上,我看着窗外黑沉沉的天,听着怒吼的风,想起整个楼层可能只有我一个人,心里就会生出巨大的荒凉和恐惧来。有一回中途出去,从办公室到卫生间短短几十米路,我的神经抻得都快要断了。偏偏经过男卫生间时,里面悄无声息地蹿出一个人来。我从来没有在这个时候碰见过人,吓得叫出声来。他也被我吓了一跳,之后就一迭声地道歉。我抬头看见他黑黑的眼睛,怒气不觉就散…  相似文献   

14.
这是埋藏在我心底多年的一篇文章,几次动笔又都放下了。我曾自卑地认为,怀念老诗人的文章,怎么也轮不到我写,每当眼前浮现出臧老那亲切的面容,尤其是耳边回响起老诗人几次带着浓重乡音的话语:“我对你抱有不小的希望”时,我便有种无地自容的愧疚。后来自己安慰自己:得到老诗人教诲、恩泽的文学青年不计其数,我不过是他们中的一个;我至今没能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什么成绩,臧老不会怪我,毕竟不是谁都能成为诗人的。  相似文献   

15.
杭州小记     
孙郁 《海内与海外》2009,(12):73-74
乙酉秋.女儿考取浙江大学,我与妻子去杭州,曾在西湖边小住。每天差不多都要去知味观.几个友人同来聚饮,颇为兴奋。席间讲起美食,都称赞这里的佳肴,为南方一绝.不胜感念。后来每次来杭.都到那里谈天.成了一个歇脚的地方。西子湖畔.清静之地,来此的快慰,与聚饮之乐也是有关的。  相似文献   

16.
正我家房屋的后面相传是一个后花园,我的一个远房的舅舅常常提起,他说时的那个神色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如此惊奇又骄傲的神色,只要他喝点酒,眼睛就死死地盯着我们这些孩子,似乎还夹杂着眼泪,声情并茂的样子一直让人怜悯。远房的舅舅说,当时他在我姐姐家"刮烟"。我家曾经种过十几亩地的烟叶,还有一个紫花蛮牛。舅舅常说"刮烟"是把一条条烟叶结起来一小缕挂起来凉上而已!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是"刮烟"还是"挂烟"。不过,我确实见过我们家一个像荷叶  相似文献   

17.
冬季的柏林     
来柏林,是故地重游,也是重温旧梦。为了迎接一位中国作家的到来,我从维也纳特意赶到柏林。在柏林郊外的泰格尔机场等候时,迎面碰上行色匆匆的陕西导演王全安,脑子里迅疾闪出一个念头:他正执导陈忠实老师的小说《白鹿原》。曾经在一个小说里杜撰过一个情人,把他放在了冬季的柏林。这完全有别于杜拉斯笔下的情人。它打着真实的幌子,被植入冰冷的记忆。但是柏林,很久以前,实实在在地来过。那是上个世纪末我在德国读书的时候,和几个同学搭乘一辆夜车,横穿大半个德国之后潜入柏林城的。也是个冬季,车票便宜极了,我们五个人总共才花了四十九马克。连续两节车厢里都没有一个乘客,我们在自己的"专列"里高视阔步,欢呼雀跃。  相似文献   

18.
访欧趣闻     
受欧洲有关方面的邀请,我于去年夏天,对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家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文化交流访问。在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碰撞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些奇闻趣事。列宁属于全世界在荷兰桑达姆的民俗村,我走访了一个工艺美术品商店。接待我的是一个名叫“伯娜”的女士。其实伯娜的名字很长,很不好记,于是我就取了其中最好称呼的两个字,伯娜很高兴。她的商店里陈列着几枚列宁的纪念章,我说,我想买这几枚列宁像章,伯娜说,这是我自己的收汽用非卖品。我说,“你有几枚呢,就卖给我一枚,你可以卖高价,我不在乎。”伯娜说:“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19.
正1我对萧山充满了亲切的向往,因为她是我的忘年交来新夏先生的故乡。在我们近30年的交往中,来先生经常跟我提起家乡萧山,充满着无限的骄傲与怀恋。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年他到我家小叙,吃饭时,我拿出从万客隆超市买来的一瓶泥螺,可把来先生高兴坏了,竟连声问我:"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吃这个?"我说是想象的,江南人应该都喜食此类河中之物吧?他就像过年  相似文献   

20.
幽默精品屋     
《新青年》2007,(2)
让狗羞愧一楼住户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只大狗。初来乍到,它警惕性非常高,一有点儿响动就狂吠不已。我家在六楼,尽管每天上下楼蹑手蹑脚,但十有八九还是要被狂吠一通。我胆子小,狗一叫我就拼命跑,生怕它突然冲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