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书推荐     
《心灵与境界》本书收录了张岱年先生公开发表的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论文与讲话稿,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在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中,阐述了中国文化及  相似文献   

2.
金庸的武侠小说提出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最高境界,具有深沉的艺术魅力,放射出夺目的中国传统文化光芒。  相似文献   

3.
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需要坚持三个维度,即:"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三个维度分别论述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何科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三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使二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  相似文献   

4.
孙代尧  李健 《前线》2017,(3):38-4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革命文化用唯物史观观察自然、人生和社会;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崇尚利己的个人主义。近代以降三者之间的碰撞历史,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只有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并借鉴西学合理成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够树立起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正文化自觉与中国认同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致力于探讨的重要问题。打破学科壁垒,从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等多重角度探究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在水乳交融的学术对话中认识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认同,以历史眼光和主体意识反思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考察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研究之得失,探究现代中国文化的建构方式与中国人的文化面貌,体现了这组文章作者的共同努力。徐楠博士解读了古代文论基本观念的内在理路与当代意义,他认为古代文论乃至整个古代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血脉相连的特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自觉,古代文论基本观念研究将为"传统文化当代转化"这一热点话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文化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鲜明特征及价值取向,都有着重要的浸润滋养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作用之外,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脉作用,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而且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自信,并坚持走好这条道路。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迅速传播,并生根、开花、结果,与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价值追求上有相通之处不无联系.正是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相通之处为中国人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淀了文化心理、准备了文化素质,才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创新,引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走向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理想、民本思想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宗法等级观念、由官本位思想衍生的官僚主义、小农经济文化心态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既要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又要警惕其消极因素的渗入.  相似文献   

9.
朱前星  黄保文 《求实》2003,(7):36-37
中国传统从政道德的文化症结在于1、中国传统文化对权力价值的认识偏差;2、中国传统文化宗法意识的不良影响;3、中国传统文化治吏机制的历史弊端;4、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理想主义的空想性.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重申"三个代表",提出建设政治文明的新思路,为革除中国传统文化从政道德的文化症结,建设与时俱进的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邱运华 《新视野》2012,(2):9-12
中国学术界和欧美学术界一个共同的走向,乃是文化与政治、经济、外交甚至军事相互裹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文化,在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互涉中不仅拥有了综合性知识体系,而且具有了物质性和广泛的实践性。"当代中国文化"这一概念,必然包含着现代性进程以来的中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生产、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以及上述建设的深刻精神体验、心理感受、价值标准、人生信念和审美习惯,涵盖着当代中国人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日常生活本身。"当代中国文化"实际上成为一种"中国生活方式",一种中国式看待世界的眼光,一种中国立场,一种中国趣味。只有浸润在当代中国生活中,才能感受并形成这种中国态度。  相似文献   

11.
张方玉 《探索》2012,(4):101-105
处于崭新的"轴心时代",中国文化建设需要立足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现实,并且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和包容的胸怀。当代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大体上可以展现为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现代范型、融入中国文化的西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四种主要形态,文化民族性的精髓就是我们时代应有的民族精神和我们民族应有的时代精神。世界多元文化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文明"、"幸福"、"和谐"等理念集中呈现出当代中国文化的普世性特质,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同时也为全球提供了普世的价值原则、价值规范和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了中国社会由内而外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即当代"中华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包含内在的文化精神和外在的文化形态,它是由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决定的。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近现代西方文化、中国革命建设中的优良传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的文化基因。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需要不断激活有利于实现现代化的文化基因,抑制不利于实现现代化的文化基因,把当代"中华文化"模式熔铸为世界上的一种新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刘少奇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与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密不可分,也与他对于中国文化有着精深的把握密不可分。中国传统文化与刘少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具有以下关联: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淫和新式文化的熏陶共同作用,为刘少奇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选择,本质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责任意识,直接体现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学风的复兴;刘少奇在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下所形成的个性特征与工作作风,使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具有理性取向与务实风格。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生了诸多新变化,总体上表现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社会主义民主文化的转变。在此过程中,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些核心价值在经过创造性转化之后继续焕发活力,同时又有诸多传统文化因素保持不变。造成这种"变"与"不变"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动力机制是什么?基于政治文化变迁的一般理论,结合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审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与方式需要注意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进步时间观、循环时间观、多元时间观等多重时间观的叠合问题;二是政治倾向、经济倾向、意识形态倾向等多重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实际包括中国现实、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经验相结合。"三个结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每一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是"三个结合"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王剑峰 《学习月刊》2014,(20):15-16
一、中国文化与传统伦理思想的关系中国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且绵延不断传承了数千年,它有着众多的结构层次,这种文化传统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中国文化催生出了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伦理思想,中国文化传统及伦理思想也推动着中华民族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即便是在今天。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异质的文明要在中国扎根,必须要与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似的世界观和认识论,这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中国社会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现实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中国的语言、气派使之形成能为中国人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然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批评、分解和重构,将传统文化改造成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民主的、革命的和大众的现代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和正统的儒家文化虽然具有明显的道德性特征,但是,无论从儒家思想的内部分歧、儒家理想现实化的过程中,还是从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的差别中都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性与实用性是相统一的,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兼具"价值理性""工具理性",蕴含着独特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文化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人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20.
赵跃 《理论学刊》2014,(2):124-127
中国传统文化负载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面临渠道、方式、市场、人才等的多重制约,只有在坚持本土化根基与全球化定位的前提下,完善文化政策,加大资金扶持,构建多元渠道,创新传播方式,储备传播人才,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顺利走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