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为研究对象,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坚持技术创新的核心地位,结合多个创新主体,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促进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虽然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但对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坚持这一体系有利于我们以整体观念,立足深层次改革,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内外联系制度,同时推进创新社会氛围的形成,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王思予 《学理论》2013,(17):107-108
企业不断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才能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其中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则要考虑采取哪种创新模式。从博弈论中的"智猪博弈"模型出发,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得出在技术创新中中小企业应采取以模仿创新为主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国籍立法是民族国家建构的基本环节,它使民族国家建立起"国民"边界。对于清末国籍立法,学术界主要把它看作是华侨保护、边民入境和属民改籍等问题导致的结果。从国家建构与国籍立法的历史关联出发,本文从民族国家建构的高度探讨清末国籍立法。民族国家建构包括政权建构和国民建构两大要素。政权建构体现在国际法知识的习得、国家意识的兴起和主权观念的发展上;国民建构则体现在国民身份意识的兴起、权利与义务观念的强化和民族主义的发展上。所有这些要素都与清末国籍立法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民族国家建构是推动清末国籍立法的根本动力,华侨保护等事件则是导致国籍立法的直接原因,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才能对清末国籍立法形成全面的认识。以清末为起点,民族国家建构对国籍立法具有持续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现实研究与逻辑推演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以问题为导向,而问题则是客观的、历史性的,必须面对具体的现实起点。后者则可以从逻辑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出发而不影响逻辑的严密性。我国现代化实践的起点,即权威主体的建构。只有权威性主体才能有效推动现代化进程,才能培育制度、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成长。历史证明这一进程绝对不能像逻辑推演一样进行倒推。在我国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高度的政治自觉是这一过程有效性的保证,目标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以此为分析框架可以对我国改革历史进程进行理论阐释,同时避免了"理性经济人"、"国家与社会"等理论预设造成逻辑体系对现实实践割裂的缺陷,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现实性,因此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现实研究与逻辑推演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以问题为导向,而问题则是客观的、历史性的,必须面对具体的现实起点。后者则可以从逻辑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出发而不影响逻辑的严密性。我国现代化实践的起点,即权威主体的建构。只有权威性主体才能有效推动现代化进程,才能培育制度、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成长。历史证明这一进程绝对不能像逻辑推演一样进行倒推。在我国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高度的政治自觉是这一过程有效性的保证,目标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以此为分析框架可以对我国改革历史进程进行理论阐释,同时避免了"理性经济人"、"国家与社会"等理论预设造成逻辑体系对现实实践割裂的缺陷,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现实性,因此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国家治理是国家产生以来最重要的现象之一,经济治理作为国家治理在经济领域的延伸和应用,是经济活动与治理关系的反映。以创新驱动为视角,实现国家经济治理现代化机理的本质是刺激内生增长,内在动力是提高竞争优势,外在动力是转换政府职能。由此,提出实现国家经济治理现代化应采取以下对策: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7.
从新古典经济学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入手,剖析经济增长的基本逻辑。应用该逻辑分析中国改革开发以来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源泉,并结合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寻求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新源泉。当前,中国经济最迫切的问题就是,继续挖潜以制度创新为特征的资源配置效率,把资源配置到能够依靠创新带动生产效率提升的经济领域,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专业镇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专业镇经济的迅速发展,专业镇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外依存度高、土地资源紧张、环境容量饱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低下等制约因素不断累积,而现有的传统政府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专业镇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专业镇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主要体制瓶颈。基于此,应按如下路径创新和重构专业镇政府的管理体制:构建"人本乡镇"与"和谐乡镇"是专业镇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制度性依托和起点;专业镇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目标是构建服务型专业镇政府;专业镇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路径之关键是构建法治化专业镇政府;专业镇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路径之内核是政府的权能重构;专业镇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路径之中轴则是机制再造。  相似文献   

