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全景式展现了1976~1984年间,曾经历政治上"三落三起"的邓小平带领党和人民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重重阻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刻画了以邓小平、叶剑英、陈云、李先念等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国家结束十年动乱、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族复兴的壮举。作为一名导演,很荣幸能参与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创作,因为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本刊特约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长期从事邓小平理论编辑研究工作,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总编剧龙平平撰写此文,以表纪念。  相似文献   

3.
詹子林 《学理论》2010,(3):49-54
本文以《蜀椅杌》、《锦里耆旧传》和《岁华纪丽谱》三本书为例,分析了宋元时期成都文献的历史地理学价值。《蜀祷杌》和《锦里耆旧传》记载了前、后蜀成都历史城市地理,四川历史游乐地理、历史灾害地理(地震,水、旱灾等灾害)、历史军事地理(王建取西川,后唐灭前蜀、宋灭后蜀的进军路线)和历史政区地理。《蜀祷杌》还记载了“芙蓉城”的得名由来。《岁华纪丽谱》记载了成都市历史游乐地理。三本书有一定的历史地理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团结》1998,(1)
最新版本《孙中山文集》,近日已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这样评价了孙中山:“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动,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在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体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重要文本。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确立了以生产逻辑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构架,这一构架特别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为我们反思意识形态、实现社会历史批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二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的走向,特别是全球化时代的社会走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三是在生产力发展与世界历史格局的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这为社会发展确立了方向。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需要展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内在逻辑,还要展现这一文本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些虚假的情节,严重损害和贬低了白求恩以及我党领导下抗日军民的形象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是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白求恩精神曾经激励了几代中国人。然而,已播出的反映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的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却令人失望,其中一些虚假的情节严重损害和贬低了白求恩以及我党领导下抗日军民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文本生成史生动地展现了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思考历程。马克思既把世界历史看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把世界历史看作是资本主义走向自我瓦解的坟墓,因而《资本论》在考量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始终没有离开对世界历史的思考。世界历史和资本主义同时构成《资本论》的两大思想主题。可以说,不懂得《资本论》语境中的世界历史概念,就不懂得《资本论》的资本主义批判。当代世界依然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烙印,在此背景下,澄清《资本论》语境中的"世界历史"概念,不仅有利于打击西方学者甚嚣尘上的"历史终结"论,而且有利于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热词     
《党政论坛》2013,(4):59-59
第三次移民潮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国际人才蓝皮书披露,在当下的中国,“第三次移民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仅2011年,中国对外移民就超过了15万。所谓“第三次”,是相对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的两波移民潮而言的。  相似文献   

9.
由黄楠森、龚书铎、陈先达主编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不久前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20位专家辛勤劳动的结晶。该书除了导言以外,分为上、中、下三编,共17章,44万字。上编阐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编回顾近代中国文化衍变的历程;下编集中论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三编是一个整体,即理论、历史和实践三者的结合。《研究》以实践为基础,以历史为借鉴,以理论为指导,多角度地阐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地位、作用和功能。它表现了鲜明的历史感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回答了…  相似文献   

10.
香港正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全世界中华儿女都在以“倒计时”方式,期待着它回归祖国怀抱的时日来临。在电视屏幕上用一系列艺术形象表现回归之前港人的心曲,编、导、演,都主要由香港作家艺术家来担纲拍摄的电视剧,《花帜》是第一部。它的成功与不足,都很值得议一议。 《花帜》所描述的,不是转折之中  相似文献   

