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许发磊  杨勇玲 《传承》2008,(12):94-96
杨度是清末民初君主立宪派的中坚,他长期坚持君主立宪思想是有一定根源的。客观上,当时国民素质低下、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各民族状况复杂,这些因素为杨度君主立宪思想的萌生提供了较为适合的土壤。主观上,杨度深受其师王闿运"帝王之学"的影响,加之留学日本的经历、急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及爱国主义责任感等的驱使,使他认为中国只可行君主立宪而不可行民主共和。  相似文献   

2.
杨度是清末民初君主立宪派的中坚,他长期坚持君主立宪思想是有一定根源的.客观上,当时国民素质低下、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各民族状况复杂,这些因素为杨度君主立宪思想的萌生提供了较为适合的土壤.主观上,杨度深受其师王闿运"帝王之学"的影响,加之留学日本的经历、急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及爱国主义责任感等的驱使,使他认为中国只可行君主立宪而不可行民主共和.  相似文献   

3.
包得义 《求索》2013,(1):130-133
诗僧康宝月,知名于萧齐永明年间,颇得当时帝王、名臣之赏识;其通解音律,擅长作诗,梁钟嵘《诗品》中称其诗"有清句"。文章探讨了康宝月的生平及其在永明年间的行事,分析了其传世诗歌具有的模仿乐府旧题、表现艳情内容的两大特色,认为其诗风格清新流畅,与文人同类诗作相比也不遑多让。最后论述了其诗歌余韵波及后世,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4.
王闿运遍注群经,主《春秋公羊》,其经学体系自有特色,是晚清学术嬗变过程中一个有影响的环节。历来,学者对此研究不多,但也时常出现在一些学术著作和文章的视野里。从晚清学人的点评到时下学人的初步研究,主要围绕其经学特色、治经方法、学术影响而评价,亦有其著作考辨和资料整理。大体而言,晚清学人认定王闿运经学的传统性而有新意;民国时期学人大多评价为无发明而有影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当今学人则有“传统”与“创新”的论说。可见,王闿运经学研究还是处在一个言人人殊的状况,其经学全貌与内涵不得而知。因此,王闿运经学研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1895至1937年间,一些传统文人或为亡命,或为应聘教学,或为视察,或为旅行,穿梭于两岸之间,留下了不少以"之台湾"和"之大陆"命名的诗歌作品。此类诗歌大体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大陆旅台文人在台期间的诗作,也包括一些内渡文人以"之台湾"为题首写的诗作。另一类是台湾传统文人创作的以"之大陆"为题首的诗作。这两类诗歌记载了日据下台湾人民殖民地生活的苦难,呈现了两岸历史文化交流的面貌,承载了知识分子深厚的民族情感。  相似文献   

6.
李向梅 《前沿》2007,(11):220-221
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诗人和文艺批评家。他认为诗歌的宗旨是创造美,因为唯有超凡绝尘的美才可唤起人们的兴趣。而诗歌中最美的是美人之死,凄美而伤感,这正是作者要传达给人们对美的理解。作者一生著作颇丰,我们选取其非常有代表性的诗歌《安娜贝尔.李》为例,通过主题的忧郁美、语言的音韵美和意象的古典美三个角度分析其作品中的唯美思想。  相似文献   

7.
胡培培 《理论月刊》2008,(7):119-121
西晋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时的诗歌创作,一扫前代质朴的文风,朝着绮靡华丽的诗风发展.西晋绮靡诗风的形成与"文的自觉"发展的必然趋势、寒素文人的功利性心态以及当时崇尚声色之美的社会风尚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论李东阳的《南行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的文坛首领钱谦益,写过一部总结明代文学的著作《列朝诗集小传》。他在这部著作中谈到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时,曾不胜景仰地说:“俯仰叹息,盖不胜高曾规矩之慨焉!”钱谦益把李东阳当作明代诗歌史上首先应推荐的人物,甚至奉为高曾,引为规矩,可见李东阳在明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原是较高的。可是,当前流行的几本文学史对李东阳诗歌的评价都嫌过低。  相似文献   

9.
党月异 《求索》2008,(9):227-229
清初士人浸透着个人恩怨的惆怅和苦恼伴随着明清易代的沧桑变迁而激起的满腔兴亡的感慨情怀,使他们处于前途无着的身份焦虑,如同一种时代的共同梦魇,蔓延在整个清初文坛。而清初戏曲以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极其深刻地反映了清初文人的身份焦虑,表现了他们忧国忧民的儒家情怀,以家国为重却又无路可走的苦闷与感伤。清初的很多优秀戏曲作品正是作家“焦虑”的儒家情怀的艺术产物。  相似文献   

10.
隋秀玲 《求索》2011,(7):197-199
李颀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位重要诗人,同时代人殷璠对其诗歌有较高评价,但宋、元两代,李颀及其诗歌几乎遗落于文人视界之外。明初高棅编选《唐诗品汇》,标举李颀为"盛唐之盛者"之诗人,并赞其诗歌为"万世程法",纠正了宋、元以来对李颀的偏颇态度,重新肯定了李颀的诗歌价值。此后,李颀诗集辑录、刊刻日臻完善;李颀诗歌得到充分肯定。终明一代,都不乏对李颀诗歌的溢美之声。正是有了明人对李颀及其诗歌的肯定,才有了李颀诗的广泛传播,并使得今人能够全窥李颀诗歌之风貌。  相似文献   

