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屈骚的经典化是在不断被模仿、被诠释的过程中完成的。屈骚诠释史中,屈原的自沉是一个兴奋点,历代士人往往从忠、怨、谏、隐等几个方向去解读屈原的自沉。解读者的诠释过程中,往往言说他者与言说自我两种声音并存,解读者甚至未必意在还原屈原的历史原貌,而是借诠释屈原,表达自己的政治文化见解,从而塑造出了各自心目中的屈原形象。这些屈原形象或暗示出诠释者对其面对的政治文化价值的批判,或暗示出诠释者对其面对的政治文化价值的认同。对屈原自沉的解读深刻反映出历代士人在君与臣、道与势的碰撞中,对于行与藏、出与入等安身立命方式的思索与选择。这正是自沉成为历代士人解读屈原及其作品的焦点之原因所在,也正是屈骚不断被模仿、被诠释从而成为文学经典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赵晓华 《求索》2014,(12):184-187
清末民初曾经几次兴起女着男装现象。作为拟男化的重要表现,女着男装既是国族危机下新女性的形象建构,也是性别解放思潮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外化,此外也体现了大众文化中不断变化的审美观念对旧伦理的冲击。从发展趋势来看,女着男装逐渐从国族危机、性别平等的符号回归为大众文化下的一种审美取向,体现了近代女性在身体政治方面的不断觉醒,不过,在不同时期,女着男装均受到了男权社会的抵制。  相似文献   

3.
《离骚》全诗采用主人公求女的艺术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求女并非实情,如朱熹所说是“托意男女”。用主人公的爱情追求,来反映作者一生的政治生涯。求女都不是“幻境”,都有生活本事。前段亲迎美人,是反映屈原与怀王的亲密关系及其遭遇;中段求宓妃、娀女、二姚,是反映屈原在怀襄之际参与争立新王的努力及其失败。后段九州求女又是反映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在漫长的中国文明史中,虽然女性的人口数量与男性等量齐现,但在记载着对社会的功绩、勾画社会进步的史籍中,女性的记载却相对寥寥,使之显得微不足道。正是在这种轻视妇女的文化氛围中,造就了传统女性深受封建礼教束缚、反抗无力而又不甘受男性世界摆布的人格特征。传统观念对女性的人格塑造在远古的母系社会,女贵男尊,女性掌管社会的权力,体现了远古时代女性的优越地位。在上古神话中女性神更是不胜枚举,从女性雷神到月神消娥,从旱神女魃到生育女神女歧,乃至天帝黄帝在母权时代亦为女性,女性种纸司管各个方面,而男性神则退居其…  相似文献   

5.
宋玉是战国末期楚国伟大的辞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来与屈原并称齐名;他创作的《高唐赋》、《神女赋》等名篇,更是影响古今,享誉中外。赋中所写“巫山云雨”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逐渐演化为中国文学的“云雨”经典意象,仅《常用典故词典》就收录了与“巫山云雨”内容相关的近60种变体措辞。  相似文献   

6.
论欧茨小说女性塑造的独特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在其女权主义名著《阁楼上的疯女人》中,认为男性文学中所塑造的两种不真实的女性形象———天使与妖妇,是男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把女性塑造成天使般的人物,实际上是一边将男性审美理想寄托在女性形象上,一边却又剥夺了女性形象的生命,把她们降低为男性的牺牲品;把女性贬为妖妇,则是对那些敢于向父权制发起挑战、具有极大创造力的女性叛逆者的恐惧和污蔑。总之,天使与妖妇是对女性的两种不同形式的歪曲和压抑。而当代美国女作家欧茨却塑造了另一种女性形象,女性始终处于暴力的包围与摆弄中,爱情、…  相似文献   

7.
《洛神赋》描写了曹植与洛神浪漫的人神之恋,但终因人神殊途而惆怅分离的爱情悲剧.在序文中曹植讲述了《洛神赋》的创作缘起,分别是行至洛水忆起洛神传说和有感于宋玉的神女之事.一方面曹植有感于洛水之景,情随物迁感物而兴,通过人神的爱情悲剧来隐喻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不能实现;另一方面,宋玉关于神女之事的诗赋恰为曹植情感宣泄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抒情模式,因此《洛神赋》也可以看做是曹植对宋玉神女之事的重新认知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8.
屈原在《离骚》中描绘了许多超现实的现象,借助一些有关上古历史的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爱家之理想。其中"求女"在《离骚》下半部中表现突出,其意义为后世各家所争议,历来众说纷纭,有认为它指贤君、贤臣、贤士、贤后、理想、通君侧之人,有的则认为是实指郑袖等等。《离骚》中"求女"是借女来说自己理想中的人,而理想中的人在现实中指的应是楚王。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广告女性形象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傅守祥 《思想战线》2003,29(5):54-58
广告构图中的女性形象,无论是作为性客体的美女,还是极具"女性气质"的家庭主妇、职业女性,都是自然化性别差异观点的直接产物。生物学结构的等级观念支配着包括广告在内的媒介和大众关于性别的话语,看似远离意识形态的商业广告,实际上却代表了包含政治意义的男性霸权文化,广告在性政治层面的暴力倾向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广告的女性形象在隐性强化着两性不平等。  相似文献   

