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礼物     
《新青年》2008,(11)
我在纽卡素一家我最喜欢的临海餐馆为自己和妻子预订了座位。我们到达的时候,餐馆里还没有满员,在离我们3个桌子远的地方,坐着一对三十多岁的年轻夫妇。我注意到他们的脸上有一种  相似文献   

2.
阳光 《新青年》2002,(10):34-35
我第一次听到法国人解释“艺术家”一词,是在3年前的夏天。那是个星光灿烂的晚上,我与我的导师夫妇正在蓬皮杜文化中心附近一间意大利餐馆吃饭。这餐馆饶有情趣:张张小桌都燃着一支红蜡,光影摇(?),烛泪点点,令人无端生出一片遐思。  相似文献   

3.
光顾奥雷伍普斯餐馆的食客想,侍应生琳德赛、奥丽维和格莱塔·伯拉德雷是三胞胎——对了,她们确是相貌酷似的三胞胎姐妹。自去年11月就在美国印第安纳南本德这家小餐馆工作的20岁三姐妹让所有人,无论是顾客还是同事感到吃惊!“她们为餐馆带来了生气。”既是奥雷伍普斯餐馆老板又是经理的丹尼斯·梅埃说。“食客总说她们手脚快,那是他们在餐馆里总可见到她们,三姐妹一会出现在他们面前,一会在身后的厨房边,一会又很快出现在他们的餐台旁,真让人兴奋。”有时也会出现尴尬场面。“一天,一位女士带着全家来餐馆,把我当成我的姐妹…  相似文献   

4.
那两个写着“唐人街”的大牌坊,一南一北,昂然挺立于毛里求斯首都路易上港的一条大街上。大街两旁的餐馆和店铺,各各以龙飞凤舞的方块字招徐顾客。百物齐全的杂货店一成不变的飘荡着甜酸苦辣的刺激味儿,与餐馆溢出那种煎炸煮烤的香味儿不分你我地交缠在一块儿。在这条大街以及周遭横街窄巷里热热闹闹地进进出出。摩肩擦跨地来来往往的,多半是华籍顾客。这天早上,我站在大街上,呆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实在难以相信在毛里求斯的120万总人口当中,华族仅仅占百分之三而已,而在这为数三万余人的华族当中,客家人又占了百分之九十,其他…  相似文献   

5.
创业时间:1990年(牧场经营始于1977年)就任现职:1990年企业经营范围:牧草种子的生产销售、畜牧、天然果树和蔬菜栽培、日式餐馆经营资本金额:5亿日元营业额:9亿9 600万日元从业人数:145名怀抱梦想奔向巴西1949年,我出生于爱媛县今治市。学生时代起帮助父母打理餐馆及不动产,1975年移居巴  相似文献   

6.
我们都说,没问题。她说:"那好,等我走遍了世界,就和先生、孩子回去,南方是不去了,就在北京定居,你们说好吗?"我们连声说好。离开餐馆时,她又要送我们硬币做纪念,我们每人都选了几枚,说,下次还要到你这里来。进退两难的另一位女士,向我们诉说苦衷......也是在这个餐馆里,也是在这个夜晚,我们还认识了一位女士。她也姓叶,清瘦、干练,说话的态度很诚恳。她带了一个19岁的女儿来这里吃饭,她和这里有亲戚关系,吃饭是肯定不付钱的。听说我们是从北京来的,她主动和我们聊了起来。她来这里也快十年了。在温州,她是国家正式职工…  相似文献   

7.
张洁,辽宁省沈阳市人,旅英年轻女商人。在英国商界,她不仅使自己原来的上司成了她的下属,而且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伦敦枫叶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最近,张洁在回国探亲期间,讲述了她在英伦打拼天下的一段传奇经历。初战告捷,英国老板竖起大拇指1993年,我从南开大学毕业来到伦敦普利茅斯大学深造。初到英伦,我一开始也像其他中国留学生那样到餐馆、酒吧打过工。到了第二年,对这里的情况比较熟悉了,而且学业也不像初来时那样紧张,我想自己应该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尽快融入伦敦主流社会。于是,经过一番努力,我成功地应…  相似文献   

