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物质文明的绿洲,精神文明的沙漠。作者认为,中国如果是朝着这一方向走,是到不了绿洲的,只能被那黄色、灰色的沙漠掩盖。 如果在中国现代化的设计部门有一张美国模式的蓝图,而中国正在按照它的轮廓发展,我看这是令人担忧的。美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物质文明的绿洲,精神文明的沙漠。中国朝着这  相似文献   

2.
和谐盛世民富国强,今年1月是中美建交30周年。我20年前亲历的一段往事一幕幕的映入眼帘,在我心头萦绕,促使我把它记录下来。那是1986年9月11日14时(华盛顿时间),历史上第一个正式访问美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团体——空军歌舞团共39人,乘美国空军KC-10巨型运输机,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安德鲁斯空军基地降落,受到热烈而隆重的欢迎。我们带着中国人民和军队对美国人民和军队的友谊,  相似文献   

3.
美国虽然和我国国情不同,但并不令人感到特别生疏。无论是旧金山,还是纽约,都有相当多的中国人、中国店、中国餐馆和大量的中文报纸,所有这些,对于初到美国的中国人来说,都格外亲切、格外需要。我在美国时间虽短,但美国社会和美国人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像。  相似文献   

4.
“我虽然是‘老外’的长相,没有中国血统,但我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  不错,正是他曾经受到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亲切接见,他被中国大陆10个省(市)聘为政府顾问,1996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给他作了专题报道,介绍他的成功之路,他就是美洲华人、著名美国侨领、美国梅州同乡会会长、美国中华团体工商联合会总主席、美国熊氏集团董事长、美国《国际日报》董事长熊德龙先生。  龙年访龙岩  或许是缘份和巧合,千禧龙年,回“家”过年的熊德龙先生来到福建闽西龙岩,一个“…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拉美关系的快速升温,尤其是中国在拉美影响力的扩大,美国国内出现了"中国威胁美国后院"的论调.这种论调是美国新一波"中国威胁论"的延伸与升级,它反映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深层担心.本文在梳理该论调出笼基本脉络的基础上,从美拉关系、中拉关系的嬗变来探讨"中国威胁美国后院论"产生的客观背景,分析中拉关系的本质及其对美拉关系的影响,提出几点发展未来中美拉三边关系的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政府乐观地认为自己能够应对中国的崛起,预言未来的美中关系将是合作性的,澳无须在美中之间进行艰难的选择。其理由是:随着中国的强大,它将逐渐融入美国领导的全球秩序。本文认为,这种看法高估了美国的权力,低估了中国的野心。事实上,我们所能期待的最好结果是中国和美国在大国协调中进行妥协与协商。但现实是美国不会与日益强大的中国进行真正妥协,所以极有可能出现更坏的结果,如中国处于主导地位,美中持续敌对或爆发战争。因此,澳大利亚必须努力说服美国与中国合作,一同建立新的“亚洲协调”。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是在复杂的背景下出台的新战略,它标志着历时十年的反恐战 争的结束,它也是在财政压力下采取的“瘦身”行动,制衡中国、对中国的防范无疑是一个重要原 因。美国的战略调整是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收缩,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扩张。为此,美国采取了种种 措施,包括向亚太地区增调部队,加强在本地区的军事存在;强化与盟国的关系;在经济上搞《跨太 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试图为地区一体化制定规范;鼓励别的新兴经济体与中国竞争;努力推广美 国的价值观。但这一新战略的制约性因素不少,美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国既不要把它看成 不得了,也不要看成无所谓;要重视和关注,不允许美国的新战略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同时坚持 和平发展的政策不动摇。  相似文献   

8.
在我接触的外国商社里,美国二公司驻京办事处是在中国创办历史最长的一家公司。他们几乎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同时跨入中国大门的。迄今,公司在中国已经有了  相似文献   

9.
我对这一课题产生兴趣大约是在15年前,当时我正致力于美籍华人史的研究。在研究二战前后移居美国的华人社会经济特点时,我被战后他们当中竞有如此高比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其中不乏国际知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移居美国这一现象所震惊。在中国,他们由于能够成功地拥有一种稀缺的国民资源,即仅为少数特权阶层享有的大学教育所赋予的特质而统统被称为“知识分子”。我还为他们在美国成为专业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如下过程感到吃惊:多数人最初当留学生,在取得高级学位或经过专业培训后充当专业科研人员,最后取得美国永久居民或美国公民的身份。战后这一现象与十九世纪前往美国多数系农民出身的广州移民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些早期的中国移民到达美国后很快就变成现代产业工人。他们提供的劳动力是发展西部  相似文献   

