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吴喜春  刘树森 《实践》2005,(11):51-52
对人才的开发和使用,古有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伯乐发掘“千里马“的典故、周文王躬请姜子牙出山的传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党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论断.发现人才、尊重人才、重视人才、使用人才,是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所在,而知人善任则是开发和使用人才的关键.那么,人才管理部门以及用人单位如何做到知人善任?……  相似文献   

2.
吴喜春  刘树森 《实践》2005,(12):51-52
对人才的开发和使用,古有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伯乐发掘“千里马“的典故、周文王躬请姜子牙出山的传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党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论断.发现人才、尊重人才、重视人才、使用人才,是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所在,而知人善任则是开发和使用人才的关键.那么,人才管理部门以及用人单位如何做到知人善任?……  相似文献   

3.
人才的春天     
背景:“黄金系千,不如一贤”,历朝历代,或黑或白,都懂得人才的重要性。爱才重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鲍叔牙荐贤举管仲、刘备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些故事都讲述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才,是一个国家制胜的根本所在。时光进入21世纪,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一种观  相似文献   

4.
从周公的"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士";到曹操的广纳贤才,写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对人才的思慕;到刘备三顾茅庐,成就礼贤下士、三分天下的佳话;再到诗人龚自珍痛感人才匮乏,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可见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一个人能走多远是取决于和什么样的人同行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的刘玄德为了称雄天下,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得诸葛孔明出山辅佐,历来为人称道。“三顾茅庐”确实给人许多深刻的启示。然而,我觉得更耐人寻味的,倒在“三顾茅庐”之后。刘备在请到孔明时,即欢喜不迭地赞道:“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而他的两位老弟关羽、张飞却不以为然。在诸葛亮上任之日,二人站在一旁翻白眼,瞧不起。当曹操派兵来  相似文献   

6.
胡珊珊 《学习月刊》2014,(20):29-30
何为"烘云托月"?画月,"月不可画",用画云来烘托之,云画好了,月也就烘托出来了。文学作品中的烘云托月的写作技巧,是借助于他人他事他景他物等的描写来为间接所要写的人、事、景、物等作映衬,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是很重要的章节。在"三顾茅庐"之前,刘备虽然为一世枭雄,但经常打败仗。"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就一路顺风顺水起来。  相似文献   

7.
论人才     
正治国之要,首在用才。人才,既可泛指具有某项专长的人,又可特指能力突出、贡献很大的人。《三国演义》中说:"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人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壮剧中,人才是饰演重要角色的演员。其中杰出者,常以经天纬地之才,建镂金铭石之功,彰显重要历史价值。重才是成事之基。"21世纪,人才是第一位的战略资源",对干事创业具有基石作用。古人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刘备三顾茅庐会诸  相似文献   

8.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谓《三国演义》中最出彩的段子,后人大都将其视为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使然,其实,认真解读刘备"三顾茅庐"之行,就不难看出,刘备之所以"三顾茅庐"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的.刘备是一个胸怀匡汉宏愿且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物,然而举事初始,"将不过关张,兵不及三千",处境窘迫,大志难畴,急于求寻能兴国安邦的栋梁之才相佐,恰时,著名的隐士水镜先生向他举荐了卧龙先生诸葛亮.刘备虽知水镜先生所荐非虚,但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他绝不会因人一言,就将自己匡汉安邦大业稀里糊涂托付给一个只闻其名,未见其实的虚幻之人,他需要亲自去听一听,看一看,进行一番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之行.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有关媒体报道,长三角区域城市前不久达成了颇具超前眼光的共识:让区域内人才自由流动,共享区域内人才资源,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兴衰,唯在人才。古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因为韩信是骁勇善战的将才;刘备三顾茅庐,因为诸葛亮是治国理家的良才。二战期间,美苏攻入德国,美国人首先想到的是抢夺德国科学家,而苏联人首先想到的是抢运德国的设备仪器,两种不同的“抢”,看得出美国人的高明。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诸多资源中,人才是第一资源。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让人才资源自由地“流”起来、动起来,为安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领导者,怎样做到尊重人才呢?以笔者浅见,应有“十要”。一要有爱才之心。这是尊重人才的前提。燕王“千金买骨”,刘备“三顾茅庐”,曹操颁布《求贤令》,无不出于爱才心切。没有爱才之心,谈不上尊重人才,也不会得到人才。二要有识才之力。要发现并得到人才,自己应具有伯乐之才。因为能致千里之马,往往有不驯服的毛病;能建功创业之士,往往有不同俗流而为世人讥论的“缺欠”。领导者如果缺乏识才之力,就会“一叶障目”,不见人才。  相似文献   

