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前的筹备工作中,周恩来付出了巨大努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恩来在领导筹备工作时,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协商的原则。他在召集会议的过程中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民主人士,表达了最充分的尊重;在确定参会单位与代表时,以最大可能实现"人民大团结"为原则,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共同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目标,为实现民主提供了政治基础。周恩来还根据历史任务和会议性质确定协商的内容;推动形成具体制度,确保民主协商的权威性;坦诚布公,确保民主协商体现民意。他主持起草《共同纲领》,形成各党派各团体合作的基础。他总结实践经验,对民主协商进行了理论上的初步探索,包括事前充分酝酿,坚持原则前提下的妥协和变通,允许充分表达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2.
杨建民 《党史纵览》2013,(12):39-41
1978年7月30日,《人民日报》“战地”副刊刊出了王冶秋纪念周恩来的文章《难忘的记忆》。时在国家文物局任职的王冶秋,在文章第一节披露了周恩来临终前不久通过秘书告诉他的一件事:当年袁世凯称帝时,“筹安会六君子”第一名杨度,最后参加了共产党。周恩来是他的介绍人并直接领导他。周恩来还交代王冶秋告诉上海《辞海》编辑部,《辞海》上若有“杨度”辞目。要把他最后加入共产党的事写上。  相似文献   

3.
一提起周恩来的名字和风范,人们都会肃然起敬、心向往之。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他既是革命家的典范,也是普通人的典范。他一生大公无私,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谦虚谨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的晚年,他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照顾大局,相忍为党,所有这些,都在他的“最后一次”或“最后一个”中有所体现。他最后的请求和唯一的愿望,只是悄悄地、不留痕迹地把自己的骨灰,撒播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人生自古谁无死,活在人心便永生。他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必将世世代代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本刊将连载著名周恩来研究者秦九凤先生的《盘点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最后一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退休后的我喜欢到图书馆翻阅旧报刊、古图书。前阵子偶然看到上海《文汇报》1998年2月22日7版上刊载有一篇《血脉情深——周恩来与绍兴的渊源情愫》(以下简称《情深》)的文章,文中竟然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命题——周恩来出生在绍兴。作为周恩来研究专业人员的我,自然十分感兴趣。然而细读之后,却发现根本经不起推敲,只不过是目前社会上一种“争抢”名人的一厢情愿之举。 《情深》的主证是1978年7月25日时任武汉医学院的党委副书记张泽生的回忆。他说当年搞地下工作时,有一次前往重庆红岩联系汇报工作,住红岩招待所时,与周恩来父亲周劭纲先生住上下楼,吃也在一起。周老先生在一次跟他们谈话时说“周总理是在绍兴出生的”。  相似文献   

5.
刘久洲及他身上留下的枪疤2004年7月26日《书刊报》头版上刊有一篇摘自《科学生活报》的文章———《周恩来八次历险》(以下简称《历险》)。该文章虽只是提纲式地记述了周恩来一生中的八次历险,却多处与史实违背。关于长征患病《历险》说,“红军长征途中,一天晚上周恩来发烧至摄氏39度以上,昏迷不醒。当时医生不在,药也没有,警卫员只好用冰水给他冷敷。几天后,他竟然从死亡线上挣扎出来。”周恩来的这次历险,笔者曾经深入调查过,并在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干休所找到过当年长征路上为周恩来治病的李治将军。此外,笔者手头还存有中央文献研究室郑…  相似文献   

6.
英国著名记者、作家迪克·威尔逊在《周恩来传》里写道:“周恩来未成为一名他的家庭希望他日后成为的达官贵人,他少怀大志,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甚至没有一只属于他的皮箱,他就这样走进了北京,开始肩负起从根本上改造世界上最大国家的任务。”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周恩来一生遇险无数次,其中在延安劳山遇刺,是最意想不到,也是最惊险的。周恩来自己也说:“我一生遇过很多次危险,但最危险的就是那一次,那次是陈友才同志代  相似文献   

7.
1946年9月,周恩来曾在南京接受过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李勃曼的一次专访。据后来公开发表的文章记述,周恩来在谈起家史时说:“我的祖父名叫周殿魁,生在浙江绍兴。” 1964年8月2日下午,周恩来利用星期天召来在京亲属,和他们谈家史。在这篇由周恩来的嫡长侄女、现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周秉德记录,邓颖超亲笔阅改的《七伯谈家史》上,周恩来说,“我们和尔辉父亲是一个祖父,……我们这同一个祖父名攀龙、号云门,字殿魁。”这是周恩来两次在重要场合讲他的祖父的名或字叫殿魁。 然而经学者考证,周恩来祖父的名字叫“起魁”而非殿魁。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8.
正《西游记》是周恩来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曾两次出国访问,到了10多个国家。回国后的一天,他的侄女周秉德去西花厅看望他,周恩来风趣地说,走了十万八千里,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我也是  相似文献   

