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亭亭  刘立辉 《求索》2015,(3):135-138
T·S·艾略特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20世纪初的新英格兰城市波士顿为背景,谴责了昔日"山巅之城"的腐败堕落和清教后裔的道德荒芜。在社会批判之外,诗歌还回溯到17世纪中后期的海湾殖民地,反讽式再现了清教"荒野使命",体现了对"荒野使命"所代表的美国神话的否定和质疑。诗歌的道德训诫风格和对"荒野使命"的再现体现了鲜明的美国清教哀诉叙事特征。《情歌》中的美国哀诉叙事透露了艾略特身份追寻过程中的焦虑心态。  相似文献   

2.
大地艺术是一场发生在美国土地上并以其为中心展开的艺术运动,是艺术史上第一个以自然本身作为艺术作品表现形式与存在的艺术流派。然而,与浪漫主义的"回归自然"不同,大地艺术更多地是借用自然的形式来抨击其时的社会文化现状。而追溯其历史文化缘由,则最早可联系到美国文化形成之初的"荒野精神"。通过对"荒野精神"形成的发掘,可以阐明大地艺术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自人类产生后,荒野与文明主要体现为对立性关系。对立性被强化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文化因素的影响。生态危机的现状,迫使人们开始反思它们的关系,有人提出了回归荒野的思想。然而,回归荒野会走向两种极端:荒野的消亡,或人类的消亡。因此,为了人类的生存与持续发展,文明必须与荒野共存。  相似文献   

4.
约瑟夫.海勒是20世纪美国后现代黑色幽默文学的经典作家,在其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海勒以荒诞、绝望的叙述语气向我们讲述了"荒谬的现代神话"。神秘莫测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难以逃脱与超越的命运之隐喻;而敢于向陈规和命运宣战的"反英雄"尤索林,则是一位企图超越平庸与荒诞的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英雄",这一人物形象熔铸着海勒对现代人类生存境遇和荒诞命运的深沉隐忧与思索。  相似文献   

5.
李保杰 《求索》2010,(1):185-186,203
美国西裔文学历史悠久,起源于西班牙对美洲的殖民征服,早于美国白人主流文学。由于文化、地理、政治和种族等原因,主流英语读者群对西裔文学了解甚少。20世纪以来,西裔作家开始使用英语或者双语进行创作,西裔文学才逐渐引起文学界的关注。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近30年来,西裔文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不少西裔文学作品已经摘取普利策奖等重要文学奖项,西裔文学及其研究受到美国文学研究界乃至世界文学研究界的广泛关注。流散主题和文化杂糅是当代西裔文学叙述的重要内容,不同族裔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成为书写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黄文英 《今日浙江》2011,(13):30-31
7月7日20时,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今年世界500强榜单,全球经济界瞩目的2011年世界500强企业正式亮相了。浙江物产集团以200.01亿美元(平均汇率1:6.7692)的营业收入,首次跻身"世界500强"行列,成为我省第一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  相似文献   

7.
王姬萍 《求索》2013,(1):159-161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被我国现代作家莫言获得,这是中国现代小说步入世界优秀文学的最有力佐证。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艰难嬗变,《狂人日记》的问世使得中国小说写作步入了现代性的历史文学范畴。而后,中国小说不再只是流传于街头市井案头的消遣文学,它以其深邃的写作技法和潜隐的文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之成功典范。中国现代小说之生成主要由"个体作家创作"和"文学社团"两因素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生成之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小说接嫁性与本土性之文学征候。  相似文献   

8.
相遇     
当太阳流尽最后一滴血,当流浪在风在黄昏的时空哭泣,在荒野,你我相遇。这之前这之后,一百年之前一百年之后,一万年之前一万年之后,你我在哪里?  相似文献   

9.
黄林林 《求索》2013,(4):168-170
"9·11"是美国历史上继"珍珠港事件"之后遭受的最为严重的袭击事件,也被看作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它留下的创伤和阴影是深刻的。文学是现实的写照和揭示,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9·11文学在美国如此兴盛,这与美国文化密切相关。恐怖主义的凶残为9·11文学提供了材质,却并不能决定它的兴盛。从根本上来看,9·11文学的兴盛,是与美国的社会心理需和读者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本文试图就9·11文学在美国的兴起及其接受学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黎芳  覃建军 《求索》2011,(4):218-219
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略萨,对世界文学的最重大贡献在于他的对"立体"叙事文学结构的创见。略萨小说不仅在文学形式上独具一格,而且其作品大都"根植于现实",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性特质。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拉美作家,略萨担负起了"介入政治"、"介入生活"的时代责任,他揭露现实、反对独裁,他一贯呼吁与倡行着作家与文学应以反抗精神立世的历史文学观。所以,"世界结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是对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最为妥贴的称赞。  相似文献   