11.
背景:“黄金系千,不如一贤”,历朝历代,或黑或白,都懂得人才的重要性。爱才重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鲍叔牙荐贤举管仲、刘备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些故事都讲述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才,是一个国家制胜的根本所在。时光进入21世纪,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加入WTO后,来自国际上的最大竞争,将不是市场,也不是资源,而是人才竞争。据公开的数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派出了40多万留学生,然而学成回国的只有三分之一。目前,全球跨国公司500强已有400多家“落户”我国,这些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国内大举招揽人才,美国英特尔、微软、郎讯等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100多家研发机构,利用中国的科技人才,把对中国优秀人才的竞争推向白热化。“人才安全”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相似文献   

12.
陆睿  谭健 《当代党员》2010,(9):29-30
区委书记“三顾茅庐”,终请得传奇专家当顾问;名校博士舍弃高薪,到西部扎根……行走在转型路上的大渡口区,走出一条颇有借鉴意义的聚才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姜尚辅周"、"三顾茅庐"、"房谋杜断"等美谈的传颂,荐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智慧的闪耀,都充分体现了选人用人历来关乎成败兴衰。在新的历史形势下,  相似文献   

14.
1961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严重困难。为了纠正“左”倾错误,使国民经济走出低谷,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8月23日至9月16日在庐山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即后来史家所称的“第二次庐山会议”。会议开幕时,邓小平还留在北京主持审查和修改将在会议上通过的重要文件。月底,他接到通知,赶到庐山。若干年来,社会上一直流传有“毛泽东、周恩来三顾茅庐请诸葛”之说,即毛泽东、周恩来“三顾茅庐”,请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组织起草、修改有关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5.
杨景生 《求贤》2006,(4):44-45
第四,刘备最初并没重用诸葛亮 按《魏略》中所记,诸葛亮拜见刘备后(公元206年),刘备已将他留在身边.可为何以后又出现了“三顾茅庐”(公元207年)的事情呢?他们之间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使得两人分手.这种变故对两人的内心和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能否从中我到刘备一年之后“三顾茅庐”真实的思想依据。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根据《魏略》的记述,对当时及以后所发生的事情的来龙去脉.作一下大胆推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隆中对》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向其提出的兴复汉室、谋取天下的战略策划书。而此后刘备正是根据诸葛亮的这些策划,建立了蜀汉政权。因此,这篇名文颇为后人津津乐道。根据笔者看到的材料,毛泽东对此文曾经有过两次评点。  相似文献   

17.
杨景生 《求贤》2006,(3):45-46
在三国故事里.刘备“三顾茅庐”可说是最精彩的一段。他不辞辛劳.一连三次来到隆中迎请诸葛亮.这种求贤若渴的精神一直感动着所有中国人,故事虽是如此.但事实是否这样.不同的史书却记裁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于隆中躬耕陇亩,后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其兄诸葛瑾(字子瑜),避乱江东,经孙权妹婿弘咨荐于孙权,受到礼遇。初为长史,后为南郡太守,再后为大将军,领豫州牧。  相似文献   

19.
<正>诸葛亮——最成功的计谋秀《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而且是官场成功政治秀的代表。三顾茅庐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求贤若渴,更是诸葛亮经世奇才展示前的摆谱作秀。诸葛亮三气周瑜致其气绝而亡后,还与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江泽民总书记亲自修改并重新发表了他的重要讲话《领导干部要研究领导科学》。他在文中特别强调指出:“为了适应今天联系广泛的现代大生产的复杂局面,希望各级领导干部结合工作实际,借鉴古今中外一些好的领导事例。”并且,他以刘备三顾茅庐为例,提出“深入地研究领导科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