11.
<正>一、什么是《实践论》《矛盾论》的精华《实践论》就是中国革命的认识论,要求在革命过程中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认识论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规律的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强大,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由此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第一春,中国影视界接连推出彩色故事片《赌命汉》、电视连续剧《铁人》、电视报告剧《长城向南延伸》等优秀影视剧,引起强烈反响,深受观众的喜爱和称道。它说明中国影视界在努力拍摄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结合的影视剧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 中宣部文艺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电视家协会日前在北京联合举行表彰会,表彰了电视剧《铁人》《长城向南延伸》在表现社会主义新人、弘扬民族正气、讴歌献身精神方面所做的努力。 彩色故事片《赌命汉》以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梦想以赌致富的真实形象,反映了赌博给社会、家庭、个人造成的严重危害和悲剧后果。同时,从另一个侧面讴歌了当今中国农民以劳动为本、勤奋向上的时代风貌。该片试映后,受到各界好评,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公安部还联合发出了“做好影片《赌命汉》宣传、发行、放映工作的通知。”  相似文献   

13.
《管子》不仅是一部反映早期中国政治、经济、法律思想的重要论著,而且是早期中国水文化典籍的重要代表。《管子》从三个方面阐发了丰富而深刻的尚水思想:一是"哲学之水";二是"修身之水";三是"治国之水"。《管子》尚水思想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华欣 《瞭望》1996,(45)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中央电视台在9月和10月分别播出了八集电视连续剧《遵义会议》和六集电视连续剧《大渡桥横铁索寒》。有关专家认为,这两部电视剧蕴含深刻,风格凝重,气势恢宏,是近年来反映红军长征生活的力作。  相似文献   

15.
黄威 《瞭望》1996,(23)
前不久,笔者在美国访问时,看到一本装璜精美的大型中英文对照杂志《大中华》。陪同的朋友告诉我,这本杂志不同于在美国流行的港台读物,它是由中国移民创办的,而且还是目前华文报刊中高档次的读物。同时,由于这本读物旨在弘扬中华文化,展现海外华人风貌,为巩固和发展海外华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伸张正义,揭露黑暗,因此这本杂志创办才一年多,就引起了美国各大州华人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记录──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体会崔秀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光辉记录,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理论上取得最大收获的结晶。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的一个主题就是“什...  相似文献   

17.
17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用拉丁语西译《大学》、《中庸》、《论语》"三书",并以《中国哲学家孔子》为题在欧洲出版,使得儒家思想对当时欧洲知识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尝试借助中外文历史材料的爬梳,重现该书曲折的成书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脱离了本土的中国人永远是“外来人”,没有什么能完全同化他们;但回到本土,他们也是“外来人”,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第二故乡。无论对哪一方面,他们都只能“既参与而又隔着一层距离”。以前第一代的移民,把这看成是社会和历史的悲剧。然而,由于本世纪中叶在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种种动乱和变革,促使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主要是知识分子)开始从更高的层次对自我进行重新认识,对本土和母体文化进行重新估价。于是,一种崭新的海外华人文学便蓬勃地生长起来。 最近由香港三联书店和花城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的《海外文丛》,可以说是对以欧美为主的海外华人文学的总结和透视。这套大型丛书收录了一批有代表  相似文献   

19.
建党80周年献礼片《日出东方》以20集的篇幅,将20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10年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连在一起,塑造了建党初期中共领导人的群体形象。在聚焦的历史镜头中,观众们看到了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毛泽东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真理,该剧凝聚了曙光初照中华民族的光辉时刻。该剧的第一个艺术特点是,编导擅长穿针引线,使人物与事件珠联璧合。镜头把建党这根“针”,穿进历史这条“线”,使全剧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片头用“巴黎和全”作导火索,用“五四”运动作引火线,以《湘江评论》、《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为起爆点,从黑暗社会的根底炸起,直到逐步动摇了危机四伏的反动统治为止。镜头展现的是20世纪风云变幻、军阀混战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移民文学队伍中的一员,严歌苓可以说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的一位作家。从《雌性的草地》到《少女小渔》,到后来的《扶桑》,再到《第九个寡妇》和《小姨多鹤》,严歌苓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其2009年大作《寄居者》在延承以往创作主题与风格的基础上,将视野深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的种族迫害和族群逃亡的巨大灾难,从女性视角出发,围绕着一个异族三角恋的故事,展示了身份、文化、历史、宗教、民族与人性错综复杂的纠缠,对当代移民文学特别是女性文学研究,具有新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