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钟周铭 《人民论坛》2023,(11):107-109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淮南子》一书继承了先秦诸子尤其是老庄的道论思想,并试图将社会政治活动中的人事与自然运动变化规律中的天道相结合,强调“天人同构”“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将天和人的关系纳入到一个新的范畴之中。《淮南子》中的天人关系论对于认识汉代思想文化乃至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心理,以及为当下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庄子以自然(一是指自然界;二是指自然而然—天然)来说明天的含义,首次明确地提出天与人的矛盾关系问题。从二者的对立性出发,他强调要分辨天之所为与人之所为,无以人灭天,表现出天人之分的思想;从二者的统一性出发,他强调以人入天,人与天一,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但总的来说,他的天人合一论是以天人之分论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3.
刘晓春 《前沿》2005,(12):195-197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古代诸多哲人和政治思想家们对天人关系的一种天才式的领悟,其中所蕴涵的唯物辨证的智慧精髓,不仅对我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思想的建构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当前我们树立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作为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哲学思想之核心,带有天然的美学品格。中国的武侠小说不但注重对"武"的描写,往往也会在字里行间渗透出许多的耐人寻味的哲理,其中对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刻画更是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纵观各路武侠巨著,它不但体现在武学高手对武学道法自然、师法自然的孜孜追求,对物我交融、两两相忘的武学境界的追求上,也体现在武学高手向往自然、超凡洒脱的性格特点和对出世归隐生活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5.
苗俊玲 《人民论坛》2010,(5):240-241
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方。但天人合一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现代社会不同,所以必须正确解读这一思想,既看到其局限性,又要吸取其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6.
刘海龙 《前沿》2010,(5):116-119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其中蕴含了有机论的整体自然观,也夹杂了一些消极的内容。天人合一思想中有辩证思想的存在,但不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流。在当代生态伦理的建构过程中,要弘扬天人合一思想的整体自然观,摒弃其中的消极成分,强化其中的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7.
王元钊 《前沿》2010,(4):194-19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时代要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天人合一"思想,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和谐观点,因此,对"天人合一"进行当代生态解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天人合一"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天人合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定会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科学发展观是统领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性思想。科学发展观吸取了传统"和合"思想的合理因子,强调尊重科学规律,把人类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求真正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永续性,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袁德娟 《前沿》2004,(11):31-33
如何解决困扰当今人类的生态破坏大难题 ,中国的传统哲学早已为之提供了富有启发性意义的智慧成果 ,那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所包涵的基本内涵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中世界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性有许多契合点和相通之处。本文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出发点 ,是期望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及其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起到点滴功效  相似文献   

10.
孔子继承和发挥了先秦“中”的思想 ,第一次提出了“中庸”这个概念。作为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它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不仅不是折中主义 ,而且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帆 《前沿》2005,(8):118-120
“天人合一”观念是儒学中的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和谐观念。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厚的理论价值。尤其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创新的原点亦不外乎此。“天人合一”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境界观和“天下为公”的终极理想目标具有不可估量的启发意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中继承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来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12.
"汉语神学"的提法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最初是基于当时的现实处境提出的一种神学发展道路,它是从现代性的背景下对基督教神学在汉语语境中的发展方向与可能性的思考。本文从"汉语神学"的概念赋义范围及"汉语神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开始,尝试通过梳理"汉语神学"范围划分争议来展现"汉语神学"在人文学与神学两条路线上存在的张力,探讨对"汉语神学"概念的不同理解与不同划分,并对"汉语神学"这种立足于人文学路向发展基督神学的概念与"基督教研究"、"学术神学"的概念进行比较与辨析。  相似文献   

13.
黄惠煙 《思想战线》2000,26(5):13-15
在邓小平的"先富共富”论中,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新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整体推进,"先富共富”的辩证法思想,必将日益显现出其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黎池 《湖湘论坛》2002,15(5):32-33
中国古代德治思想是在奴隶社会形成的,经过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实践和完善,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鲜明的个性。一、寓权威于神秘之中,“天人合一”是其外包装封建统治阶级推出德治思想,目的是为了用这种思想来统治人心,以巩固政权和地位。要达到这个目的,单纯靠“教化”、“身正”是不够的,还得树立一种绝对权威。这种绝对权威从何而来,在封建统治阶级自身影响力无法达到的情况下,他们便想到用一种神秘的东西,一种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难以说清楚的东西,来蒙蔽人民,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层枷…  相似文献   

15.
赵卓煜 《理论月刊》2007,4(2):41-43
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恩格斯提出了“合力论”思想,让史学理论界深深折服。但这一宏观理论对构成“合力”的基本力量未作深入具体分析,成为史学理论界积极研究探索的遗留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是对恩格斯历史发展“合力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君生 《湖湘论坛》2005,18(4):83-84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一种片面的观点,就是把疏导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唯一方针,而把堵塞看成是思想政治工作之大忌。这是不对的,其实,疏导与堵塞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对立统一。只要我们正确运用,注意把握好事物的“度”,疏导与堵塞有方,就都可为思想政治工作所用,否则,走向极端,就都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同级领导关系,是指具有相同领导职务的领导者之间,在履行领导职责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联结、牵涉和联系。同级领导关系的矛盾,是指在同级领导关系中出现或存在的一种对立统一状态,主要有"政敌"性矛盾、"越位"性矛盾、"资源封锁"性矛盾、"误会"性矛盾、"情感"性矛盾等。在这些矛盾处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对"政敌"性矛盾是善待"政敌"工作,对"越位"性矛盾是对思想言行规约的工作,对"资源封锁"性矛盾是做好打破封锁的资源共享工作等。  相似文献   

18.
利益理论是蕴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宝藏。江泽民同志在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中所提出的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又为它增添了新的内容。其思想中的利益观主要是:一、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党的一切工作最高标准的利益标准观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根据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思想的论述,其利益标准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最广大人民的根…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先生的哲学体系中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他的和谐思想一方面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是对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他的独特的和谐观。他在早期提出了一种合乎中道的人生观,并试图建立一种合乎理性的社会生活。在《新原人》中提出人生"四境界"说,认为一个人如果达到了天地境界,就是"自同于大全"的人,从而使自己和宇宙合为一体。又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提出客观辩证法的两个对立面的矛盾统一,就是一个"和"。"仇必和而解"是客观辩证法,并认为这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施德军 《传承》2012,(8):76-77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历史上以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民主而闻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为了保障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杰斐逊认为除了在完善制度外,教育才是最可靠的保障。这都是基于制度不能治本,只能治标,而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本能和理性可以通过教育来加以提升和完善,从而防止民主政府蜕变为独裁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