10.
美利坚三月     
为完善我的一部长篇拙作 ,在美国一基金会的赞助下 ,去年春天 ,我在彼国进行了三个月的采访与体验生活。现在的美国 ,早已不是充满乡土味道、马克·吐温式的美国 ,也不是海勒笔下那种矛盾、滑稽的美国 ,而是那个用了漫长岁月 ,从一个延续千百年 ,落后古老的农村 ,变成了高楼大厦、现代化的曼哈顿 ,是那个懂得有了钱 ,如何建设自己这个原本缺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发达国家 ,是那个有时因“财大气粗”不时轻狂的美国。当你把细心与冷峻目光投向它 ,它会把方方面面的真实展现到你面前……遭遇“洋雷锋”大概一两年前 ,在报纸上读到这样一条消息 :…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一则新闻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一位在华生活了几十年的美国人拿到了中国绿卡,且是拿到中国绿卡的第一个外国人,她就是寒春。其实,绿卡对寒春来说,象征意义更大,因为拿不拿绿卡对这位美国老人只是一个手续而已。如今三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都知道一对美国夫妇早已落户中国,丈夫叫阳早,女的叫寒春。曾有一段时间,媒体对他们时有报道,称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我记忆中,寒春和阳早长年生活在北京郊区,饲养奶牛。一个偶然的机遇,我来到了北京昌平原农机部下属的实验农场小王庄,在这里我遇到寒春,才知道他们夫妇在这里养奶牛,不少北京人喝…  相似文献   

12.
这里我仅谈谈对美国1960年以来拉美政策的认识。1960年这个日期并不是随意确定的。正是在这一年古巴巩固了自身的革命,美、苏在西半球激烈的冷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不可能综述这段时期的全部历史,仅概括十个问题借以了解美国对拉美政策的概貌。在过去二十三年中美国对拉美政策的五个基本目标是:一、保持或加强美国的政治影响尽管美国与欧洲列强不同,它从未建立过一个辽阔的帝国,但至少从十九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13.
中美经贸与政治关系的发展形成鲜明对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布什入主白宫不到半年 ,中美之间就连续发生了数起严重事件 :美国军用侦察机撞毁中国飞机和侵犯中国主权 ;美国决定对台出售大批武器 ,布什总统甚至公开宣称 ,如果中国大陆攻击台湾 ,美国必须协防台湾。但是 ,布什总统在谈到中美经贸关系时说 :“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大国。我大力支持开展对华贸易。”他表示 ,开展对华贸易对美国企业家、高技术人员和农场主是有利的。中美建交 2 0多年来 ,两国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是 ,无论是中美政治关系遇到麻烦或陷入困境 ,还是美国经济处于衰退时期 ,两国经贸关系都在持续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 ,2 0 0 …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出台的美国防部《中国军力报告》对当前美国朝野掀起的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它对中国的诋毁在美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是有限的,不会改变中美关系的总体框架。中美在加强双方战略互信方面有多方面工作可做。  相似文献   

15.
虔心问道     
正中国书法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统一体,它以文字为载体,以线条为组合,体现出中国人对美的追求、美的理念及美的法度;它是无声的音乐,静态的舞蹈,抽象的绘画,同时也是大自然的旋律;它不断地反映和丰富着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宇宙观和人生观。法国著名画家毕加索有言:"如果我出生在中国我必须做一个书法家而不是一个画家"。足见中国书法之魅力。因此,多年以来令我一直痴迷、神往、追随和学习。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书道之途更是清寂与苦涩,学习与  相似文献   

16.
中美经济共生关系,决定了两国间的战略互需。长期以来,这种共生关系是以美国的绝对主导为基础的,但也一直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金融危机加速了这种趋势的出现,使得中国拥有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它决定了美国放下过去的绝对单方主导姿态,被迫寻求与中国构建更为可靠的同舟共济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印度快报》日前披露了美国六七十年代的一份绝密文件,其核心内容是准备由美国帮助印度抢在中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以免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这份文件的发件日期是1961年9月13日,是由一个名叫乔治·麦卡锡的海军少将起草的。文件中说,根据美国间谍卫星和中央情报局的侦查,中国很可能在1961年底就要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美国无论如何要采取行动,遏制中国军事实力和国防地位的提高。文件建议美国秘密帮助亚洲另一个大国印度,让它抢在中国之前爆炸原子弹。理由有三个:一是印度的核技术已搞了很长时间,有一定基础,只要…  相似文献   

18.
佐藤政府上台一年多来许多事实证明,日本对外扩张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佐藤政府在美国指使下签订侵略性的“日韩条约”,建立“东北亚军事集团”,参加“遏制”中国的新月形军事包围圈。它联合苏联,反对中国。它支持美国侵略越南战争,在亚非国家中积极展开外  相似文献   

19.
要准确认识美国"重返亚洲"的再平衡战略,需要对其重新评估。首先,要判断美国重返亚洲,是一个军事战略,还是政治、军事、经济甚至是价值观的全面战略?我的看法,总体上它是一个以军事力量前沿部署调整为主的安全战略,其他要素则围绕这一战略调整。特别是美国撤出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需要在亚洲军力部署上进行全面调整。  相似文献   

20.
1999年,国际著名地理学家、美国伊州中国学社社长、全美华人协会芝加哥分会顾问、85岁高龄的江应澄教授,撰写了一部自传。在自传中,他写道:“我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美国,但我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炎黄子孙,语言文化不同於祖籍英伦的美国人。为了爱祖国……有需要我的地方,我都要竭力为之。”其赤诚之心,跃然纸上。1914年,江应澄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垛镇一个中医世家,祖父江焕章、父亲江镜湖均为当地名医,且思想开明,忧心国事。在那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江镜湖给他的四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应澄”、“应清”、“应中”、“应华”,连起来即为“澄清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