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桂兰在《应该制定文物保护法》一文中说:文物保护法应该明确规定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的国家所有权。文物的所有权问题,是文物保护法中最重要的问题。社会主义文物保护法的客体(或者说保护对象),主要就是文物的国家所有权。过去和现在,我国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出现种种混乱的一个  相似文献   

2.
张桂兰在《应该制定文物保护法》一文中说:文物保护法应该明确规定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的国家所有权。文物的所有权问题,是文物保护法中最重要的问题。社会主义文物保护法的客体(或者说保护对象),主要就是文物的国家所有权。过去和现在,我国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出现种种混乱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文物的所有权不够明确。许多单位占用了古建筑,便以为是本单位的财物,误认为任意拆改是合理合法  相似文献   

3.
2002年10月28日,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公布并正式实施。修订后的《文物保护法》共8章80条,分为总则、不可移动文物、考古发掘、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文物出境进境、法律责任和附则。1982年实施的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对提高公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加强文物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呈现出严峻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盗挖古墓案有10万余起,被毁古基20余万座。修订后的《文物保护法》首次明确了文物保护工作“保护第一、抢救第二、合  相似文献   

4.
文物的私法问题研究——以文物保护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雪 《现代法学》2007,29(6):136-146
文物作为一种稀缺的文化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应对文物危机需要采取公法调控方式和私法调控方式,其中私法调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文物保护视角下,文物私法关系的法律调整需要在遵守普通私法规范的基础上去契合"保护文物"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因而文物保护在私法调整上呈现出一些自身特点,表现为对文物的私法规制主要通过对文物所有权的法律构造作出特殊的安排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曹晨 《特区法坛》2007,(3):39-40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世代相传,从未间断,文物遍布祖国各地,保护好文物同样也是我们司法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解放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为此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已于2002年10月28日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也于2003年7月1日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九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它调整文物行政管理工作中国家行政机关同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规定文物工作领域内各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是开展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法律保障.重视文物保护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7.
所谓文物走私,是指违犯海关法规和文物保护法规,非法运输、携带或邮寄文物进出国边境,逃避海关监督、检查,破坏国家文物管理制度的行为。这种行为侵犯的对象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所以,历来为国家法律所不容。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和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a文物法则都规定:走私一般文物的以走私罪论处,走社珍贵文物的,以盗运珍贵文物出口罪论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1987年11月2…  相似文献   

8.
黄晓莲 《法制与社会》2012,(29):267+272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瑰宝,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或群体的成就、价值和信仰,其历史传承性和不可复制性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文物资源丰富的国家,如何充分发挥政府应有作用,建立文物保护的有效法律机制,使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应有的保障,则是当前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有法律对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借鉴外国经验,弥补文物保护法律空白制定、配套实施细则、强文化执法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茜  高升 《政法学刊》2009,26(1):81-85
在文物返还国际争议诉讼中外国文物立法的承认与执行问题上,由于受“外国公法不予承认和执行”传统思维的影响,一国的文物国家所有权立法或出口管制法一般很难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和执行。但外国公法原则和强行法理论的现代发展、典型的司法判决、文物保护国际公约的签订、文物市场国的实践都对文物立法的承认与执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可喜的变化表明,没有理由从表面上排除与文物保护相关的外国法规则,尤其当这些规则与保护文物的国内及国际立法与政策保持一致时更应如此。  相似文献   

10.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本市文物经营的管理,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文物的经营及其管理活动。第三条(管理部门)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文管委)负责本市文物经营的管理工作。各级公安、海关、工商、物价、税务、商业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做好文物经营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岳小花 《河北法学》2020,38(1):165-182
自然与人文遗迹保护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与人文遗迹”与“自然与文化遗产”、“文物”以及“自然与文化景观”等在内涵与外延上有所不同。我国现行环境法、文物与遗产保护法体系中的相关规范虽然数量庞大,但在体系化、调整范围、保护理念与功能定位、内容的完备性与可操作性以及时效性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正在制定中的《国家公园法》对于调整和规范自然与人文遗迹保护有积极意义,但存在诸多客观局限。建议我国将来除完善现行立法外,整合自然与人文遗迹保护的基本价值理念,适时出台专门性立法,明确将保护优先、科学保护、预防原则、公众参与作为基本原则,并规定调查登记和监测、经营与收益权分配以及责任追究等制度。  相似文献   

12.
杨树明  郭东 《现代法学》2005,27(1):91-97
文物作为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体,极易通过多种途径流失。在流失文物的返还问题上一向存有“文化国际主义”与“文化国家主义”两种对立理论,本文从对这两种理论的评介出发,认为文化国家主义才是国际社会应有的正确理论态度。同时通过对两种理论在现有国际公约中的各自体现的讨论,最终揭示出国家主义所处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摆脱这一困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私有历史文化建筑是具有文物价值的文化财产,在被指定、登录为文化遗产或文物前后分别为事实上的文物和法定的文物,因为前者缺乏保护的正当性,后者则面临私有所有权和公共利益的博弈,而均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要加强对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从法政策学角度需要完善我国的文化遗产指定、登录和保护程序,设计出行之有效的私权保护和权利救济模式,优化良好的管理架构和资金拓展渠道,平衡私权所有人和公共利益的关系。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构建私有文化建筑文化、产业和权利政策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14.
Cultural property may be under serious threat in the event of armed conflic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re were clear developments in international law aimed at preventing and punishing war crimes against cultural property. Despite this, the destruc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during armed conflict has continued. This article questions whether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law standards with regard to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during armed conflict are satisfactory, and whether or not a new instrument could be valuable. Although considerable shortcomings remain, instead of pleading for a new instrument, this article advocates raising ratification rates, the enhance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isting instruments, and monitoring and sanctioning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15.
文化法基本原则的确立需要以其基本宗旨为基础、合乎文化现象之规律、公共管理之原则,并尊重产业发展的市场准则。文化法的基本原则应该包括文化自由原则、切实公平享用原则、产业促进原则、文化多样性原则以及精神价值优先原则。同时,这些原则还衍生了非歧视性原则、文化主权原则等。其中,文化自由原则是文化法律实践的逻辑原点,切实公平的文化享用是文化法制与政策追求的最终目标,精神价值优先、文化多样性是对文化本质属性与功能的体现,文化产业促进则是为实现其他原则所必要的工具性原则。多项原则作为一个体系,服务于文化法律实践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反垄断法制建设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小敏 《现代法学》2006,28(5):166-172
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把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的有关问题推到了法学研究的前沿,特别是对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的竞争法提出了新的课题。文化产业有区别于其他一般经济领域的特殊性,西方国家的立法经验和法律实践表明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经营必须依靠竞争法调整和保障。发展文化产业给反垄断法制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正在制定中的我国反垄断法应就与文化产业发展有关的竞争问题作出相应的规定,为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际贸易法治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空前之危机。此次危机具有深刻而复杂的国际背景及现实根源,但从国际贸易发展历史来看,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博弈从未消失,向来是国际贸易法发展中的永恒主题。当前国际贸易法治危机的根源依然是保护主义的幽灵作祟。今天的保护主义与历史上的保护主义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无非是添加了时代的特点和因素。法治的危机仍然需要法治的方式予以克服,当前国际贸易危机的本质说到底是国际贸易法治发展的不完善、不充分导致的,只有以法治的思维、法治的方法才能找到克服当前国际贸易危机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8.
古遗址是具有普遍价值的自然文化资源。目前,我国政府对古遗址的管理已初步建立了大遗址保护规划体系,这是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重要进展。然而,保护古遗址只靠政府是不够的,如何调动整个社会共同管理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