9.
企业创新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元 《瞭望》2005,(49)
今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多次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际竟争力的中心环节,要摆在全国科技工作的首要位置。由此可见,“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又面临一个重大调整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科学技术实现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引领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创新不单纯是一个技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仅仅是投资者、生产者、产品销售者,它更重要的是科技成果转换、实现产业化必然要采取的市场组织方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这种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过程和一个市场的实现过程。创新必须谋求市场价值,必须真正被市场所接受。因此,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应当成为政府制定政策和创造环境的一个基本起点。一方面科技成果的获取、应用、推广和市场的实现总是由企业进行,更重要的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相似文献   

10.
严荣 《党政论坛》2005,(9):16-18
政府创新与公共政策创新目前,“创新”不仅是社会科学研究诸领域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名词,也在各种社会主体工作实践中得以大力倡导。对于企业,有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之谓;对于市场,有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之说;对于国家,亦有国家创新体系之称。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系统地研究过“创  相似文献   

11.
如果把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看作因变量,价值、技术与体制就是它的自变量。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困境表现为:在价值取向上面临着官本与人本、管制与服务、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等多元价值冲突;在技术上面临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绩效评估量化等难题;在体制上面临着官僚制与"政治上位的政治与行政一体化"的窘境。  相似文献   

12.
制度安排、企业家才能配置与中国持续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家在现实经济中具有两面性,其既可以将其才能用于RD等生产性活动而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也可以用于寻租等非生产性活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转移财富,不仅对经济增长毫无贡献,甚至恰恰相反。因此,企业家才能在不同用途间的配置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企业家才能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用途之间的配置取决于才能的报酬结构,报酬结构又内生于一个经济社会的制度环境。对于面临经济转型、技术赶超、产业升级等多重挑战的中国而言,经济持续增长必须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营造激励企业家才能生产性配置、抑制企业家才能非生产性配置的报酬结构。  相似文献   

13.
由于尚未摆脱金融危机阴影,世界经济整体持续低迷,外需对我国经济的支撑作用正在下降,扩大内需是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举措。目前我国扩大内需面临诸多障碍,内生增长动能趋于减弱,使得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实践证明,创新能够拉动有效需求,尤其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而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可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内生增长,有效提振内需。  相似文献   

14.
转变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势在必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依靠科学进步。技术创新是实现研产结合,经济增长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开局之年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顺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创新举措,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使得经济增长动力的结构发生转变: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的作用力逐步增强;创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断提升;供需同时发力可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在"十三五"规划下,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将推动我国经济顺利走入下一个经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发展实体经济是实现强国富民的根基,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脊梁"。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在制造业,核心是要坚持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引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进步率和劳动生产率,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制造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率。而坚持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基础前提是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切实增强制造业持续创新的人力资本,进而就必须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要素向生产性活动配置的即以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的社会报酬结构,让做制造业的人有钱赚、有前途,提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及人力资本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发展实体经济是实现强国富民的根基,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脊梁"。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在制造业,核心是要坚持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引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进步率和劳动生产率,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制造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率。而坚持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基础前提是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切实增强制造业持续创新的人力资本,进而就必须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要素向生产性活动配置的即以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的社会报酬结构,让做制造业的人有钱赚、有前途,提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及人力资本吸引力。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11)
自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方向以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实现我国经济腾飞的有效途径。由于高校学生是创新创业实践的生力军,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只有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全面提升高校学生实践能力,推动学生提升创新意识、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9.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三种模式技术创新是现代工业化国家普遍推行的做法。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推广应用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其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个方面。从微观层次看,企业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是技术创新行为的直接承担者和完成者,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创新依照技术获得的不同方式,可分为二次创新、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三种模式。1二次创新,也可称跟踪创新。是指企业直接引进购买国外或国内先进的核心技…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把“加快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作为今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部署。推动国有企业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从宏观上看,实现科技和经济结合的根本途径也在于建立以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是,技术创新并不仅仅是一项科技的发明和创造活动,在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投资、收益评价,在一次技术创新完成后,也会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均衡与利益分配关系,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阶段我国正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