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依我个人的观点,孙玉芳本人也不是丝毫没有责任的。这样说并非毫无同情心,甚至落井下石。为什么呢?众所周知,社会愈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愈高,企业分工愈细,对企业中职员之间分工合作的协调性需求就愈高,同时也愈讲求企业内部秩序、整体观念和服务精神。这就对传统意义上的“良好人际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在亦有不少书籍探讨、指导公司职员如何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处理好同事间关系,大到和领导意见相左时应如何沟通,小到如何打招呼如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用“一石激起千重浪”来形容某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议论纷纷、街谈巷议,并不见得就是一件不好的事。其实,对于我们的舆论导向,街谈巷议倒应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密切注视、及时引导议论纷纷中的带有方向、原则性的问题,是新闻传播媒介应负的责任。开放改革是史无前例的伟大而艰难的事业,许多事物,见所未见,许多问题,闻所未闻。对某一个突发事件,对某一种复杂现象,要立即作出绝对正确而击中要害的判断,并不容易,有时也无必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人民群众是历史实践的主体。一些理论家在书斋里争论不休的问题,不妨让普通百姓、男女老少也来插插嘴。七嘴八舌,多种角色,也许会把问题考虑得全面一点,也许会引发出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就是本刊开辟《议论纷纷》这一新栏目的用意。“孙玉芳现象”与“红包事件”是否能引起你发言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关注乐百氏和法国达能合资,不止是因为这件企业“家事”的生动有趣,而是这么一件“生动有趣”的事,当事者的讲述却十分隐约含糊。老实说,这不是爱露脸的中国企业的风格。 当快乐需要压抑,当胜利只能偷偷品尝,我们当然无法欣赏到像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那样的“梦幻合并”,像香港盈动对香港电信那样的“完美收购”。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聚光灯下一张张表情凝重的脸——虽然在没人看到的幕后,他们彼此展现的是真心笑容。 当可口可乐宣布它不再是一个美国公司,而是一个全球企业的时候,这里可能有某种“做秀”的成分。但对它而言,显而易见的是:企业的“旗帜”要为“利益”服务,而不是相反。大而言之,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当然,“旗帜”是不容易彻底抛弃的,正像非公所有制企业仍喜欢戴各种各样的“帽子”一样,没有了“旗帜”,许多企业就好像失去了“名分”,也就失去了社会根基和安全。所以我们才能看到,一家外国企业控股的公司要强调它生产的是“中国人自己的”产品,一个业务繁忙的富豪说:“我一半的时间在研究政治。”一个私营企业老板要向当地的国企“带枪投靠”。以及看到乐百氏在小心翼翼地向社会公众解释它的“家事”。 多么希望我们能够对中国的企业说:尽情释放你全部的活力,释放你的快乐吧!  相似文献   

4.
古今“听着没错”的事,听起来觉得很对甚而很正确、很英明但结果办得无效或很槽的事,太多太多了!何以听着没错而最终把事情办得乱七八糟?这实在是大大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5.
贾喜英是北京首汽友联汽车公司四队的出租司机,今年50岁,从事出租司机工作已经13年了。最近有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她荣获第二届“首都十大的士英雄”的称号。尽管她本人对此比较低调,表示做得还很不够,但了解她的人包括许多乘客都知道,这一称号对于她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一残疾人的肺腑之言2004年5月16日是全国助  相似文献   

6.
两面看特区     
特区是一个诱人的字眼,给人以变革的希望和发展的机会,勿庸讳言,也有“发财”的梦想。否则谁会舍弃半生经营的天地南下呢?但是,“福兮祸之所倚”,特区之“特”,还在于其风险性和不安定感都很大,“财不包发”嘛。我只是不知道。如果孙玉芳再有一次选择机会的话,是肯留在内地安安定定呢,还是会再来一次可能被“炒”的特区?我认为我们在宣传上要  相似文献   

7.
九个字为什么能省一个亿——地方工业改革的一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在进行市属工业企业的改造。但在改造中,很多项目依然沿袭了旧有的计划经济的办法,如追求“门类齐全”的工业结构,从立项到建厂耗时很多,所有环节都自己做,讲究表面形象(为了上级领导的剪彩大兴不必要的土木)。在这样的习惯下,企业有是有了,但活不好,活不久,给地方徒增新的压力和包袱。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的这篇调查报告以事实为依据,对地方工业改革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薛西斯 《法制博览》2009,(7):F0002-F0002
卫青这个人值得一说。若论出身,不过是一个私生子,是家奴。后来,卫青手握重兵,基本消解了匈奴对汉朝70余年的威胁,使得“漠南无王庭”,立下不世战功。但因为他是卫子夫的弟弟,因而被归于“外戚”,遭人怀疑,甚至于“藏之名山”的《史记》,也是如此。比起李广来,司马迁对卫青的描述似乎并没有倾注多少激情,  相似文献   

9.
一 做事情并不是人越多就办得越好、所以有“人多盖塌了房”的民谚。但是,新近的传统却是任何事都要“全民”,非如此不足以开成浩大的声威,声威一壮,即便没有成效,也具备了“烈火烹油”的模样,看起来看好,说起来好听。  相似文献   

10.
有官一身轻     
长这么大,也算做过官,官至团支书、团总支副书记、团委委员。——都是“业余官”,但也够头疼的了。我的顶头上司就批评我:“你自己是带头了,但不敢大胆管事,又不汇报情况,这样不行啊!”确实是不行.我也认了。单位调动后便老老实实当普通一兵,还真有“无官一身轻”之感。这几年又陆续挂了几个头衔,诸如某文学会副会长,某校友会理事之类,虽说是“民间官”,无甚权利.不过干些啰嗦事罢了,但又如何比得什么“鸟官”都没有呢! 有一回,久不见面的一帮老同  相似文献   

