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学生家信     
梁良 《侨园》2001,(2):31
爸爸、妈妈你们好: 来到英国已经快3个月了,一直没给你们写信,真对不起,有的时候,我非常忙,所以没有时间给你们写信,请谅解。刚来英国的时候,觉得很多东西都不适合我,一下飞机,就看见一片一片的三四层楼房,天一直是阴着的。在地铁上遇见一个美国人和他说了几句英语,并且我也听明白了他说的是什么,所以很高兴,觉得我比其他刚来的还是有优势的。到了家里一看,条件还不错,我住在三楼,只是屋子太小了,不过屋子里还是很暖和的,厨房也很大,并且有淋浴。靠近路边走不远的路是一个公园,公园里有篮球场,每到周末我都去那里打篮球。我住的周围都是土耳其人,所以英语的环境并不好,但我有信心学好英语。我到英国的第二天就去了“中国城”。那里在伦敦的中心,很热闹,并且看  相似文献   

2.
胡军 《民主》2007,(7):26-27
2006年11月20日至28日由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十五位学生在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石朝颖教授带领下,来北京大学参访。我是这次参访主要的筹划与组织者,与台湾师生相处一周来,感觉两岸的学生相处融洽。台湾学生返台后,感慨万千,都写下了心得体会,准备出一图文并茂的纪念文集,并邀我为此纪念文集写个序。我于是遵命写下此小短文。  相似文献   

3.
礼仪之邦     
娄岩 《侨园》2012,(11):23
在美国,每周去自助餐馆几乎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过去是为将就儿子,因为他很喜欢在那里挑挑拣拣,这许是一个孩子潜意识里渴望自由的开始吧.后来,儿子上高中,上大学了,他的朋友都是美国人,有机会我就会请他们一次.不为别的,就是想给儿子争点面子,而他们的选择也是自助餐馆.慢慢我也开始喜欢那里了,因为有许多选择的机会,对平时过惯了呆板、单调生活的人,总是对改变,哪怕是很细微的变化都会情有独衷.  相似文献   

4.
林宏 《瞭望》1993,(43)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说我的老家在台湾。他在给我香蕉、桔子吃的时候,我总听到他唠叨着一句话:“台湾的香蕉、桔子比这大多了甜多了。”爷爷还曾说,在台湾有我们许多的亲人,象爷爷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小弟小妹……,他们很早就生活在那里。  相似文献   

5.
罗欣 《慈善》2021,(1):78-78
这首题为《原创——致母亲》是我记事以来第一次尝试诗歌创作,也是第一次为母亲写的一点东西。2020年11月19日下午,安岳本土知名励志作家、诗人雨晓荷在我们班上作诗歌讲座课时,我即兴创作了这首诗。如果,有人告诉你:"我爱你"这一定是抄袭!原创,在妈妈那里。  相似文献   

6.
国学这个概念、名称,现在学界争论很激烈,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肯定的说法也不一致。我个人认为一个概念、名称能否确立,关键是是否有相应的客观对象,而国学是有其研究、表述的客观对象的。在概念确立的方法方面,我个人也以为,国学概念是开放的,后人可以在前人确立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概念的界定。正是在这两层意义上,我很赞成我的老师张岱年先生的说法:国学是指一国的  相似文献   

7.
<正>陆委会民调:逾6成台湾民众肯定"习马会"据中新网2015年11月14日电,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陆委会13日公布最新民调,逾6成受访台湾民众肯定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会面;也有逾6成认为,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制度化与常态化,对两岸关系长远的和平稳定有帮助。该民调由陆委会委托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完成,中心在8日至11日间,以电话访问20岁以上台湾民  相似文献   

8.
正我很高兴,今天这个主题没有把善放在美上面,也没有把美放在善上面,而是放在了对等的位置。也许善和美是一体、不太能够分得开的东西。下面我讲一个故事。台湾每年四月会有一个桐花祭。桐花的种类有很多,中国台湾有一种很高的桐木叫油桐。日本统治台湾的时候种了很多油桐,因为可以榨油,同时木材很轻,又可以做木屐。后来不太用桐油,也不太  相似文献   

9.
曾彦修 《各界》2013,(11):13-16
我的材料“六十一人案”平反柳暗花明 1978年8月,那个时候我们在很偏僻的东城,东城很偏僻的,走出去不远就是农田,几间小平房,大百科全书筹备小组在那里工作,我也在那里。那么有一天上午,大概9点钟左右吧,  相似文献   

10.
亲爱的阿桐: 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时值隆冬,你那里该是雪盖冰封,琼塑玉雕的世界了。我这里却正是香蕉黄、桔子红、花儿争艳、蜜蜂儿忙碌的季节呢! 你问我:台湾海峡有多宽?海峡两岸双方还打炮吗?双方互相有来往吗? 你特别问到:叶剑英委员长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发表以来,台湾海峡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台湾回归、祖国统一什么时候能实现? 你提的这些问题都  相似文献   

11.
1937年10月我从山西来到延安,等中央组织部分配工作,11月初,中组部分配我去抗日军政大学去担任音乐工作.第二天,我去抗大教育长罗瑞卿同志那里报到,他和我谈了话,要我负责抗大的歌咏工作.大约10天左右,中央宣传部的朱光同志来和我谈,告诉我凯丰部长写了一首抗大校歌的歌词,希望我作曲,我告诉他请把歌词拿来,我很快可完成.大约凯丰同志写完后还要拿去请毛主席审阅,之后才能交我作曲.两三天后,朱光同志就把词拿来了,我看了以后非常高兴,词写得很精美,内容很精深,立足点很高,看得很远,且有鲜明的形象;文字很精练,形式也很完整,很符合谱曲的要求.当时我就告诉朱光同志,一两天就可完成,请告诉凯丰部长放心.  相似文献   

