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0年前,当广西和寨村村民第一次选举他们自己的“村官”时,也许他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举动所包含的意义。但不管怎样,就是这样一个今天看来十分平常的村委会选举,却开启了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2.
周立 《中国民政》2014,(5):36+43-36
<正>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探索不同情况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单位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村民小组的地方,可开展以社区、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就在这个文件出台以前,广东省清远市已经在着手准备以村民小组和自然村为基本单元进行村民自治试点。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试点?试点进行得怎么样?三月初,笔者带着这些疑问去实地进行了调研。村民小组"升格"为村委会今年全国有不少地方,包括广东本省也在按部就班地举行新一届的村委会换  相似文献   

3.
施扬 《今日浙江》2008,(7):32-33
建立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监督新机制,以强有力的民主监督推进农村基层党风我省各地积极探索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开展了以村民自治的治理单元调整为突破口的实践探索。这些探索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学界持续的争论。通过对既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争论的梳理和总结,笔者认为村民自治的治理单元,仍将以行政村作为基本单元,但其在类型上、层次上、抑或形式上会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治理单元的调整,应遵循以因地制宜为原则,以治理有效为标准,以自治落地为目的,在坚持以行政村为基本治理单元的前提下,构建类型多样、层次分明和形式丰富的村民自治治理单元体系。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的经济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村民自治作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形式,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我国农村经济尤其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相对落后严重制约了村民自治的发展。为推进村民自治的稳步健康发展,必须维护农民的经济权益,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从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政治稳定三个方面对村民自治的作用予以评价 ,并认为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离不开村民自治建设。  相似文献   

7.
李学斌 《中国民政》2011,(10):21-23
近年来实行的大学生村官制度为完善村民自治功能提供了优秀的人才资源,但也给村民自治制度带来了新的问题。一个是大学生村官的选举权问题,一个是同一组织中的二元身份问题。如何化解这些矛盾,本刊特约齑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李学斌,撰写《有效衔接大学生村宫制度与村民自治制度》一文,希望能对建立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村民自治制度,打牢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人才基石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村民自治制度中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培养干部、农村经济建设和维护群众利益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制度实践,发挥了领导作用.但也应看到,在一些地方,随着农村社会的治理难题不断涌现,有的地区的村民自治形同虚设,村党支部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地位面临被虚置的危险,领导作用被削弱.在新时代,为了进一步实现和保障党在村民自治制度中的领导地位,村党支部应当在农村地区发挥领导力,这是破解农村社会治理难题的关键.村党支部的领导力,是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在村民自治实践中实现的重要体现和保证.  相似文献   

9.
胡祖 《今日浙江》2010,(13):44-45
湖州推行村级重大党务、重大村务、重大财务“三重两轮票决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0.
村民自治:中国民主政治的微观社会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认为 ,民主建设应该是一种国家主导的民主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主导的社会民主培育的双向互动过程。 80年代以来 ,在政府推动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下兴起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村民自治的建设与发展将构筑起未来中国民主的微观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人民政坛》2011,(9):33-33
李勇华在《东南学术》2011年第3期载文《自治的转型:对村干部“公职化”的一种解读》认为,当前政府给村干部发报酬的越来越多.而村庄是一个法定的自治组织.不是政府性行政组织.政府给自治体的领导成员发“工资”.势必造成政府“行政权”对村民“自治权”的侵害。群众自治(村民自治)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  相似文献   

12.
论村民自治进程中主体公共参与的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利军 《求索》2007,(11):75-76
当前,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主体公共参与处在干部支配型或精英主导型发展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主体公共参与存在着主体实际参与和法律授权差距大;主体实际参与不平衡;主体参与意识与村民自治内在要求不一致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为主体均衡参与公共事务夯实物质基础;健全有序的公共参与制度,为主体参与公共事务提供制度保障;培育健康的村民自治观念,为村民自觉参与公共事务提供观念指导。  相似文献   

13.
李世顺 《创造》2004,(10):43-43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情恳谈"活动已成为一个相对集中明确的主题,成为村民自治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价值-制度"范式,还是"条件-形式"范式,都有着自身局限性,难以有效适应村民自治实践发展需要,探索和构建"规则-程序"研究范式势在必行。"规则-程序"基本理论框架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村民自治实践变迁和形式创新都离不开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二是规则和程序的发展和完善推动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在此思路下,"规则-程序"范式以"多元共治"为理论预设,以"有效性"为研究内容,以微观化、动态化、差异化为研究取向,通过规则与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对话,不断优化村民自治的实现形式,提升村民自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村民自治的视角: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的过程,就是实现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它不仅逐步改变着少数民族的传统政治文化,而且在逐渐形成一种民主的文化氛围,正在对广大少数民族村民进行民主观念的传播与政治参与技能的训练。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与村民自治相适应的政治社会化还存在许多问题:村干部政治社会化的弱化,少数民族村民政治参与的主渠道不通畅,大众传媒的有限性。因此,必须加强国家政权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主导作用;拓宽少数民族村民参与村民自治的渠道和途径;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作用;加强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村民自治的宪政价值日益凸显。体现在:村民自治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的民主素质和宪法意识;有利于扩大村民在宪政条件下的制度化参与;有利于在宪政条件下约束村组干部的不良行为;有利于在宪政条件下制约乡镇对村级资源的过度提取;有利于在宪政条件下巩固党对农村的领导;有利于在宪政条件下加强农村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公民导刊》2013,(9):10-10
<正>作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最主要形式的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村民自治,是农村村级管理制度的基本设计,是农村改革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农村基层的充分体现,更是党领导农民的三个伟大创造之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村民自治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正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以及政治  相似文献   

18.
王健 《民主与法制》2008,(24):55-57
已经连续两届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了,可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朝阳村的赵洪来仍然无法进入“角色”。  相似文献   

19.
从"国家政治"的层面研究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会对农村妇女在村民自治中的地位与作用做出不切实际的低估判断.本文以"村庄政治"为视角进行研究,证明日常生活中的政治传播是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有效形式,农村妇女在村民自治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因此得到真实、原本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张振英 《长白学刊》2005,(6):102-1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村民自治组织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产生、发展起来的.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再到1987年11月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及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行,开始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用法律条文固定下来,使村民自治有了可靠的法律保障.从此,村民自治进入法制化和制度化运行的新阶段.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