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武桥 《前沿》2008,(10):152-154
张衡《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文句平淡清丽、结构短小灵活,与其说是一篇描绘自然生活景物的抒情小赋,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归隐意识,不如说是作者站在社会的一个新的高度,用一种新的眼光,对社会和谐的一种强烈期待与愿望,体现的是作者对生态美的审美意识的流露。  相似文献   

2.
分体研究汉赋的起源问题,已成为学界的共识。散体赋在它的发展形成过程中,必然要吸收其他文体的某种因素。经过爬梳、分类研究先秦时期的优语事例,发现它们与散体赋的本质特征存在众多的一致性,从中可以看出先秦优语与散体赋存在着独特的承继关系。在从优语发展到散体赋成熟形式的过程中,屈原之赋是先导之风,而宋玉之赋和苟卿之赋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这使我们看到从优语发展到文人之赋的鲜明轨迹。  相似文献   

3.
古文运动对中晚唐辞赋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晚唐辞赋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均表现出了鲜明的创作特点。这些创作特点的形成,与辞赋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相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影响。古文运动之"文以明道"和"不平则鸣"的创作思想,促使了律赋雅正范式的形成和骚体赋的繁荣,古文创作"辨理论事"的特点和散体单行的文体风格,则促使中唐时期的辞赋普遍具有了议论说理和散体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姜子龙 《理论月刊》2008,(9):141-143
唐代律赋体制因素与艺术风格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除却"以雅正为宗"外,还存在着另一范畴——"丽"。作为"小赋"的本体特性,唐律赋的"丽"有"媚丽"和"清丽"之分。唐代律赋的创作实践体现出一种"丽不伤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现当代文学史界对于古代赋文体的认识颇不一致,或认为赋是韵文,或认为赋是散文,或认为散体赋是散文、骚体赋是韵文。影响到散文史、散文选本以及诗歌史著作,就呈现出或叙论赋或不叙论赋、或选录赋或不选录赋的混乱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赋"的文体属性缺乏明确认识。而考察中国古代的赋文体论述,则可发现自两汉至明清的论赋者始终坚持着"赋出于诗"、赋"要皆属诗"、"赋当以诗为体、而不当以文为体"的基本认识,体认着赋为"有韵之文"的文体归属。因此,尊重并吸取古代赋体论述的科学见解,消除当代文学史著作及散文选本将"赋"列入"散文"范围的误解,不仅能纠正以赋隶文和韵散不辨的分属混乱,也能减少赋篇选录和学术研究的交叉重复。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骚体赋的内涵特征、发展历史、影响进行了界定、梳理和评价 ,认为 :骚体赋是指采用楚骚体式又以赋名题的作品 ,直接在楚辞母体脱胎而成 ;骚体赋作为赋体文学的一个重要类别 ,以其突出的抒情性、疏朗流畅的语体特征丰富了赋体文学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开拓了纪行、玄思、悲士不遇、悼骚等四个重要的题材领域 ,大大扩展了赋体文学的表现空间 ,骚体赋在赋体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章学诚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治学方法,从文化史的独特视角切入赋学研究。章氏认为赋体的生成与诸子文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赋体习染诸子文的艺术特征之余风;二是赋体在意旨上“犹有诸子之遗意”。  相似文献   

8.
唐代科举开始试赋的时间,未必迟至中宗神龙元年以后.律赋的产生并非"以赋造士,创为律赋"的结果;而其限韵的时间也非始于开元二年.唐科举试赋对唐赋的创作有负面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诗体赋的界定与文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建勋  曾伟伟 《求索》2005,(4):139-142
诗体赋不仅仅指从《诗经》演变而来的四言赋,还包括随着五、七言诗的兴起而产生的五、七言赋,以及保存在敦煌文献中以五、七言为主要形式的文人赋和俗赋。四言诗体赋被用于两汉魏晋,篇幅短小,风格典雅;五、七言诗体赋流行于梁陈初唐,语言流丽,风格纵恣,近于歌行;敦煌诗体赋产生于唐代,通俗平易,其中几篇俗赋更具有故事化和寓言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西汉贾谊《鵩鸟赋》以推度鵩鸟之意抒发对人生、世界之看法,豁达中见悲愤。作者乐观旷达,但又无法摆脱其政治失意的痛苦,故作品中既有积极进取的苦恼,又有乐观旷达的道学追求,但道学思想却是贾谊思想的主流。本文重点剖析《鵩鸟赋》所蕴含的道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站立在星空下面,朗诵《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那是937年前的声音,如此漫长的时光,在今夜被缩短了,我仿佛就与苏东坡站在一起。在我面前,可以看见"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看见的不是937年前的那个时间,而是自己的心灵,因为苏东坡的心此刻也是我的心。  相似文献   

