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市场经济时代,对底层社会青少年偏差社会化的研究,首先应着眼于青少年的学龄前教育,由于底层社会学前教育资源匮乏,使得学前教育功能缺失,导致青少年不能顺利进入学校制度化的生活;其次是学校教育机会的失衡,由于底层社会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导致青少年在情感教育和文化教育方面出现双重缺失,阻碍其生理心理健康发展;再次是自我身份认同焦虑,底层社会青少年自卑与超越并存,但超越往往受到阻碍,导致青少年产生自我认同焦虑.为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极易采取极端行为,导致偏差社会化.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社会,消费成为社会中占主导位置的力量,消费也成为人们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期,青少年期也是个体身份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青少年在认识自我、展现自我的过程中受到消费主义的极大影响。更多的青少年通过消费彰显个性、品位,消费为青少年提供了自我身份认同的路径,然而青少年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加剧了青少年身份认同的危机。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社会化问题是众多社会学科长期关注的主题之一,本文以社会资本的特征为分析起点,结合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集中分析了社会资本在青少年社会适应、角色转化以及心理健康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探讨了青少年社会化中社会资本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的过程即认识和建构自身生态环境的过程。若使青少年能够形成我们期望的特定思想道德观念及相应的行为模式,就须使青少年处于具有相应精神特质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并与之发生交互作用。社会管理之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的社会支持,即在于确证和强化思想道德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致性,维持一种特定的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5.
社会危机是常态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扰乱因子,而干预是对危机中的青少年的一种修复或维护,它既包括来自外部的社会干预,也包括来自自身的自我修复体系。基于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危机和干预这两种力量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至关重要。从危机中防御行为的习得,到对危机和新环境的认知评价的建立和自我修复功能的完备,到人类集体潜意识对危机的承载,危机下的青少年成长正经历着这一深刻的变化。引导青少年正视危机,在危机中学会生存、适应,建立完备的心理防御体系与社会支持保障系统,是克服危机,促进成长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网络与青少年社会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 ,网络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互动方式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化环境条件 ,它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正面影响 :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生活技能 ;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社会给青少年提供了扮演社会角色的实践空间 ;提高了青少年社会化的自主性。负面影响 :网络中的不健康内容会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极大危害 ;网络世界的非现实性会造成青少年对观实社会的认同危机 ;青少年对网络世界的过分迷恋 ,会对他们社会化过程中完美人格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网络中传播的内容会导致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性别认同的新模式,青少年中性化风潮的出现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本文以性别的社会建构论为理论视角,分别从结构性因素和主体能动性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中性化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从结构性的因素来看,中性化的出现是社会结构转型的产物,它的广泛流行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操纵的结果;从主体能动性因素来看,中性化是青少年展示个性特征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青少年在新的性别审美观念的指引下重塑身体形象的一种认同创作.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社会网络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s)一词对于中国心理学界而言,可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一方面,社会网络研究的发展得益于心理学家莫雷诺(Moreno)的社会测量法,正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奠定了社会网络研究的定量研究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心理学家们也在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与社会关系网络(socialrelationnet-works)的名义之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然而,与国外心理学界对社会网络的热情关注以及直接以社会网络为研究对象所展开的大量课题相比较,国内还缺乏对社会网络的定义与正式介绍,仅在北师大心理系的一些研究者的研究中零散地出现了一些介绍。在本文中,我们将针对社会网络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介绍青少年社会网络研究概况,据此针对青少年社会网络研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对少先队组织的认同是衡量青少年思想意识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对东西部地区青少年对少先队的组织认同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第一,无论是在组织认同总分上还是四个维度的得分上,东部地区青少年的组织认同都显著高于西部地区青少年;第二,从组织认同四个维度的年级变化趋势上看,东部地区青少年的组织认同呈现出先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而西部地区青少年的组织认同则呈现随年级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东西部青少年组织认同差异性的产生与地区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学校重视程度、少先队的活动课构思、活动的校本化体系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应致力于推动少先队活动的专业化与体系化以及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校本化的少先队活动,以活动认同为突破口,在活动中深化组织情感体验和对组织的认知,进而形成有少先队组织特色的行为规范,从而切实提高青少年对少先队的组织认同,促进并引领青少年思想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蒙学与现代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两个独立的价值观念体系,二者是传统与现代的交汇,既有着契合性也有着差异性。其契合性主要表现在共同的社会伦理基础、文化的连续性以及共通的民族伦理价值。而差异性主要体现为专制与民主、等级与平等以及依附与独立三个方面的冲突。为了更好地发挥传统蒙学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必须寻求二者相互推进的路径。立足在传统蒙学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二者差异性和契合性共存的现实情况下,树立蒙学功能有限的理性思维,明确蒙学对于塑造人文情怀与家庭伦理的功能与实践方式,以自我民族的亲情伦理与心理伦理为基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二者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1.
周志辉 《人民论坛》2014,(11):138-140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现代公民社会的重要时期,公民社会的构建呼唤无数具有公民人格的现代公民,青少年自我认同危机与公民人格的培养直接相关,从帮助青少年构建主体自我、个体自我、社会自我、文化自我入手,健全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个人同一性、社会同一性和文化同一性,培养青少年主体人格、主体间人格、社会公共性人格和文化性人格,是青少年公民人格培养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现代公民社会的重要时期,公民社会的构建呼唤无数具有公民人格的现代公民,青少年自我认同危机与公民人格的培养直接相关,从帮助青少年构建主体自我、个体自我、社会自我、文化自我入手,健全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个人同一性、社会同一性和文化同一性,培养青少年主体人格、主体间人格、社会公共性人格和文化性人格,是青少年公民人格培养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家庭社会资本对于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家庭社会资本不仅提供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养成经验,而且直接参与心理弹性的形成过程.因此,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弹性,不仅需要优化家庭社会资本质量,而且也要注意家庭社会资本相关因素的建构.同时,家庭社会资本的负面功效以及家庭电子网络资本的出现,也为青少年的发展提出了新议题.  相似文献   