11.
姚公涛 《求索》2010,(6):214-216
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于1934年由西班牙批评家奥尼斯在马德里出版的《西班牙及西属亚美利加诗选》中首先提出,他在这部诗选中用"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变。接着著名美国学者哈桑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即不确定性、非合法化、无深度化等。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的欧美文坛有较大的影响。而荷兰学者杜威将"新小说"派看作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我们认为,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看,"新小说"的不确定性、非中心化、文本的开放性和从历时走向共时等特点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特质有明确的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峰 《求索》2011,(3):214-216
中国诗对美国诗歌创作的影响绝不仅仅止于意象派,在诗歌题材、诗歌形式、中国诗的化用以及诗歌意境等诸多方面,中国诗都给美国诗人提供了无穷的文学想象空间。作为"他者"的美国诗人对中国诗的异国文学构建和创造性的文学想象,极大地丰富了美国诗歌创作,其诗意的呈现更加多元多彩。  相似文献   

13.
付蓉 《前沿》2014,(17):207-208
杰克·伦敦是一位美国文坛上知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在创作旺盛期的作品《白牙》表现了他内心中的"荒野情结"和"狼-狗情结"。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带给我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随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冲突的加剧,人们开始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认真地考虑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作者选择这一主题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谢美清  应颖 《求索》2010,(6):209-211
文学本质上都是虚构的,写实文学却不断地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原因在于写实文学是以接近现实的方式表现人与现实的正常关系,受众可以借助写实文学还原现实。而这个过程往往被感性的读者当成是发现真理的过程。于是,写实文学也被当成是建构真理的某种方式。以"建构真理"的者自居正是写实文学隐藏虚构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客观叙述,线性叙事和情境再现的表达方式是写实文学"建构真理"的主要途径,因此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揭示写实文学的虚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彭文忠 《求索》2010,(6):202-203,64
启蒙叙事下的"自在民间"、祛魅时代的"巫楚世界"和现代文明之外的"世外桃源"等湖湘文化空间独有的文学现代性体验和思考,是对中国文学现代性内涵的丰富和扩拓。  相似文献   

16.
赵勇 《同舟共进》2012,(3):77-78
让中国文学走出去,近年来似已成某种共识。中央政府很着急,2011年召开的"作代会"与"文代会"就有相关表述;文学圈内的人也很焦虑,有代表甚至建议:是否可以考虑选拔一些语言功底好的青少年,到世界各大语种地区去学习、生活,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翻译家、作家。  相似文献   

17.
世界建构元素和功能推进命题是文本世界建构的两个组成部分。文学叙事语篇的叙事人称和叙述视角会影响读者文本世界的建构。在第三人称叙事中,由于叙述者不在小说的虚构世界中,读者直接走进小说故事表征小说的文本世界。由于全知第三人称叙述者既可以从外部观察小说世界,也可以进入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读者的文本世界建构也会随着叙述者叙述视角的转换而发生变化。当叙述者站在故事外叙述时,读者建构语篇的文本世界;当叙述者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时,读者建构从文本世界偏离的亚世界。  相似文献   

18.
知识考古学:话语与陈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彬 《求索》2010,(6):224-225
本文叙述了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的理论框架,分析了知识考古学的两大理论支柱——话语和陈述,深入讨论米歇尔·福柯"权力话语"理论的三要素"权力、话语、知识"与勒菲弗尔文化研究外部操控三要素"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观",集中讨论了建国17年外国文学读本选择的偏向性以及相关文化政策的制定。说明这期间的文学现象是"知识考古学"在中国当时具体社会条件下而产生的具有特色的范例和样本。  相似文献   

19.
现代民俗小说的叙事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民俗小说以民俗文化为主要表现内容,并将其与文学的具体性、情感性、审美性特征相结合,从而对人类的生命过程提供最充分的形象化的解释。现代民俗小说作家解释民俗生活世界的叙事类型包括异地追忆怀旧型、民间体验采风型和综合历史方志型;同时他们对民俗内容的表现又分别采取了多方位全景式的叙述、以民情民性为主的叙述和以民俗事像为主的叙述等几种不同的叙述角度。  相似文献   

20.
《求索》2014,(7):133-136
美国黑人文学在整个世界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随着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美国是不同族裔聚居融合形成的多民族国家,这就注定了美国文化是多种文化碰撞与糅合的结果。美国文化主要以白人文化为主,中间还夹杂着许多外族裔文化,最后糅合形成善国当前的综合性文化。主流文化与备种少数族裔文化在某些方面无疑会发生碰撞与磨合,由于文学恨植于文化,这就使得处于特殊境遇的美国黑人文学拥有了非洲族裔文学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美国黑人文学的思维逻辑、创作主题及其“自我”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