12.
对于台湾商界来说,近两年岛内的经济情势有些衰退的迹象,令他们多少感到些失望的意味。但对于大富豪们来说,即使是这种并不景气的氛围,似乎也是大有赚头的良机。一位台湾的投资专家就曾经说,“富翁们似乎在什么情况下都有钱赚”。在台湾商界的大大小小的老板们那里相当有影响力的《卓越》杂志,新近公布的台湾1994年百大富豪排行榜,比起1993年的排行就充分地反映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3.
易杳 《瞭望》1998,(32)
台湾画界第一个在祖国大陆获得硕士学位的画家吴和珍:在民间艺术的丰厚土壤里汲取养分易杳采访整理到祖国大陆学画我在台湾上的是“国立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我的母校是台湾最好的学校之一,在那里可以看到很多大师的作品。因为那些作品太优秀了,以致于我们相形见绌,...  相似文献   

14.
上帝让我活着,我就不能怯懦地去死;上帝让我死去,我也不能怯懦地活着,生生死死,都要有勇气。——宋美龄 1993年深秋的一日,不知是白天还是晚上,老太太几乎一夜没睡,或者说一夜没醒。人到这么大的年纪了,醒了也是睡着,睡着也是醒了,生与死的界线都模糊了。美国东部的秋天,和台湾的秋天一样迷人。昨天,她在梦中画了一夜美国的秋。老太太的画是很被人称道的,蒋公在世时,也常常忘情地看她作画。她画画实际上是从50岁开始,由临摹、写生到写意,似乎得了某种仙风道骨,进步神速。她曾醉心干政治,却从未醉心过绘画。画对她来说只是一种消遣,和打麻将一样的情调。她的一套山水系列画,后来被民国邮政总局印上邮票,她当时看了很不高兴。  相似文献   

15.
黄翰清 《侨园》2002,(2):6-7
千百惠:全职太太无怨无悔 10多年前,唱着《走过咖啡屋》和《当我想你的时候》的台湾歌手千百惠,正是在海峡两岸大红大紫,艺术生涯如日中天的时候,却悄然淡出娱乐圈,在北京披上婚纱。 1992年千百惠离开台湾,并与大陆知名作曲家高大林喜结连理,并定居北京,这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对此,千百惠从未对自己的选择后悔过。“一旦选择,我从不后悔。大林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男人,他的才华、智慧,以及一举一动都吸引着我。结婚十年,从他那里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我很幸运能被他影响和同化。”已是一个8岁男孩的母亲的千百惠,觉得自己是个“贤妻良母”,“家庭对我很重要,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享受生活,平时做饭、看书、听音乐、种花……这一切对我来说太美妙了!”和大多数传统的台湾女人一样,以夫为贵的千百惠,希  相似文献   

16.
    
余秋雨 《党政论坛》2013,(24):46-46
在高可触天的桄榔树下。我坐在一条石凳上,动也不动一下。穿彩衣的蛇也蟠在树根上,动也不动一下。多会让我看见他,我就害怕得很,飞也似地离开那里。蛇也和飞箭一样,射入蔓草中了。  相似文献   

17.
1983年11月13日,我在翻阅当天的台湾报刊时,忽然在国民党《中央日报》岛内版和国际航空版上,同时发现了老报人马星野先生的一首怀乡思亲诗,全诗如下: 呈南怀瑾先生谢赠乡味  相似文献   

18.
《侨园》2016,(5)
正清明节这天,我慕名来到中国(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旧址陈列馆门前,见馆门开着我就走了进去。一位工作人员招呼我:"同志请进!"对这个地方我还是很熟悉的。以前它叫北陵电影院,我还在这里看过电影。去年我去采访省委党校一位教授,他还非常感慨地谈及到这个地方:"有一天我去北陵电影院,当时那里已经不演电影了,但里面都是卖货的——这是一个对国人很有教育意义的地方,我们不能眼看着它成为别的什么地方。"在这位教授的呼吁下,那里进行了彻底整治,恢复了当年审判日本战犯的场景——  相似文献   

19.
谢云 《瞭望》1988,(34)
早就听说有个叫龙应台的人,在台湾以她的杂文《野火集》刮起过一阵“旋风”,自然很想一读为快。但能见到的文章只是一鳞半爪,于是深憾于海峡两岸人为的阻隔。现在由于时事出版社的出版(用了《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书名),才终于得睹全豹。它确实是一把火,很野、很烈、很猛,它烧向腐朽、丑恶和落后,把我这个中国人的心,烧灼得又疼痛,又欢快。 作者自称《野火集》“只是一个社会批评,一个不戴面具不裹糖衣的社会批评”,我同意这说法。但首先使我惊异的,却是她所批评的台湾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20.
难忘是故乡     
离开故乡有42年了。42年,在我一生中占了三分之二的年华,但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她,怀念那里的人,怀念那里的水,怀念那里的黄土,怀念那里的村落……。故乡情难忘,最难忘的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我的乡音虽然变了,头发也由黑变白了,不曾为自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