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中的风景     
下过头一场雪,我就开始犯病了。人尚在死死揪住青春的尾巴不肯撒手,病却已是老病。说它是病,也不甚严重,只不过在秋冬换季及每冬入九后,必然要咳上几天,嗓子沙上几天,再疼上几天,前后缠绵半个月,这一冬的债才算是还完了。明明是傻大姐的粗使丫头命,这一咳,生生把自己整成个林黛玉。  相似文献   

2.
海门之恋     
很快就习惯了没有地铁的日子,习惯了这座甚至没有火车站台的城市.它热情的阳光,就像这座国家级卫生城市的市容,干净恣意地撒在行人的身上.最让我舒心的是这个城市的陌生,没有人来烦我,公司的员工都知道,我只是总公司派来搞市场调研的.我似乎远离了尘嚣.  相似文献   

3.
风光、气候两宜人的美国西海岸阳光地带,南北长而东西狭。旅行社的大巴驶出洛杉矶东行不久,窗外景色就开始起了变化。无边的地域慢慢变小,茂密的森林开始稀疏,一马平川逐渐为丘陵、山峦所取代。进入亚利桑那州,窗外更是一片灰黄,天苍苍,野茫茫,少有人迹。高速公路两旁间或出现一些树木,树木旁边才有民居或公用设施,倒有点像中国大西北苍凉的黄土地———哪里有树哪里才有人家,只不过没看到水土流失。正是在这种失望之中,大巴一步步逼近此行的最后一站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该城孤处于一片荒漠之中,它以赌兴城,几十年时间,从仅有几域外见闻…  相似文献   

4.
米小蓝 《新青年》2016,(4):44-45
两个人,一把伞,他搂着我肩膀的手有点紧,然后耳边传来了他的声音......肥果的磁场频率改变了遇见肥果的时候,我一百三十斤,肥果二百斤。那天肥果出场的时候,一摇一摆,艰难地挪动两条粗短的腿,步履蹒跚得像一只笨拙的鸭子,一不小心还把桌子撞翻了。众人乐得哈哈大笑,我却在肥果尴尬的笑容中看到了三月的阳光。  相似文献   

5.
远山的鲜花     
冬日的上午.妈妈让我帮她剪去白发.她闭着眼睛.安详地坐在靠近窗户的椅子上.阳光穿过窗户,静静地洒在她的头发上.灰尘在阳光中跳动,在妈妈的头发上跳动,似乎是跳动在黑白的琴键上,无声无息地拨弄着时间的声音.我小心翼翼地拣出这些岁月的痕迹,一根根地剪下,放在桌子上的一张自纸上.  相似文献   

6.
那一年我正读高三,学习紧张得要命,每天都昏昏沉沉,连睡梦中都在演算习题,日子沉重而平缓,我真怕这一份厚重会把自己的生命压抑得失去激情,直到有一天凌菲出现在视线中,灰暗的天空才透出第一缕灿烂的阳光.  相似文献   

7.
那条街     
路变宽了,干净了,原来那些低矮的二层水泥房子都变成了林立的高楼。在阳光照射下墙面上贴的高档砖泛出亮眼的光。她在光和高楼之间有些迷离。但很快,她从迷离中清醒,在这条道上她的记忆里只有她和他的身影。那也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她和他,一个从南向北走,一个从北向南走。都没有什么事情,闲闲地逛着,眼睛往马路两边的行人随意地扫一扫。然后,两条目光相交了。她看了他一眼笑道,真巧。他也笑,是呀,你  相似文献   

8.
    
