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美是自然本真的存在,与艺术相比,它是非虚构的对象,与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相比,它是非人力的创造物。自然造化的神工赋予其生命形式千姿百态,变幻多姿是自然美呈现给人类的奇丽风景。自然万物中还蕴含着生命感、神秘感乃至宇宙感,深远的意蕴给自然涂上多层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美的研究上,从古至今都不曾停歇过。在西方,康德对自然美的关注不仅贯穿了他的整个哲学体系,而且对后来的美学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庄子思想中的自然美不仅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而且对中国传统以来在自然和人生的态度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价值。本文就康德和庄子的自然美论进行简要的论述,通过对二者自然美论的分析,使我们对他们的哲学思想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音乐由于文化环境的不同,其表现手法各异,体现出了不同的自然美。文章回顾了音乐自然美的相关理论,阐述了中西音乐中的自然美的内在差异,并对中西方音乐自然美的表现手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生态学视野内,以生态伦理学观照人—自然—社会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为指导思想是走出生态危机的一条根本途径。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为“自然美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境域。自然美在多大程度上生成和如何生成,是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一个尺度,也是生态伦理学落实到实践中的一个向度。它祈向的目标是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但其前提和基础则是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共存共荣、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1.欣赏自然美可以激发青年的爱国热情。组织青年到大自然中去,对自然状貌进行实地欣赏和考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祖国”这个字眼不是一个空洞、抽象的概念,她是由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的。热爱祖国,就不能不热爱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如果青年人能用整个身心感受到祖国的山清水秀、地大物博,就会在自然美的感发下产生对祖国无比深沉而又热烈的爱恋之情,  相似文献   

6.
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意即天地是美的极至。这种对自然的推崇并非仅限于以“大美”言其深,而且流露出以“全美”言其广的隐意。庄子的这种自然美的观点不仅有其理论上的合理性,更有着实践上的现实性,对发展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安诗文的空间迁逝之悲非常突出,其主要原因有三: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和生活是很封闭的,人们安土重迁、安居乐业的意识根深蒂固;中国古代社会是典型的宗法制社会,看重具有血缘关系的伦理亲情,植根于故土,情深于亲人;建安时代是历史上最为混乱动荡的时代之一,人们饱受流离飘荡之苦.根据时间的本质,自然和人事的变迁是时间存在的前提和根据.建安时代,整个社会陷入了空前的变动中,自然和人事的迅速变迁,使时间的流逝非常急剧.建安诗文中表现出浓烈的时间迁逝之痛.  相似文献   

8.
“世纪末”主要由两种审美风格构成,一种是以“逆反自然”为价值取向的颓废主义,它崇尚人工美而贬低自然美,表现萎缩的生命力和矫揉造作的人性;另一种是以“复归自然”为价值取向的原始主义,它崇尚自然美而贬低人工,表现蓬勃的生命强力和未经修饰的原始意识和内心情绪。两种审美风格看似完全对立,实则共同扮演现代文明批判者的角色。逆反自然和复归自然构成了“世纪末”文学的内在矛盾,这个矛盾统一于“意志”,围绕“意志”形成“世纪末”思想的拱形结构,发散出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诸多元素。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研究家在对唐代祖述陶渊明诗作之辈的评析中,忽略了一位极不应忽略的人物。他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从祖王绩。从其创作的诗文看,王氏乃将陶渊明引为同调,并将其作为效法榜样。他不独明言“尝爱陶渊明”,更以“渊明对酒,非礼义能拘”自况,并亦步亦趋地仿效陶渊明的诸种之为。其诗作,情感之真挚,语言之质朴,与陶渊明“真率自然”之风显系一脉相承。他将陶诗的意境,生动表现于五绝的寥寥二十字之中,对田园诗发展做出了贡献。特别是用五律反映田园生活,王绩更属唐代第一人。他以自己的创作,架起了从陶渊明到王维、孟浩然间的一座桥梁,今后在评述唐代山水田园诗时,对此应予以足够注意。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的美的方程式是非常复杂的,但其早期创作是以日本传统和东方传统的美为根基,运用日本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和表现这种美的传统技法,从精神和技法两方面来体现日本文学传统特质的。他的早期作品继承了美的物哀色彩,其笔下的女主人公集外表的古典美与心灵的纯真美于一身。川端康成崇尚"雪月花"的自然美,更注重自然美的心灵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