8.
每当夜幕降临,金边街头的酒吧间、餐馆里那些穿着各式制服的、大都在20多岁的年轻女人开始了她们的工作--向客人们推销各自公司的啤酒.有些餐厅只要有客人一进门,马上就有好几种啤酒的推销员迎上前来.一般人都称呼这些推销员为"啤酒小姐".她们大都是满面笑容,连声对客人说:"叔叔,叔叔,请试试我的这一种啤酒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投资金边餐馆业的中国个体业者呈上升趋势。除了一些中型酒店及餐馆外,还涉及旅店住宿、卡拉OK娱乐业等。特别是有几家新开张的以经营特色小吃的餐馆,已逐渐成为金边饮食业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0.
刚踏上胡志明市的土地,朋友便请我到一家越南民族风味十足的餐馆用餐.虽然有些疲劳,但我马上被桌面上的食物吸引住了:粗如手臂的黄鳝,大如玻璃杯的烤海螺,腥味扑鼻的鱼腥草……坐在我身旁的是一位50多岁、会说一点粤语的华侨,对我这个中国大陆来的客人十分殷勤、周到,他不停地问我:“来点黄鳝吗?肉很鲜的.”“给你来点生菜好不好?降火的.”“这种螺你一定没有见过,只有我们越南才有.”可我好像还在飞机上,头嗡嗡的,对吃没有太大兴趣.  相似文献   

11.
马六甲的娘惹餐不但闻名遐迩,更是国内外老饕、特别是香港美食家追逐的美食,可说已成为马来西亚“国粹”之一了.香港旅客最爱美食,对马六甲拉也甜蜜餐馆(Manis Sayang)的惹娘餐更是一食难忘.由于在香港根本就找不到一间娘惹餐馆,因此,有机会来到马六甲,当然是非要大快朵颐一番,不可错失良机.香港游客到马六甲观光时,行程一定包括品尝充满香料的娘惹餐.而甜蜜娘惹餐馆,则是许多香港游客必到之地.甜蜜娘惹餐厅游览古城,走进历史的隧道,再到设计盎然的甜蜜娘惹餐厅大快朵颐,几乎是最令每个旅客兴奋不已的节目.民以食为天嘛!  相似文献   

12.
“粗赖”,是马来西亚华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儿,意思是亲戚、亲人。有人说是客家话,有人说是马来话,我没有考证过。不过在马来西亚,不仅客家人会讲,广府人、海南人、福建人,甚至马来人、印度人也都会讲。1998年7月9日,我第一次重返马来西亚,在新山一家餐馆里用餐,服务员听说我是中国来的,连声说我是“粗赖”。一声“粗赖”,蓦然唤醒了我在马来西亚生活时的许多记忆,使我有着久违了的感觉,有着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今年6月16日———27日,我与哥哥黄辉华结伴第二次重访马来西亚。对于海外的华侨华人来说,他们的根在中国,他们经常回中国来寻根问…  相似文献   

13.
幽默精品屋     
《新青年》2003,(1)
残酷人生两个人在餐馆吃饭,桌上放着一杯热芥末。其中一个人认为芥末是甜的,于是舀了满满一勺放进嘴里,立即泪如泉涌。不过他紧闭嘴巴,没说一句话。他的朋友迷惑不解:“怎么了?”“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就在2年前的今天,他上吊了。”他的朋友安慰了他一番,也舀了满满的一勺芥末放进嘴里骤然,泪水如泉。第一位佯装无事地问他:“你怎么也哭了?”“我在想,你父亲20年前上吊的时候你为什么不上吊?”第二个答道迟钝有个农夫跌断了腿,去看医生。医生问他是怎么把腿跌断的,他说:“25年前,我在一个财主家当长工。有一天晚上,财…  相似文献   