下雪了,这是今年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雪是夜里下的,悄然无声,我们都在熟睡,不知道下雪了。第二天早晨起来,才发现下雪了,地上一片银白。我的心情十分爽畅,我喜欢雪,喜欢雪的晶莹,喜欢雪的美丽和透彻,喜欢雪的柔和与纯洁。人们常说雪后寒,其实雪后并不寒,天空被雪花洗涤得一片苍蓝,阳光和煦。今天是个好天气,我从家出来,走到街心公园。正值隆冬,公园里的花草树木都凋零了,可是我看到光禿秃的树上挂满了雪花,特别是松树上堆满了雪片,雪片虽多,并不臃肿,枝枝叶叶上都镶嵌了一层白雪,疏密均匀,哪儿也不多,哪儿也不少,像是精美的玉雕雪树工艺品。  相似文献   

9.
雪藏的母爱     
《新青年》2007,(4)
夜色中提着皮箱拖着沉重的脚步上楼,走过一场烟火浩劫的爱情,精疲力竭了,觉得肚子"咕咕"作响,才想起还没有吃晚饭。冰箱里满满当当的,有水饺、馄饨,用塑胶袋装了,分成一小袋一小袋的。还有佐料,分成一小包一小包的,有虾皮、紫菜,还有香菜,放在微波炉里,只要几分钟的时间,热气  相似文献   

10.
一旦夜晚到来,这是热闹非凡,像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一家家妓院的门口大都在中央放一张桌子,靠墙放一排椅子,方便“南洋姐”等候客人和谈价钱。  相似文献   

11.
阳光的脚步     
不管你信不信,阳光的脚步陪伴着你的一生。尽管阳光的脚步自从笔者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就与我形影不离,但我却茫然无知。直至念小学二年级的某一天下午,才突愕发现了阳光的脚步。小时候,贪玩,上课心不在焉,老盼着放学的铃声早点爆发。那时上学,哪有如今学生的阔气,手带表,身带机,对时间的掌控分秒不差。一天,正望着蓝天发呆,阳光从窗外探头,将窗棂的影子投射在粉墙上。此时,下课的铃声猛然响起。我茅塞顿开,一个箭步急窜过去,用铅笔在墙上划下一道记号:"嘿,我逮到了阳光的脚步!"于是,以后每到这个时刻,总凝视着墙上刻下的标记。随着阳光投射的影子,一步一步,心知肚明,放学的时刻将至。正因翘望铃声的勾引,心情也跟着雀跃起来。  相似文献   

12.
一生之水     
一开始她就知道,自己的婚姻只是一场交换。认识他时,她29岁,女人到了这个年龄,多数都失去了对爱情憧憬和向往的能力,更何况,因为腿疾,二十多年来她根本不曾体味过爱情真正的滋味。他32岁,自幼家贫,父母双亡,为供两个妹妹读书,至今未婚。她的父亲开着几家公司,生意做得有声有色,独独放不下这个宝贝女儿。为了这桩婚事,她父亲答应给他们一套装修豪华的房子,在公司里为他刚毕业的妹妹安排了职位,条件是:他必须照顾好自己行动不便的女儿。这种一开始就利害分明彼此牵制的婚姻,也未必就真的不好。他是个温和干净的男人,不大说话,脸上总是有温暖随…  相似文献   

13.
·1·初中时,我在一个乡村中学读书。那时候,每日的生活除了学习,几乎没有娱乐,简朴至极。唯一的期待,便是一年一度的元旦茶话会。在这个辞旧迎新的节日,每个班级都要开一场茶话会,所有准备工作由学生自己完成。元旦前几天,节日的欢快气氛像漫天雪花一样弥漫开来。元旦那天,教室焕然一新,宛若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而载歌载舞的我们,就像姹紫嫣红的花朵,在冬日里柔美绽放,清香沁脾。这一年一次的盛开,是在忍受了多少寂寞和艰辛之后,才得到的  相似文献   

14.
孤儿仔     
我找不到答案。但我知道这就是我的道路,我将毫不犹豫的走下去,也许一切的答案就在前方。【第一回】莲蓬客栈的客人终于稀少了些的时候,李孤才得闲趴在桌子上打起瞌睡来。掌柜老头在一旁修着指甲,这是老头一有空就会做的事情,作为掌柜他反而很少做账本,却只顾修剪那刚冒出毫厘的指甲。老头修起指甲来能耗半个时辰,因为他修指甲的时候大多不是在修指甲,却是入神地想着什么,有时还沙沙地叹一口气。就在老头又沙哑地叹了一口气时,客栈的账簿被一只手掖了起来。"李孤,招呼客人!"老头使唤着这个年轻的伙计,见他没反应,老头  相似文献   