11.
利大还是弊大?这是所有关于WTO争论中最激烈的话题。从媒体的反应来观察,也是最热门的话题:从对各行业的冲击,到汽车价格会否近期下降;从将会有大量的工人失业,到加入WTO以后,每年GDP增长1%……13年以来,从与WTO几次擦肩而过到最后下定决心,人们依然迷惑于这些争执之中。 持“弊大”观点者,大体是认为,随着关税的下降,国门洞开,无异于揖门迎盗。结果将会导致国内经济的大幅倒退,引发企业界(特别是国企)的冬天,进而将对国民经济、政治体制、文化教育、乃至国家安全造成全面的冲击。事莫大焉!不得不慎!持“弊大”论者的极端例子是:将中美关于开放市场的协议定义为“新时代的21条”,“谁在上面签字,谁就是千古罪人”,如此种种,显然缺乏应有的理性。 支撑“弊大”论点的,大多有狭隘的盲目情绪夹杂其中,全然不顾全球市场都在逐步放开的事实,并有意淡化开放市场是在牢牢把握主权的前提之下。当然,支持“弊大”论调者是否有特别的利益在其中,就不得而知了。只是,大家看得很明白,喊声最响的往往都是有钱的主,如电信、金融等等。以前是“叫得最响的有奶喝”,现在反过来,“有奶喝的叫得最响”——不见得下岗工人们就如此叫苦连天。这的确是一个很令人琢磨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以从某个方面为“利大弊大”之争作个注解。  相似文献   

12.
偷袭太阳神     
本刊自1月号推出《议论纷纷》这个新栏目后,社会反应颇为热烈。不少读者来信来电,对女工程师孙玉芳该不该“炒”,某工厂的“秘密奖金”该不该发这两件事,兴致勃勃地各抒己见。这是一个好现象。1992年,在治理整顿已告结束、改革开放加大份量的大背景下,“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些特殊个案引起群众中不同看法,将会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事。为此,我们希望广大读者、热心作者一起来支持、关心、办好《议论纷纷》一栏,可以提供议论的素材,也可自己发表意见。前一段社会上流传着一些有关太阳神公司的传言,作家舒大沅根据他了解的材料写了一篇文章,现发表于此。同时,还刊登了读者对上期内容的一些议论。  相似文献   

13.
以无胜有     
您也许听说过以少胜多,但是听说过以无胜有的事吗? 上海中百一店的一个“永久”自行车广告橱窗,没有一辆自行车,只有一连串的圆圈,还有三个抽象得不能再抽象的“人”——一个大三角外加一个圆形。整个橱窗陈列就这么简单。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似乎有许多人骑着自行车,滚滚向前,互相追逐。奇怪吗?没有人反而感到有人;没有车,反而觉得有车。给人以错觉,恰恰是设计者的高明之处。这就是孔明“空城计”一策的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14.
这题目颇有点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很难一下想明白,越不易明白难免越要想,于是也就顾不得许多,只顾一路想下去。 官能荣人自不待说,如果做官实在是件丢人的事,那么陶渊明这样的人物就不会寥若晨星。人能荣官则实属罕见,自古及今某官非由某人来做的事固然也有,但某官由某人做后即可使这官位在人们心目中增值的事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没有。而相反的情况则比比皆是,以至使人感觉很难说清究竟是人坏了官还是官坏了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销业终于走到了玉石俱焚的这一天。作为一个政府已颁给其“准生证”、不足三年后却又将其“注销”的行业,恐怕没有哪个行业会比传销的命运更惨。 数年之间,四海之内,从政府到传销企业,从传销员到消费者,还有各种相关部门,为传销二字都付出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和时间成本,以及数也数不清的无形心力。投入了如此高昂的成本,最后却是如此结局,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一场大悲剧。如果我们不能从中真正汲取教训的话,那么,类似的悲剧肯定还会以新的形式爆发,或许它已经在某个时空爆发。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中国一群著名企业的“掌门人”,关于他们,人们一向有着种种好奇甚至迷惑:他们为什么能把企业做得那么大,那么好?他们为什么能做到别人难做到的事?他们为什么能解决那么多难题?他们为什么会成功?……今天,请听他们自己来谈谈所有这些“为什么”。  相似文献   

17.
“乱世出英雄”,所以有些“英雄”有很喜欢“乱世”的。像俄罗斯的这几位大亨便是如此。据说,他们几乎有能力买下整个国家。又据说,在中国也大有一批十分仰慕他们的“后备英雄”。  相似文献   

18.
“时间就是金钱。”80年代广东开放改革试验区建设者的这一句口号,如今又有了最新诠释。广州,一些国有企业正不声不响地进行一场“工龄大收购”行动:通过金钱补偿的方式使一部分富余人员脱离企业、自谋出路,以此作为解决企业冗  相似文献   

19.
民航重组举世关注。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民航一定要企业化。”但至今,民航企业还停留在“化”的进程中,没有“化”彻底。我们的民用航空市场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航空市场价格还不是由企业自主确定;民航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是行政垄断条件下的恶性竞争。在民航重组中,以下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也许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曾充满优越感的军中男儿面对“出路”感到如此彷徨。后方告急,“出路”严峻。当国家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就成为首当其冲的紧迫任务.地方各级将大规模精简机构、大幅度裁减干部,随之而来的公务员制度、企业职业制度和管理人员聘任制,打破了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能官能民,能上能下已将成为现实。“显赫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