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璐晶 《今日广西》2010,(19):38-39
9月7日,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迎来了80岁的生日。  相似文献   

2.
炎帝神农时代:大同思想之源──兼论古代“大同”的实质及其影响刘永国炎帝神农是传说中的历史人物,相传他生活在伏羲之后,黄帝之前,他殖五谷,尝百草,首倡日中为市,开创了我国古代原始农业文明。他是伟大的社会实践家。有实践,便有思想,炎帝神农文化思想中最具代...  相似文献   

3.
阳春三月,新茶飘香。走进福建茂旺茶业有限公司茶楼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面排列齐整的金色奖牌,其中2010年上海世博会“最佳茶艺品金奖”格外醒目。“这标志着政和工夫·茂旺茶业从中国品牌变成了世界品牌。”南平市与政和县两级人大代表、公司董事长杨茂旺欣喜地说。  相似文献   

4.
<正> 我们的祖先炎、黄二帝作为两个部落的首领,其历史功绩是不可抹杀的。炎帝神农氏主要的历史功绩,从古籍来看有:①“制耒耜.教民农作。”②“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③“神农耕而陶。”④“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⑤“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炎帝时发明了用草药治病的医术。黄帝轩辕主要的历史功绩,从古籍看有:①黄帝“艺五种”,即种植五谷。②“黄帝作宫室,以避寒  相似文献   

5.
茶是中国的“国粹”。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茶文化是这一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族的茶文化相比,无论是茶的种类,茶的制作,还是饮茶习俗和茶的功能,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是充满生机,极富个性的茶文化。一、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的起源与传播1、起源据一些学者考证,我国首先利用和生产茶叶的,不是中原的华夏族,而是南方少数民族。陈祖梁、朱自报先生考证了神农氏发现茶叶的传说,认为“神农”是被称为“三苗”、“九黎”的一个生活在南方的氏族或部落,神农氏族或部落最早…  相似文献   

6.
近日在“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论坛”上,记者就以下几个问题采访了章爱龙先生。  相似文献   

7.
品读台湾茶     
尚道 《台声》2008,(11):87-96
中国是茶的故多。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唐代茶人陆羽所著《茶经》中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其中所述的“茶”经考证即为今日的茶。与祖国大陆的茶史相比,台湾茶史虽短,却也有200余年。台湾诗人吴德亮在《台湾找茶》一书写道,“早在300多年前(1645年)台湾就有野生茶树的记载,不过真正发展茶树栽培管理制造,则是近200年前由先民自大陆福建所引进,包括茶种及种植技术等。”民间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早已深入民间的日常生活。小小的茶叶饱含着两岸中国人的文化与智慧,在品茶的过程中,茶人追求着一茶一人生的哲理境界,享受的是茶所带来的宁静与平和。  相似文献   

8.
因炎帝神农氏在此搭架采药而得名的“神农架”地处北纬30度线上“神秘地带”,林区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这片林海绿冠上的明珠。  相似文献   

9.
去年以来,我市立足自身优势,高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旗,大力推进炎帝神农文化资源开发,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取得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10.
郑雯 《政策》2008,(9):27-29
随州曾都以华夏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故里而称“古”,以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战国古乐编钟而称“奇”,以大洪山、桐柏山、鸡鸣山等众多风景名胜区而称“美”,以正在崛起的中国专用汽车之都而称“新”……  相似文献   

11.
烈山氏,或云“传说时代”的一个人物,或云系“炎帝神农氏”之别号,皆本于传说或神语。虽无足实之佐证,但从所传“事迹”观察,烈山氏”,或“炎帝”,“神农氏”处在人类社会由采集、渔狩的获取经济,转入农耕定居的生产性经济的时代。作为这一时代的象征,“烈山氏”,或“炎帝”、“神农氏”,是古人观念形态上的“人”,并与传说中的黄帝齐名,完全是应该的,否则,我们何以言为“炎黄子孙”呢?这个问题,我有另文论及,恕不赘述。本文仅就己意,对“烈山”、“烈山氏”之名源或名义,谈谈与所传“烈山氏”之得名的不同认识或理解。(一)“烈山氏”名源于“烈山”之置疑揆诸史籍,“烈山氏”作为“炎帝”或“神农氏”之别名,与“炎帝”  相似文献   

12.
唐代饮茶风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距今千多年前已经开始,或可追溯更远。“周礼”记周代祭祀用茶,“晏子春秋”记齐国晏婴“食茗菜”。《神农本草》称久服茶茗,“令人有力悦志”。人或以为神农时代就知道饮茶,恐未必如此。俗传神农氏尝百草,知药味。根据这传说推想神农氏已尝过茶,辨别了茶的性味,并不是毫无可能,只是这传说和记载,时代绵邈,难于考索,后人所述又不足深信。汉代以后,有关饮茶的记载量多而翔实,我们说饮茶历史悠久,可算“信而有徵”。魏晋南北朝时期,爱好饮茶的人已经不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率领神农氏时代的先民们在拓荒中华农耕文明、开创中华医药学等民生文化先河中所凝聚而成的炎帝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特征是开拓、  相似文献   

14.
罗毅 《湖北宣传》2006,(9):23-24
随州的发展要打好“开放牌”、“特色牌”、“文化牌”。要高举文化名城大旗,重视炎帝神农文化和古乐编钟文化两大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使之成为吸引人们的旅游资源,从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步伐,通过打好“文化牌”来促进随州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02年获第八届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基金奖,2003年获司法部“优秀法学研究成果”三等奖,2004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2008年获第二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当选首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今年又获评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这个人就是张生,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16.
《世纪行》2009,(11):19-19
一、突出特色,打造极具竞争力的旅游品牌。我们确立了“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精”的特色旅游新理念,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深厚的历史文化为线索,培植核心旅游品牌。一是打好“两张名片”,即“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都”。二是打造核心品牌。  相似文献   

17.
《两岸关系》2023,(6):36-37
<正>5月26日,由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指导,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民革山西省委会、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会主办的“问祖炎帝寻根高平”癸卯年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故里民间拜祖典礼在山西高平炎帝陵举行。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商黎光,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潘贤掌,新党前主席郁慕明,中国国民党前秘书长、台湾中华神农大帝协进会创会理事长李乾龙,全国台企联会长李政宏等两岸嘉宾,以及专家学者、经贸界人士、当地民众和650余名台胞台商现场参加典礼。众多海峡两岸同胞及全球华人信众通过视频和“云拜祖”平台参加活动。  相似文献   

18.
茶者,雅称“茗”,自神农尝百草,遂有茶。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以茶为饮,演绎出许多故事。有人说: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武夷山是我的福地。"在福州工业路一处简朴安静的院子里,何一心对记者说。46岁那年,何一心生意受挫,变卖了手上的房产、汽配厂和地何一心:祖籍福州。现任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先后获"中国茶业行业年度经济人物"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华民族素有“炎黄子孙”之称,素有“炎黄”开拓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新纪元之说。对于炎帝神农出生地之考,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纷纷考研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华申报》、《光明日报》、《襄樊日报》、《随州报》等对炎帝神农出生于随州厉山(今随州市厉山镇)均作了考研性报道。历史学副教授李汉伟在《襄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以大量历史资料专题论证了“炎帝神农出生于随州厉山”。湖北电影制片厂两次拍摄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