14.
在科学研究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情感的认知在不断深入,中西各理论流派都十分重视情感因素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情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属性,人的发展离不开情感支持。情感本身不仅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对青少年发展的其它方面起到动力作用。将情感置于青少年发展与社会认同和社会建设参与的关系中考量,推论出情感对于青少年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而青少年发展的情感支持应该是全面而均衡的,需要从向度、适度、广度三个方面予以科学调适。  相似文献   

15.
社会支持对于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有效矫治具有重要作用。社会支持通过有效提升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自我效能,进而达到个体层面上的增权效果。通过对全国性大规模数据的分析,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和增权理论,以定量方法对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及其增权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居住状况和教育年限对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自我效能影响显著。亲友借住者的自我效能显著小于自有房产和租房者,而后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教育因素促进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自我效能的提升。第二,社会支持的增权机制较为复杂。工具性支持因素中,人际能力和教育学习因素具有促进作用,而心理辅导和工作机会因素具有抑制作用。情感性支持因素中,理解、接纳和尊重因素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支持利用度因素中,社会互动和活动参与都显著提升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6.
分析青少年群体身份认知、群体社会认知与组织认同意识的相互关系发现,青少年组织认同还处于萌芽阶段。培育青少年组织认同意识,可通过构建群体身份培育体系,以发展青少年群体身份认同意识;构建青少年社会化发展培育体系,以发展青少年群体社会认同意识;构建青少年的同伴教育体系,以打牢组织认同意识培养的潜在基础;建立活动化教育策略体系,以丰富青少年组织认同过程体验。  相似文献   

17.
直面崇拜者: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与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分析探讨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行为表现与心理机制发现,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存在“以偶像为中心”的他恋型和“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型等几种不同的行为类型,在心理动因上则表现出理想我的投射、现实我的肯定、认同与归属的需要以及渲泄缓解压力的需要等几个方面。这种偶像崇拜对青少年自我的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具有积极地引导与调节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文化价值观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对中国青少年产生影响的,一是文化产业的渗透,二是利用网络文化上的垄断地位,三是在中国网罗大批青年人才,培植西方代言人。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西方国家不同,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存在文化认同上的缺失,这些内在因素决定了中国青少年会非常容易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9.
壹、前言:青少年期是一个很诱人、也很令人迷惑的时期,它代表一个成长的过程,既是人生的蜕变期、关键期,也是危险期.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青少年介乎儿童与成人、依赖与独立之间,其重要任务在寻求自我的认同,一方面要对自己的能力、志趣、心理特征、价值系统、性别角色以及其他社会角色清晰认知;另一方面要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依据自己的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青少年社团组织凸现出其重要角色。在当前我国政治发展的实践中,青少年社团由于其自身的组织性、志愿公益性、弱独立性与强依存性等特点,其扮演的角色与功能与政治社会化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不仅能通过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传播政治文化来传递和推进政治社会化,还能通过对社会政治稳定的追求实现政治社会化。而为了实现两者更好的结合,需要积极构建政治化组织与社会化组织的和谐态势,加强青少年社团的能力建设以及保持政治社会化媒介传导的一致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