11.
毛奇龄是清初著名学者,经学成就尤为突出。"诗"学研究在其整体学术中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在其为数不多的几部诗学著作中却也不乏超越其时代的真知灼见。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其独特的"诗"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不畏权威,汉宋兼采,敢于挑战,文本与考证并重,开清代诗经汉学之先风。毛奇龄独特的"诗"学思想也使其成为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先驱,并且促使了清代三家诗学的兴起,对清代"诗"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士祯认为盛唐诗具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妙谛微言”、“色相俱空”的逸品艺术特征,其实这种超逸的诗歌风貌,与盛唐人超逸的精神境界是分不开的。概言之,诗之超逸与人之超逸,都与当时盛行的禅宗思想极有关系,正是南宗禅所倡导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学思想,使盛唐诗人既以自由洒脱、随缘任意的态度面对生活,也以一任自然、不拘绳检的态度写作诗歌,缘于此,这种与佛禅“无住”理论同质同构的风神超妙之诗歌逸品才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13.
王闿运     
王闿运,字壬秋,一字壬父,为近代著名的文人、学者。原籍湘潭。清道光十二年(1832)十月出生于善化(今长沙),殁于民国五年(1916),得年八十五岁。因其晚年所居室号湘绮楼,故世成称湘绮老人。湘绮少时,孤贫力学,十九岁应县试,以第一名成秀才。二十六岁中举人。明年入京,会试报罢,但以才华横溢,名噪一时,尤为户部尚书肃顺所赏,“奉之若师保,军事多谘而后行。左宗棠之狱,闿运实解之。”(《清史稿·儒林传》)肃顺曾欲与湘绮结为金兰,并拟为其捐官,湘绮皆婉辞。光绪三十四年(1908)湖南巡抚岑春蓂荐其学行,特授翰林院检讨;宣统三年(1911),复加侍讲衔。  相似文献   

14.
明清云南彝族文人文学是十分丰富的,这与云南彝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云南的彝族文人明代主要有高乃裕、高泰翟、左正、左文象、左文臣、左明理、禄厚、禄洪等,清代主要有高 映、鲁大宗、高厚德、陇之屏、张士敬、左世端、左家谟、那文凤、李云程等。其作品,大都是诗歌。    1我们先来看明代云南彝族诗人的作品。高乃裕,号海溪,姚州(姚安)土同知。他博学工诗,著诗有《焚余集》四卷,可惜已散佚,著作有《续云南通志》仅有存目。云龙编纂的《姚安县志》收有部分诗篇。他的诗作,清新、洗炼,且多小巧玲珑之作。如…  相似文献   

15.
韩昌黎之“陈言务去”,前人已多有论述。有的从语言学角度,探讨其语言的艺术创新;有的从文体学角度,探讨其散文或诗歌的艺术创新。但笔者对此等探索仍有意犹未尽之感。通过韩愈全集的阅读,结合当时的思想文化背景,笔者认为“陈言务去”实乃一种革新精神贯穿于韩愈的整个文学创作及学术活动过程中。这一革新既是文学、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又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唐朝晖 《求索》2010,(8):201-203
本文较全面地考察元人所选的元代诗歌总集版本,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元代的诗歌流派。明确指出,元代诗歌总集既是元代诗歌流派的重要标志,也是元代诗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元代诗歌总集阶段性特征反映了元诗的嬗变进程,元前期的诗歌总集以遗民诗人诗作为主,中期诗歌总集以馆阁文人的典雅平和、唱和题画诗为主,后期诗歌总集类型多样、数量繁多,反映了元末奇才益出、流派纷呈的诗坛特点。  相似文献   

17.
李永贤 《求索》2012,(7):127-129
清初选诗活动最具特点的,是编选本朝诗的热情极其高涨。清初诗选本的编选与清初诗歌的繁荣密不可分。从选诗活动与诗歌繁荣之间的关系看。一方面,清初诗坛的繁荣,为选诗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选诗也表现出规范诗歌创作、引领诗风变化的自觉意识;同时,选本中所具有的对诗学理论的探索与总结,也为清代诗学的丰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是十七世纪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哲学代表,其著作和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据有重要地位。 湖南是王夫之的家乡。“洞庭之南,天地元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耳”!(刘献廷:《广阳杂记》)刘献廷于一六九一年(王夫之去世前一年)访问衡阳时就当时见闻所发出的对王夫之学术成就的赞誉之词,不免夸张,但非无据。  相似文献   

19.
晚明小品文不同于传统的山水文学和济世文学,它是一种带有商业气息和都市嘈杂的休闲性文学。都市生活的嘈杂,并未影响到晚明文人对于生活、对于文学闲适韵味的追求,晚明文人内心对自娱闲适的追求,使其笔下的小品文在世俗喧闹中透出了静默雅趣,这种噪中之静既有儒家的冷静,也有佛家的禅静、道家的虚静,可谓有静有噪,静为噪君。文人求闲,是当时畸形的自由空隙间的产物,也是对畸形政治的一种软叛逆,减少或缓解了当时文人的不安和焦虑,也促成文人追求心灵的自适成为一大时尚。这看似与当时文人放荡不羁的世俗生活相悖,却正是晚明文人对心灵宁静的追求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传统文人追求品性、思闲静的身心体验,是中国传统文学静态特征在晚明的延续。  相似文献   

20.
韩梅 《求索》2013,(4):141-143,47
丈石诗社是清初活动于山东即墨的一个诗社,其成员主由互有血缘、姻亲或师生关系的文人组成,黄培、宋继澄为核心成员。丈石诗社存续了七八年时间,其倡和活动于康熙元年一度达到高峰,尔后随着黄培文字狱的兴起而消失。丈石诗社的活动与反清复明运动息息相关,颇具时代性,同时诗社成员对待名节出处的态度,又体现了清初山左文人社团的地域特点。丈石诗社对研究清初山左文人结社活动具有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