9.
《党建》2003,(4)
淮安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乡。虽然12岁时就离开了故乡,整整66年没有回故乡一次,但他深深地眷恋着故乡。每当有人向他问及故乡,他总是深情地说:“淮安是个好地方”。他在少年时代的作文中多次袒露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浓浓的乡愁。在《射阳忆旧》一文中,周恩来赞故乡“自古名郡”。在他所写的小说《巾帼英雄》中,故乡的风土人情,轶闻趣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周恩来在主办的学生报刊上经常介绍故乡学生的作品,曾大加赞赏家乡学生“忽地淮阴有伟人”一诗,流露了作为伟人韩信故乡人的自豪之情,却不知自己最后也成为更让故乡人骄…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一生是与中国革命事业相联系的一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为两次国共合作的成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及其在国共谈判中的中共代表周恩来的重视。周恩来不仅是中国的历史伟人,也是世界性的人物。对周恩来的研究起源于外国。第一部介绍了周恩来革命历史的著作是斯诺的《西行漫记》,接着有韦尔斯的《续西行漫记》,彼森的《1938年的延安:与中共领导人的几次谈话》,波多野乾的《国共合作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周恩来传》。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英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先后成立了对周恩来的研究机构,并  相似文献   

11.
正那天午饭后,我去见红军将领周恩来。他是领导中国共产党的三位核心人物之一。当我第一次读到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时,就一直想拜会这三位红军领导者。伟大的毛泽东和朱德都不在重庆,所以我一直在找机会,争取尽早接触到周恩来。年轻的将军周恩来是我生平见过的最富有诗意和多彩性格的人物。他的眼睛如通常的中国人那样,不过整体上颇有欧洲风情。他没怎么  相似文献   

12.
1974年12月周恩来的长沙之行,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到湖南,最后一次乘飞机,最后一次离京赴外地。沉疴之中,周恩来为了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抱病冒险飞往千里之外的湖南,向毛泽东主席汇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议定国是,使“四人帮”篡党  相似文献   

13.
伟人周恩来毕生亲民、爱民。他在童年、少年如此,长大成人后如此,当上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是如此。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如此。台湾有位作家在周恩来逝世后不久,写了一本《永远的总理——周恩来》的书,他在解释书名时说:在大陆人民的心中,只要提到周恩来,无论是他生前还是去世后,总还习惯地称他“周总理”。这大概是唯一由亿万人民授予他“永远的总理”这一称号,也是世界上唯一获此称号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4.
《福建党史月刊》2014,(9):42-42
正1982年初,中央文献研究室根据中央的指示,决定在周恩来诞辰90周年的时候隆重推出《周恩来传》。为编辑出版《周恩来传》,负责撰稿的李琦、金冲及等人决定前往西花厅当面聆听邓颖超的意见。邓颖超在接见他们时,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对恩来的事,我不直接提意见。他不  相似文献   

15.
张谨  陈国民 《湘潮》2008,(4):4-6
在周恩来的亲属中,对他早年思想影响较深并且与之交往密切的,当数他的表兄陈式周。周恩来旅欧求学,与之通信来往最多的亲属也是陈式周。在(《周恩来书信选集》中,选登有周恩来给陈式周的两封信。他们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余玮 《党史纵横》2009,(4):26-29
最后一次会见外宾、最后一次手术、最后一次刮脸、生前的最后一句话……周恩来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最后的记忆”。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反对官僚主义,一方面是身体力行地体现在他领导党和国家的活动之中,另一方面是他对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官僚主义深恶痛绝,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剖析,指出了克服和纠正的方法。在《周恩来选集》中,《关于昆曲〈十五贯〉的两次讲话》、《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反对官僚主义》等三篇光辉文献,作了较为集中地论述。 一 在《反对官僚主义》一文中,周恩来列举了二十种官僚主义的表现形式: 1、脱离领导、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2、强迫命令的官僚主义;3、无头脑的、迷失方向的、事务主义的官  相似文献   

18.
《世纪风采》2003年第2期发表的《周恩来的清廉家风》(以下简称《家风》)一文写的是开国总理周恩来严于律己、大公无私的感人故事。这原本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但笔者读了之后发现该文多处失实,令人索然无味,现特撰拙文以求教广大读者和诸位同行。一、《家风》上“高祖周元泊”不当。据笔者参与编著的《周恩来家世》记载,周茂,字元泊,系周恩来始祖周敦颐13世孙,是绍兴后马周氏始祖。如果周元泊算1世祖,则周恩来是他21世孙,他怎么会是周恩来“高祖”呢?周恩来高祖周元棠,字笑岩,系周元泊的17世孙。二、说周恩来祖母鲁氏“生有一女四子”不对。…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和周恩来在近半个世纪漫长的岁月里,可能没有人知道他们握过多少次手。然而,在摄影记者杜修贤的镜头里却留着他们最后一次握手的瞬间。1974年,周恩来的病情已恶化,身体明显消瘦。可是,周恩来作为—位政治家,十分清楚自己在中国政局中处于何等重要的位置。他拖着重病之躯,夜以继日地忙碌着。这一年5月25日这天,周恩来把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引进毛泽东的书房,把陪见的人一个一个地介绍给毛泽东相识握手。而他自己则和以往一样,默默地站立在摄影镜头之外。毛泽东与希思一见如故,两个人无拘无束地聊了起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了一个多小…  相似文献   

20.
建国初期周恩来的几次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初期周恩来的几次理论思考鲁振祥随着周恩来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由于从《周恩来选集》到各种周恩来专题文集的编辑出版以及《周恩来传》、《周恩来年谱》的问世,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周恩来不仅是一位活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领导第一线的伟大实践家、国务活动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