14.
居家附近有间犹太人开的餐馆,菜单上有一项特别优惠,称为"Early Bird Special",每天傍晚五点钟之前,大厨变着花样,除了供应不同的佳肴外,还"免费"赠送一杯葡萄酒或是别的什么饮料。让顾客们在大快朵颐的同时,又不心疼地掏腰包。过后,抹抹嘴,打着嗝,还津津有味地在心中忙不迭地叫好:"值!值!"起先,我有点儿琢磨不透,都临近天黑了,怎么还是"早起的鸟儿"?后来才知道,这是套  相似文献   

15.
正记得还是前几年,《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在其专栏"有关品质"里,写过一文,题目就是《腌笃鲜》。读此文时,我心中不禁会意一笑。朱伟兄是地道的南方人,至今吴音尚存,对腌笃鲜有怀恋之情是理所当然的。如今在京城一些南风风味的餐馆里,腌笃鲜这个菜,在菜单还名列为比较高档的菜肴呢,这也是颇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幽默精品屋     
《新青年》2003,(2)
彼此彼此一小群爱开玩笑的人经常在同一家餐馆里吃饭,他们总是开服务员的玩笑。他们时而把水倒进花盆里,说服务员没有给他们送来,时而又把餐巾藏起来等等。每天他们都想出新的花样,可是服务员从不抱怨。最后有一天,他们吃完饭,给了服务员一份可观的小费并且说:“你是个好小伙子,我们多少次开你的玩笑,可你从不抱怨我们,因此从今天起我们再也不这样做了。”“谢谢,”服务员回答说,“那么从今天起我也不再往你们的咖啡里掺鞋油了。”OICQ定律之一:在聊天室里,看不懂的地方我会相信,看得懂的,我一点也不信。一个重度OICQ中…  相似文献   

17.
花没花味 日本人的饮食多以吃生著称,到处可见生肉餐馆。无论是牛肉、羊肉、鱼肉都能生吃。他们把肉切成薄片,放上佐料,便是一盘美味佳肴。中国到日本的人开始食用不习惯,觉得腻味,时间一长,慢慢习惯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相似文献   

18.
有位朋友参加一个商业考察团,刚从纽约归来。被问及“什么是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他答道,是一家华裔开的餐馆——“一碟盐”。   原来,该餐馆地处纽约繁华闹市中心区,那儿有著名的意大利咖啡厅,法国饭店,麦当劳分号……在这租金十分昂贵的地段,“一碟盐”餐馆何以能够生存下去,颇引起友人探究的兴趣。   原来,其诀窍是:对中国来宾,可提供最上等的中国菜——并非单一的粤菜或川菜,而是选中国菜的精华。厨师也是来自中国各地。如果是外国人来吃,则提供带点外国化的中国菜,但仍然保持中国菜的特色。该餐馆配置有三角钢琴,…  相似文献   

19.
1985年初,徐银萍和丈夫潘仲骞一起从米兰来到罗马,在市中心买下一间小餐馆,店名叫“金星酒家”。他们只简单地装修一下便开门营业了。为了节省,厨房只用两个人,餐厅的工作就由他们两人包干了。徐银萍除了招待客人,还要擦桌椅、洗地面、洗厕所……一般的餐馆桌布都是由公司包洗的,徐银萍却坚持自己洗,每天熨桌布,常常熨到深夜一、二点钟。当时女儿蒂雅娜才三岁,没钱雇保姆,也自己带管。晚上孩子困了,就睡在餐厅里一张长凳上,有时客人多,长凳让给客人坐,孩子就趴在垃圾桶盖上睡。当时餐馆里只有徐银萍已学会开车,买了部旧…  相似文献   

20.
幽默与漫画     
《东南亚纵横》2000,(6):48-49
报名 一天,张三请几位朋友在一家餐馆吃饭,服务小姐一连上了四道菜。这时,席上的一位朋友面露不悦之色:“小姐,你怎么只顾上菜,也不报‘名儿’呀?”……小姐脸一红,说:“上菜还报什么名儿呀?……俺叫‘二妮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