10.
张永祥  张秀芬 《前沿》2009,(2):173-175
屈原作为一名弱质文人,怀抱着善良的愿望想重振楚国,可当时的楚国偏偏是一潭死水。作为政治家的屈原是不成功的,政治斗争上的失败迫使屈原把一腔忠怨之情倾注于诗歌创作,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楚国政坛少了一位不成熟的政治家,历史上多了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诗人,这位悲剧诗人的天才诗篇里同样浸透着悲剧性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1.
南京市妇联开展“巾帼建功”活动已经有十年的历史了。十年来,从最初的在行业女性中搞技术竞赛,到现在的在岗女性、下岗女性全员建功;从在女职工、女干部中强调岗位建功到现在的教育女学生、外来妹以及失足女性发扬“四自”精神建功创业,巾帼建功活动不断创新、日渐丰富,以其贴近社会、拥有时代特色而受到了南京广大女性的欢迎。踊跃参与“巾帼建功”活动,用自己脚踏实地的业绩树立南京女性的美好形象,已经成为南京266万女性的追求和理想。目前,全市共有44.6万城镇妇女加入到“巾帼建功”活动的行列,占女职工总数的80%以上。她们以敬业、精业、创业的精神,为南京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她们用自身不懈的努力,塑造了行业女性时代形象,赢得了社会尊重,使得南京城越来越美好。一、用“四自”精神激励女性敬业爱岗用实实在在的教育手法激励女性敬业爱岗,是南京市妇联开展“巾帼建功”活动的指导思想。按照不同层次女性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施行因人制宜的教育方式,则是南京市妇联实施女性素质工程,激发女性岗位成才、岗位创业的又一亮点。在女干部、女企业家群体中,市妇联举办了“中国加入WTO与南京经济发展”的高层女性论坛,数十名女干部、女企业家撰文谈自己的...  相似文献   

12.
论女性领导媒介形象的偏差塑造对女性参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晓红 《求索》2007,(8):57-60
在当下的媒介文化传播中,媒介对女性形象表现刻板化,尤其是对女性领导形象塑造存在着种种偏差。且明显呈现出性别歧视倾向。这种形象宣传,潜在影响了女性参政的自我认知,亦影响了社会公众对女性参政的正确认知和评价。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和对策,促使现代传媒在为女性参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妇女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楚,大国也……以屈原呜。”唐,盛朝也,以李、杜鸣。“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由这对屈原辞赋高度推崇的诗句,即可知李白对屈原是何等钦敬并受其影响又是何等深巨。少时便好辞而擅赋的李白,不仅推崇屈骚艺术,而且继承了屈原忧国忧民、为实现美政理想而矢志不移。执著追求的精神,具有屈原那种耿介磊落、傲岸峻洁的品格。他以“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为己任,始终追求“奋其智能,愿为辅迅”以报国建功,晚年依然“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因与屈原志同情通,又仰慕宗屈法骚的宋玉,他才感叹至深:“呜呼!屈宋长逝,…  相似文献   

14.
《庄子·逍遥游》中的“神人”和宋玉《神女赋》中的“神女”是既包含“人”的特质又兼具“神”的特性的形象,这种不约而同的共同性为后世对人体美的刻画朝向最高审美理想——神仙风度的发展开创了先河,既影响到中国古代文人人体审美对人物风度气质的重视,又影响到后代文人关于男性人体审美在某种程度上“阴性化”的审美特质的形成以及男女人体审美的趋同倾向。  相似文献   

15.
《妻子和女儿》是19世纪英国小说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最后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小说。女主人公莫莉·吉布森的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女性形象模式,在这些女性形象模式的影响下,莫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和强烈的女性意识,最终让世人听到了她叛逆的声音。  相似文献   

16.
邹福清 《理论月刊》2007,(11):116-118
屈原是"诗人"还是辞赋之士?自汉代提出这个问题以来,历代士人争论不休,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汉代士人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汉代以来,士人为什么如此关注这个问题?从中国的经典诠释传统入手,深入认识"诗人"、辞赋之士这两个概念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揭示出历代士人在解读屈原时,力图将屈原形象定位于"诗人"或辞赋之士的不同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7.
清官的形象,凝聚着民众对理想政治的向往,甚至往往成为自己生存希望的象征,于是终于幻化为民间政治信仰中高大的“神”,而清官的政治几乎完全是民间促成的。  相似文献   

18.
傅建安 《求索》2010,(2):174-176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风云动荡将女性从背景拉入前台,于是一批女性以与传统决绝的姿态演绎了一代女生风流。女学生成了一种文化符码,引导着时代铸就着另一种都市摩登。但是,都市的奢华与享乐使一些女性受到诱惑而道德滑坡,女学生的炫目表现又使一些食古不化的人们把她们当作洪水猛兽,对其进行妖魔化想象。于是当时社会流行一种概念——把借西方自由、平等概念行不堪之事的人称为自由女。这一类人物形象在张恨水的作品中形成一个形象序列。她们一方面体现着欧风美雨对中国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传达了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的混乱与多元。  相似文献   

19.
李晓珏 《求索》2007,(8):179-181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叙事文本中人鬼(神)相恋的故事的异数——宋人笔记《永康倡女》中涉及的男女性别的文化分析,揭示了高唐神女母题在宋代嬗变的一种,并解释了其成因。  相似文献   

20.
《妇女时报》的编辑者自觉地大规模刊登女性照片,这在女性报刊史上尚属首次。这些女性摄影形象展现了清末民初上海中上层社会女性的现代生活方式、人生理想和性别观念。她们既是现代性进程的产物,又借助于媒介的构建作用而反作用于女性群体本身。她们以其过渡时期特有的矛盾特质,标志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开辟了现代女性视觉形象的第一个阶段。从此,围绕女性形象的视觉文化进入了现代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