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是新形势下的理论创新成果。它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发展观"物本"思想和"人本"思想的超越;它主张"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了对"经济增长论"和"整体、综合的发展观"的超越和创新;它倡导"可持续发展",强调和谐发展的理念,在发展的道路方面实现了对西方可持续发展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深刻反思传统发展观,形成了从以发展为主题的发展观,到与时俱进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再到中国特色发展观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这三大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共和国历史上发展观演变及其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平 《理论前沿》2007,503(14):8-13
新中国建立以来,从发展观演变角度观察,先后经历了5个阶段,即"赶超"发展观、"姓资姓社"发展观、"硬道理"发展观、"第一要务"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本文旨在通过对发展观变动的历史脉络研究,探索科学发展的真谛,并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拓展和实践中的贯彻提供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包含了对为什么要发展、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是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大创新.文章从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发展的内涵和特征、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的关系等方面作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5.
高校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才强国"和"科技兴国"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必须从发展观的高度树立对发展的全新认识,用科学观念统领发展战略和对策,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绿色发展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人民对美好生存环境的期盼形成的一种新的绿色发展模式,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难题,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金钥匙"。绿色发展观的形成条件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与发展、对美丽中国建设的不懈追求以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绿色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哲学上有两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与之相应,历史上"有两种基本的发展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表现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对待发展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传统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传统发展观从形而上学的立场出发,认为经济增长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了"五个统筹"的任务目标.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我党基于现实与国情的重要抉择,也是对社会发展观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概括,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已上升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高度.这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平稳地较快发展,也有利于指导非公有制经济朝着高新技术、环保产业等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演进发展过程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赶超发展观到改革开放观、可持续发展观,再到科学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这个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领导新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他的社会发展思想,并在"大跃进"运动之后,得以完善。毛泽东的发展观,植根于当时中国异常深刻的社会转变进程中,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由于时代和认识的局限,毛泽东的发展观还是比较简约的,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发展的指针,而它的的"根"和"源"就是毛泽东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