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雪飞 《求索》2013,(6):103-105
萨义德对于作为话语的东方主义的批判,深刻揭露了隐藏在西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经验事实中的文化殖民策略。现代西方在东方主义话语中建构中国形象,一方面是通过树立“他者”之镜帮助现代西方完成自我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扩张进行意识形态的辩护。在“他者”文化仍然对自身文化的意义体系发出质疑与挑战的当下.提升中国文化自觉的首要之义就是要走出“他者”困境,摒弃“自我东方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九叶"诗人辛笛以其知识分子和诗人的双重身份而存在。辛笛先生的诗"抒情"气质见长,70年的诗歌创作为对象。他诗中的艺术形象充满了对祖国、对生命以及对诗歌艺术追求的热爱。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动的大时代中,当人生面临社会现实困境时,如何努力把个体生命融入时代的知识分子实践者和思想者形象;以及当诗歌艺术面临被挟制的创作困境时,又是如何在时代的潮流中坚守艺术信仰、保持自我的艺术创作者形象,以期揭示辛笛作为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彰显出的精神形象内涵及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3.
第一批移民的美籍华裔母亲形象不断出现在陆续兴起的作家的作品中,常常经历子女眼里不可同化的“他者”到子女“自我”定位的引导者的形象转变。从形象学研究的角度来讲,这一转变反映了美籍华裔作家找寻自我的心理历程和意识形态,从回避自己的华人属性到正视自己的“他者”身份,并理性的重构双重主体的“自我”,用这一身份从边缘走向中心获取美国属性。  相似文献   

4.
《影的告别》在主体领域,排演了一次对主体的突围活动,用影的选择宣告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失败,塑造了一个彷徨于无地的他者形象,是鲁迅对主体身份和出路的一次现代意义上的思考。全篇的意义:只有从《影的告别》中的"影"的形象——告别自我的他者形象——出发,才能将《野草》各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解读,从而真正理解《野草》主体形象的后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5.
跨地域语境下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是中国形象的区域性建构与想象。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总是置身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台湾—美国"的"文化三角"模式中,并以一个相对于"父"的"子"形象被加以建构和塑模。台湾历史性地纠结于我性的祖国之"母"、"宰制之父"(清政府和国民党当局)和"传统之父"与他性的"殖民之父"(日本)和"西方之父"(美国)所形成的文化"夹缝"中,表现为悲情"弃子"和现代"游子"的演变。台湾形象中强烈的主体意识、浓郁的文化乡愁和历史的无家焦虑之间的冲突,凸显了中国国家形象中最为纠结和最为繁复的特殊景观,昭示了想象和建构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6.
在湘西题材的电视作品中,土家族整体形象具备以下三种表征: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魅力洋溢的民俗风情以及原生态的地域风貌。大众视野中的土家族形象与学术视野中的形象不同,它因为创作者处于"他者"位置而产生想象特质。土家族形象建构的主要策略是模式化定型、技术化呈现和奇观化展演。这种建构策略也使土家族形象失去原本应该具有的多样性和厚重感,而摆脱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是走出"他者"视野而进行"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7.
娜拉--新女性形象上男性精英知识分子在面临着各种压力之时想像与设计民族国家以及男性主体的主要符码,言说娜拉成为五四男性精英知识分子重要的文学议题;现代女作家--现实中娜拉的自我言说是精英女性知识分子建构女性主体和探索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女作家的创作表现了对各种既定规范的突围、颠覆,同时也昭示了在内外压力之下,现代知识女性对女性自我主体构想无奈的修改与放弃.中国现代男女作家对新女性的叙述既呼应又对照,他者叙述与自我陈述形成了潜在的对话与抗衡,共同描绘与设计着娜拉--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天涯路程.  相似文献   

8.
在深入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形塑中国国家新形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为形塑国家新形象提供了新的话语和契机。我们可以借鉴最新国家形象塑造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形象的共生与互动:全面准确自我认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客观评价西方现代化的贡献与局限;辨别厘清世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肯定与质疑;强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自我形塑的话语阐释;在“自我”与“他者”双向互构中最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正面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9.
国家形象传播:作为国家认同双重机制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强 《求索》2010,(9):97-99
国家形象传播是国际传播研究中的学术热点。从国家认同来说,它具有两个方面的机制和意义:一是作为政治宣传机制的意识形态意义;一是作为身份认同的文化心理意义。第一个方面目前研究较多,但在传媒与国家形象的关系上,多以国家功利主义为最高原则,而忽视了其主要意义在于为国家主权生产合法性。国家形象传播作为一种身份构建的国家认同机制,则具有更广泛的共性。中国做为西方的他者,历史上的国家形象经过反复变化。在国家形象传播中,自我认知和他者评价总是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应着力促进不同国家的沟通,增进了解,以消除由文化差异和认识局限所带来的形象偏差。  相似文献   