12.
从状物与抒情之关系来看,汉代咏物赋可分为三种类型。情物组合式咏物赋的特征是状物部分与抒情部分是人为地组合在一起的;情物渗透式咏物赋的特征是作家的情感逐渐渗透到状物之中;情物交融式咏物赋的特征是状物与抒情和谐交融,感情真挚,作家主体形象鲜明。汉代咏物赋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赋体的起源是赋学史上聚讼纷纭而又悬而未决的一大公案,最近有学者提出赋体发生,源自宗教祭祀仪式活动,认为构成赋体的两个基本要素———铺陈物类和不歌而诵,均与远古时期巫祝的祭祀仪式活动有关,前者与赋的原始义为祭神而贡物有关,而后者与巫祝的不歌而诵特长有关。但是,通过考察发现,赋之本义为军赋而与祭神贡物无关;不歌而诵也并非巫祝之特长,故而此说不能成立。从文体功能来看,赋之诗源说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4.
贾雁飞 《求索》2012,(12):134-136
宋初士人赵湘,北宋末期士人崔鶠及南宋初期士人范浚都写过不同版本的《姑苏台赋》。三篇赋创作的时代不同,内蕴却异曲同工。本文力图透过这三篇不同版本的作品,剖析其背后映射出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以这些作者为代表的宋代士人的品性以及士人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5.
东汉末期,具有时代特色的抒情小赋一开始便向骈化的方向迅速发展,到汉魏交替之际,赋已经进入骈赋阶段了。虽然六朝赋的骈化进程迅猛,也呈现出四六化的趋势,但在赋的正文内使用四六隔对的例子并不多见。古代的批评家大多以汉赋为标准来评价赋作的优劣,认为汉之后的赋作则世代迭下。再加上南朝宋、齐、梁、陈都是一些短命的王朝,六朝骈赋自然被他们讥为绮靡之音。其实,这种程式化的批评并不可取。  相似文献   

16.
孙董霞 《求索》2013,(3):135-137,223
赋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关于赋体的特征,历来是众说纷纭,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刘勰对赋的界定可以说最为全面,也最接近赋的本质。但刘勰的界定无意中将其外延缩小,为后世人们对赋文学基本特征的认定设置了障碍。本文在分析了历代学者对"赋"文学特征的讨论之后,结合后世赋文学的发展演变情况,认为"铺排"是赋最为稳定和持久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是所有赋文学的共性,基本上可以涵盖所有赋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7.
章学诚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治学方法,从文化史的独特视角切入赋学研究。章氏力举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尤为企慕战国文章之盛世。众人将萧梁的《文选》“举为辞章之祖”,而章氏整个文史校雠工作的深层动机之一,是试图在时间坐标上将《文选》调整为有为而发的战国之文,从而消解清代义理、考据、辞章严重分离的现象,以补救时世为文之偏颇。  相似文献   

18.
技术赋能是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赋能失灵现象。是什么关键要素导致了应急管理中的技术赋能失灵?技术赋能失灵背后有何类型化特征?研究发现:以双螺旋赋能机理为理论基础,应急管理中的技术赋能失灵存在于技术端与管理端自催化和异催化过程,主要可归纳为技术主导型、管理主导型及“技术-管理”互动型赋能失灵三种类型。结合应急管理中实践的多种现象,对其中技术赋能失灵现象的内在机理进行简要剖析,由此可知,未来高新技术对应急管理的长期有效赋能要通过技术与管理两端多个层面上的综合施策推动技术与管理的有机深度融合,共同实现应急管理中技术的可持续包容性赋能。  相似文献   

19.
邓溪燕 《求索》2014,(3):126-129
《思旧赋》是关于竹林之游的文学记忆,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怀旧经典。唐人怀旧诗文中常引向秀及其《思旧赋》为典故,唐人赋作中有接受《思旧赋》的篇章,唐诗对《思旧赋》的接受亦值得关注。从唐人对向秀《思旧赋》的接受,可见中国传统文学怀旧母题的传承与流变,也可见诗赋之间的互渗与影响。  相似文献   

20.
自我意义的实现——对北京市大学生村官的一个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取深度访谈的方法,调查和探讨了北京市大学生村官计划两年来的实践情况.我们考察了大学生村官实践对于大学生自身以及对于当地的影响,发现访谈对象在这两项外显行为上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发现大学生村官对于自赋意义的-Z类客观陈述与外显行为有对应关系.我们也发现在大学生村官对自赋意义的客观陈述中村干部与北京市政策作为他者占有重要地位,于是我们考察了村干部与政策对于大学生村官工作意义的客观陈述.基于对自赋意义结构的讨论,我们提出并尝试了一种研究方法,即通过比较两种客观陈述,深入到自赋意义结构内部探讨其差异.文章末尾通过将"意义"的价值与自我实现的涵义结合于自赋意义中,将问题指向大学的道德和意义教育,指出为了使大学生在完善自我的同时造福社会,大学生扎根于社会之中的反思,及其自我意义的形成和持守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