15.
生日礼物     
永兰 《新青年》2007,(3):12
农历三月初一,妈过56岁生日,虽然之前几天她一直严肃声明“不过生日”,但是那天早晨她仍然收到一双皮鞋、一套内衣、一件风衣。等到晚上大家聚齐,张罗着要去燕都酒楼,妈无论如何不肯,甚至把自己锁在卧室不让大伙进来以示抗议。饭店去不成了,姊妹几个便齐动手,煎炒烹炸摆了两桌子,大家知道妈的习惯,基本上都是本着惠而不费的原则,可是那个168块钱的蛋糕还是  相似文献   

16.
尔东 《新青年》2002,(8):15
两年以后…… 上海的冬天.昨夜刚下过雨,地面还很潮,太阳无精打彩,整个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说不清的潮湿和阴郁.在一个阴冷的半地下室里,阿健蜷在一床已经破旧乌黑并且看上去油腻腻的被子里,阴着脸看着地下室里中午透进来的几缕阳光.阿健的手里夹着一支廉价的烟卷,烟雾将那几丝少得可怜的阳光打扮得有了些许生气.  相似文献   

17.
正汽车在公路上盘旋了一阵子,就到了布里斯班的奴沙小镇景区门口。果然是气韵不凡的所在:造型别致的岩石伫立在海边,冲击着海岸的浪花在阳光下如雪莲般怒放,弥漫的水雾在晌午阳光照射下开放出多个大大小小的彩虹——真是罕见的景观!朋友们欢畅地叫着,手机、照相机忙不迭地拍照。我嫌双肩背太碍事,顺手将它扔在一棵大松树下……真是浑然忘我呵!在这里流连了好一段时辰,才带着幸福的愉悦感朝下一处景点走去……  相似文献   

18.
酒话连篇     
喜欢酒。有时老公晚归,眼睛格外亮,笑容格外多,话语格外亲,我就知道,他喝了。凑近些,他身边的空气,一点甜一点香一点辣,有米饭馒头羊肉茄子都无法比拟的味道,很独特。闻一闻,也会迷离。就想,酒,是个好东西。但我不喝。常听我妈抱怨:忙乎三四个小时,几分钟就撤退了。颇有点桌子摆的时间太短,作品被灭得太快的遗憾。妈是读过几遍《红楼梦》的人,我想,她大概是希望像大观园那样,大家边吃边饮,比才情比酒力,直将午饭吃到日落西山,每个人方尽兴而归,才不辜负了那些美食。可是,没办法,她嫁给我爹,一大半原因是因为姥爷看上这一家人少言寡语勤恳做…  相似文献   

19.
几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历尽千辛万苦,流血牺牲,才筑起辉煌的科学和教育大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终于变成我国二十世纪的重大成就。老一辈人把书籍、科学、技术神圣化。在这种泛神论性质的对知识的崇拜中,可能存在着类似罗伯斯庇尔所创智慧节的某种东西。我们曾经有点像当年在科学和领育领域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荷兰人。当荷兰政府在英勇的莱顿城保卫战胜利之后欲行忠于祖国奖赏,问市民们想要什么的时候,市民们只要建立一所大学,往事已逝,今非昔比。现在俄罗斯是什么情况呢? 如今的现实只能说是一场民族的灾难。在1991—1993年间,俄罗斯国民收入减少了 40%,而在1940—1945年间(经过一场可怕的战争)才减少17%。世界历史上不曾有这种所谓的“改革”。就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幅度而论,俄罗斯超过了“大萧条时期”(1929  相似文献   

20.
李军 《新青年》2023,(6):38-40
<正>怀揣着几本《新青年》,我踏上了一段探访“荣军作家”之旅。从来没有想到,我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和一名文学爱好者相见,不是在文学沙龙上,也不是在作品研讨会上,而是在一张静卧了三十多年的病床前。这不是一场关于文学之梦的交流,也不是一场关乎作品和文字的探讨,我更愿意把这看作是一次心路的旅程,在倾心交谈中,一起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也一起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