10.
情感断章     
叶水 《公民导刊》2009,(5):53-53
诗人北村说:情感比实际生活重要得多。这样的判断,可能很多人会把它仅仅当作诗人的呓语。而我至少可以肯定,一份好的情感一定能超越实际生活并赋予凡俗人生以意义。情感也是有品级的。简单的说,"上品"的情感是呼唤者与被呼唤者的相互应答,即便身在天涯,却心在咫尺;"次品"的情感是呼唤者与被呼唤者的部分应答,有时咫尺天涯,有时天涯咫尺;"下品"的情感是呼唤者与被呼唤者的应答通道常常堵塞,甚或应答错位,身在咫尺,却心在天涯……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不仅加速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还促使"民族交错"成为未来世界大多数国家与地区的常态居住格局。对此,本文以中国大陆城市中人口分布最广泛、城市化程度最高的都市散居回族为例,聚焦其处于社会亚文化单元中的"他者"身份和"自我"认同结构,研究多民族社会协同合作背景下少数民族心理环境的细微态势,从心理基础调适、心理结构调适、心理成分调适三方面探讨了都市散居回族与社会主流文明之间的良性对接,反映当代中国"和合共进"的时代追求。  相似文献   

12.
韩国从1910年彻底沦为日本殖民地直至1945年光复,知识分子不断纠葛于传统与开化、殖民统治与民族主义、个人和社会共同体等矛盾中.在历史和时代的制约下,他们逐渐与社会产生了疏离和隔阂,成为了失去身份或者身份不明的“他者”.本文以日本对韩国的殖民统治为时代背景,分析李孝石、俞镇午、蔡万植、李无影等韩国同伴者作家的小说,通过解构文本中的他者形象,揭示同伴者作家在殖民与被殖民、帝国主义扩张与社会主义意识觉醒下的困惑与迷惘,探究作家对“他者”立场和看法,探究“他者”和“自我”、“主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自者"和"他者"构成关涉生活中的艺术的两个群体,也代表着研究艺术问题的两种视角。"自者"视野中的民间艺术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反映着其理想、愿望、情感。而"他者"往往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呈现在其眼前的是"自者"审美态度、审美情趣的反映。结合中、日、韩等国的相关个案,围绕"自者"和"他者"对生活中的艺术的理解加以阐述和分析可知: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他者"的艺术表述可为此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如"他者"过多介入,让生活中的艺术活动远离生活语境而进入到以艺术审美评价或艺术商品为中心的现代知识语境,其本质意义又会发生改变,成为"再造的生活艺术"。  相似文献   

14.
凭借增长的经济与文化影响力,崛起的中国对全球华人尤其是海外新移民产生了一种辐射源的作用。中国的壮大唤起了海外新移民的族群意识,促使该群体在融入居住国主流社会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祖籍国中国的发展动态和国家形象。以留学生和技术移民为主要代表的华人新移民对中国国家形象总体上持一种积极的评价;同时,他们从跨国行为者的角度,借助现代媒体等渠道对中国的内政外交表达了自身的观点,鞭策中国塑造大国形象和民族尊严以满足其成就"主流精英"的心理诉求。华人新移民对崛起中国的国家形象认知,使之在维护和优化中国形象以及为中国的发展建言献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对传统的娥神话和娥形象进行了重识和重塑。这种重识和重塑并不是神话学意义上的全新诠释 ,也不是神学意义上的价值重诂 ,而是藉此反映诗人自身与娥相似的际遇和情感 ,通过对传统娥形象的符号重组 ,构成了与诗人所处时代相吻合的价值取向和与诗人个人际遇相类同的情感体验 ,从而在唐代咏月诗中形成了“孤怨”的主题构成与情感抒发模式  相似文献   

16.
罗海燕  ;刘少坤 《前沿》2014,(15):18-19
中国的自我镜像与他者的中国镜像之间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差异。来华留学生的中国镜像,有正面与负面之分。而一国镜像的生成结果直接关乎国家的对外战略与外事政策,促使中国镜像良性生成,建立起理想的中国形象,于今日中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正作家对于自我的定位往往源自他经验累积搭建的文字王国,拥有多副笔墨的作家在排兵布阵上比起他者更加游刃有余,日本国民诗人谷川俊太郎就是如此,文类之间的壁垒对他来说如同哆啦A梦的随意门,为宫崎骏、手冢治虫的动画作词,为荒木经惟的摄影集和佐野洋子的画配诗,身兼剧作家、绘本作家、翻译家多重身份,最有影响力的还是其诗人身份,作为日本当代诗坛的领军人物,他的诗作影响了村上春树、大江健三郎、北岛在内的无数创作者。  相似文献   

18.
与全球化进程趋于同步的中国网络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特质,更具备"世界性"因素。达成这一目标的基本路径是"对话",不仅要与"自我"传统对话,更需要与"他者"场域对话;不仅要反思"自我",更需要尊重"他者",进而获得并奠定全球"对话者"的地位。基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在一脉相承的意义上,中国网络文学的全球化进程及其根本路径在于实现"网络文学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以来,城市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而女性则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中国现代派小说通过摩登女性表现城市的他异性特征,并通过男女两性关系及男性对摩登女性的心理情感反应表现男性对城市的复杂感情.摩登女性的文学形象体现了男性对于自由知识女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语言交流使自我与他者时刻处于面对面的状态中。语言需求把他者强化为同一,促使语言发生变异,从而形成语言霸权和语言消亡。原初的语言应是伦理学语言,是"我"与他人的亲近,对他者的尊重,对诉求的回应、倾听及"和而不同"的对话。只有对他者负起伦理的责任,才能使他者走出语言困境,自我与他者才能自由地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