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勤 《求索》2010,(5):98-99
"道德"是不是一种"资本",学者们对此各执一端;尽管人们对道德是否是一种资本持不同意见,但人们对当前我国的道德现状的担忧及对重新框定道德的冲动却是一致的,这表明了学者们的学术敏感性与强烈的责任意识。论争之于我们的启示是伦理研究在关注生活实践的同时,也应关注理论的元研究,并尽量避免道德中心主义的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2.
张珣 《前沿》2013,(8):64-66
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法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传统中国社会有自己特殊的社会秩序架构和原理,法律与道德问题,在中国就转化为"法治"和"德治"的命题。在当今法治社会中,道德是否仍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本文拟从法史学角度,以中西方历史考察为基础,谈谈法治社会视野下道德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委托代理合约与报酬契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存在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授权行为,形成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最优合同安排应该是他们效用函数之和的最大化。因此,可以设计一个最优激励报酬合同,诱导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职业经理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采取对股东最有利的行动,从而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更好地满足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干部道德──不可忽视的建设项目李汉秋在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中,当前要强调干部道德的建设,其理由有三:一、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的关键于部道德,指干部在职业生活中所遵守的道德准则,它是各级、各种干部在长期的政治职业活动中形成的用以约束干部行为的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5.
在刑事审判中,对被告人能否进行道德减责的关键不在于犯罪主体本身的行为,而在于被告人的行为主观动机是否具有道德减责要素,也就是是否以"他人是目的"为判断标准。只有具备了道德上规定的有利于平衡自身与他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要素,才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道德上的宽恕,在刑事审判中对被告人进行道德减责的命题才成立。一般地说,刑事审判中的道德减责,包括生命减责、自由减责以及利益减责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孙玉良  朱彦明 《前沿》2010,(16):26-29
尼采后期思想中关于"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之间的区分是他所谓的道德"类型学"。"类型学"强调的是对立和差异,反对"中间形式"的混杂。它与"谱系学"结合在一起,成为尼采思想的利器。它表明欧洲历史中被视为"最高价值"的道德一直面对着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价值,道德在这种情况下就表现为对不同价值的"强制"。但是,如果道德只是与人们的保存本能相关,并且成了生命整体衰败的征兆,那么相反的类型就成为一种"急需",因为这不仅关联着生命整个链条的发展,而且也是个体自我塑造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伦理学是实践哲学,因此道德选择对于实践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到道德实践的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一种观点认为选择就是绝对命题。另一种观点认为道德规范的选择如果有例外也是对道德规范的修正。但是在经济博弈活动中,道德选择则大部分是在追求主观效用最大化过程中行为的道德选择。它不仅要考虑自己的选择还要考虑对方的选择。这种选择可以通过博弈论语义学假言判断形式及可置性模型阐释。  相似文献   

8.
正义的道德心理学基础是由于人们对自身或他人遭受不公待遇下的反应性态度的产物,其本质根源在于道德心理产生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交互性、利益相关性、情感共通性。关系交互性和利益相关性是正义感产生的刚性因素,而情感共同性则是正义感产生的柔性因素,只有将道义与功利结合起来、将刚性与柔性因素结合起来才能保持人们对正义的敏感性,才能使社会正义具有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从而更好地实现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众打造出了一个虚拟、匿名、开放的网络环境。但由于网络道德规范的缺失,公众网络道德培养还不足以满足现阶段网络发展的需要,道德失范行为频发,道德问题凸显。通过在网络活动中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公民的网络道德素养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网络道德的困境局面将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0.
朱喜 《传承》2011,(9):74-75
"取消主义"是俄国1907年六三政变后社会民主工党内产生的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倾向。以列宁的相关论述为依托,着重考察取消主义在俄国的产生和消亡以及它的基本理论观点,发现它的实质是达到背判党的地步的机会主义,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不能相容的。  相似文献   

11.
王鸿  刘汉利 《前沿》2014,(1):50-52
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它是道德认知的情感向导和知行合一的意志桥梁,增进道德认同是培养社会成员亲社会行为的根本途径。当前,社会规则意识薄弱、社会归属意识迷茫、社会责任分散、社会支持体验缺少、社会回报机制缺失、社会实践教育不足等现实因素制约着亲社会行为的道德认同。为加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需要针对这些现实制约因素构建有效的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2.
王雪燕 《前沿》2014,(1):147-148
大学是道德教育由他人导向型向自主导向型转变的起点。在经济全球化、媒体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及其行为。文中以青海高校为例,在对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三所高校部分大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家庭、集体、职业、社会四个方面,探讨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现状,并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丁磊  吴超晖 《前沿》2010,(20):177-179
先秦儒家道德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文化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价值评判标准,是儒家伦理道德建设体系的基石。孔子开启了以"知耻"为核心的中华民族道德荣辱观的源头;孟子明确提出了"荣""辱"的概念,对荣辱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阐述;荀子则是系统论述道德荣辱观念的先秦儒家代表,先秦儒家道德荣辱观由他而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4.
罗珊 《求索》2005,(6):102-104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所有者和职业经理人之间其实质是委托代理关系,作为被委托人,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会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战略性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出现不道德行为则损害职业经理人利益,妨碍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壮大与成长。规范化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能有效地防止风险的发生。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道德风险存在的原因,探讨职业经理人市场规范的机制,并对规范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原成成 《人民论坛》2014,(3):222-224
当代德性伦理学家认为效用主义将行为对错作为伦理学的核心议题,无法恰当界定德性在道德判断中的地位.为了使结果的效用最大化,效用主义可能将德性工具化,以致于无法使行为者的人格特质与行为价值保持一致性.以穆勒的效用主义为例,虽然穆勒尝试提高德性在其理论中的地位,仍无法满足当代德性伦理学者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当代德性伦理学家认为效用主义将行为对错作为伦理学的核心议题,无法恰当界定德性在道德判断中的地位。为了使结果的效用最大化,效用主义可能将德性工具化,以致于无法使行为者的人格特质与行为价值保持一致性。以穆勒的效用主义为例,虽然穆勒尝试提高德性在其理论中的地位,仍无法满足当代德性伦理学者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黄正华 《求索》2023,(4):59-69
信任是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尽管一般认为,信任具有道德意蕴,它是一种美德,但与其他美德不同。首先,一个人的不同信任行为的道德性大致是稳定的,而不同人的信任行为的道德性也难以从信任水平的高低来比较。其次,尽管个人努力对信任的养成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不如它在其他美德养成中的作用大。同时,与其他美德不同,相比于情感因素,信任行为受理性因素的影响更大。正因如此,一些学者主张不把信任看作美德,不把信任行为看作道德行为,而把它看作策略行为。  相似文献   

18.
全面、客观地评价职业经理人创新经营管理的绩效,不能只重视"结果导向",而忽视"行为导向"和"过程导向"。其绩效评价,既要重视职业经理人创新经营管理的业绩评价,也要注重将职业经理人创新经营管理的能力和素质纳入评价的内容,多层次构建职业经理人创新经营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可度量的硬指标和难以度量的软指标,采用硬评价和软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职业经理人创新经营管理的绩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9.
思想道德是建立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行为规范体系,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了不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取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主、平等、开放、公平、竞争等原则,将社会成员从以往的封建伦理、传统道德和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采,在建设新型经济社会体制的同时,又为确立新的道德风尚、新的精神文明因素提出了社会需要,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对道德  相似文献   

20.
人民警察职业价值观是从警人员进行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的基本准则,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警察道德建设。在社会转型期人民警察的从警道德应以秉公执法为职业信念,以清正廉明为职业操守,以勇于奉献为职业境界,以人民满意为职业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