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盟公民资格的条约法之规定源自欧洲正义法院的判例法,《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将欧盟公民资格载入其中,无疑是对现代公民资格的挑战,因为在近现代的政治和法律话语中,民族国家是公民资格赖以存在的"母体"。从实在法的角度看,欧盟公民资格寄生于成员国公民资格,其权利内容之规定主要表现为欧盟公民的经济、有限的社会和政治权利。然而,从社会心理的视角审视,欧盟公民资格的确立有助于欧盟层面的集体认同。从欧盟整合的趋势看,欧盟政治一体化逐渐地凸显,要求欧盟公民资格的实质化,从而进一步提升欧盟正当性诉求。  相似文献   

2.
欧洲共同体从维护民主自由的价值体系、弥补民主赤字的政治问题、创造欧洲认同的归属感出发,以共同体法规、双边协议等为基础,通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创立了欧盟公民资格。移民公民资格由此而来,但其内容层次与深度远远不及欧盟公民资格。通过欧洲法院的司法解释与判例,移民公民资格得以巩固与完善。然而由于共同体行动缺乏连续性以及欧盟公民资格概念自身的缺陷,致使移民公民资格存在着种种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欧洲共同体从维护民主自由的价值体系、弥补民主赤字的政治问题、创造欧洲认同的归属感出发,以共同体法规、双边协议等为基础,通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创立了欧盟公民资格。移民公民资格由此而来,但其内容层次与深度远远不及欧盟公民资格。通过欧洲法院的司法解释与判例,移民公民资格得以巩固与完善。然而由于共同体行动缺乏连续性以及欧盟公民资格概念自身的缺陷,致使移民公民资格存在着种种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没有公民意识的主体自觉和思想观念,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法治国家理论。公民意识在法治国家理论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法治的思想基础和人文基础。公民意识是现代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是社会成员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自觉认同。在我国全面推进法治国家进程中,只有大力培育全体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法治的构建才有坚实的思想认同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欧洲归来话人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 1 0月 ,我受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指派 ,参加由欧盟项目办公室和司法部组织的中国—欧盟法律和司法合作项目高级访问者代表团 ,到欧洲进行了为期一月的学习考察 ,先后访问了英国、丹麦、比利时、德国以及欧盟和“大欧洲”的有关机构和组织 ,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 ,大多与公民权利的司法保护有关。本文仅在访问所涉及的范围内 ,参考有关文献 ,对欧洲国家在公民权利司法保护方面出现的几种趋势作一概括叙述。一 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进一步国际化  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的国际化趋势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人权宣言》和…  相似文献   

6.
在社区治理中,公民有效参与是对基层民主制度的一种完善。现有的研究提出了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动力的三个视角:制度供给,自身利益与政治认同。本文利用CGSS2010数据,探讨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与上述三个视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廖维 《法制与社会》2012,(7):140-141
欧洲一体化在其进程中遇到了很多挫折,很多人对其实施的可行性表示怀疑.但从欧洲社会的历史变革中,我们找到了一些促进一体化的共同因素.欧洲社会的各个时期,经济的发展使得欧洲大陆的各民族打破界限团结在一起,这样也增进了大欧洲的集体认同.而集体认同是欧洲一体化的潜在动力.所以欧洲一体化是有其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8.
公民教育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振旗 《河北法学》2008,26(1):59-61
公民问题历来就是政治和教育的核心问题。通过教育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历来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关于什么是公民教育这一问题,中外学者见仁见智,看法各异。在对公民资格和公民阐释的基础上,对公民教育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9.
论宪法对公民环境权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海波  赵越 《行政与法》2005,(10):93-95
公民环境权应是一项独立的、基本的人权,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民的这一权利在世界各国逐步得以确认,出现了公民环境权宪法化的趋势。国外宪法对公民环境权的设计通常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公民的环境权利义务对称,二是公民的权利与国家的义务对应,三是公民的环境权利义务和国家的环境义务相结合。我国宪法应借鉴上述第三种方式,明确使用公民环境权这一法律术语,将环境权界定和设计为包括环境使用权、知情权、参与权和请求权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此对应,宪法还须规定国家对公民只有首位的环境义务。  相似文献   

10.
郑建君  马璇 《公共行政评论》2021,14(2):135-153,231,232
【问题】政治信任是支撑政治系统运行的重要心理基础,对推进政民良性互动、提升公众的政府支持具有重要意义。村、社区是公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和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人们对村社的认同如何转化为对政治系统的信任以及此过程受到何种条件的影响,这将是本研究尝试探究的问题。【方法】论文基于95个行政村和城镇社区的5040份有效数据,将村社认同作为高层级变量,运用多水平结构方程模型和贝叶斯可信区间估计,对所提出的跨层级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进行检验。【发现】村社认同对个体的政治信任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且公民参与在二者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同时,个人传统性不仅在村社认同和公民参与关系中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也能进一步调节村社认同与政治信任的间接关系。具体来看,在不同水平的个人传统性下,村社认同差异通过公民参与对政治信任影响的间接效应表现出来。【贡献】论文从政治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揭示了“村社认同→公民参与→政治信任”这一中介作用路径,并进一步分析了个体传统性变量对上述影响机制作用发挥的边界效应,为理解和分析本土情境下公众的政治信任发生机制提供了可鉴路径,对激发公民参与、提升政治信任和推动基层治理转型的治理实践具有启示。  相似文献   

11.
广泛而深刻的公民参与能够反映不同权益主体的利益和价值.然而,公民参与政府治理仅有政治上的认同还不够,作为法治国家还必须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公民参与政府治理的法律保障包括,主体的法律保障、客体的法律保障和形式途径的法律保障,当下中国最为重要的是参与主体和形式的法律保障.因为没有对利益相关方和弱势群体参与权的法律保障,政府治理的公民参与只能是符号和口号.  相似文献   

12.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20世纪末期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模式,其对世界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伴随着政治文明建设的深入和公民社会的兴起,我国的公民参与也日渐活跃。本文对新公共服务视角下我国的公民参与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议会监察专员是源于北欧的一种特殊的宪政制度,监察专员拥有法定职权和独立地位,接受公民投诉,调查官员违法,发布处理意见。对于公民而言,他是人权的保护者;对于政府来说,他是管理的督促者;对于议会而言,他是法治和民主的参与者。议会监察专员的设立与运行,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善治进程,对中国法治发展亦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面向多元文化关系的法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民族多元文化关系的变迁和发展,构成现代民族国家公民身份认同的政治学问题,导致文化认同关系危机。多民族国家也面临由于多元文化关系而面临主流文化与少数文化发展的冲突要求。西方传统自由主义公民权理论受到挑战,自由主义法治理论由于缺乏充分接受多元文化的准备而陷入争议和困惑。中国多民族文化传统为其他社会提供多元文化认同的历史经验,并提出当代普遍公民文化的中国实践。  相似文献   

15.
论公民环境权及其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环境权是一项新型基本人权,应该成为法律上的权利和公民实有权利。从其内容体系和性质分析,公民环境权是一种复合型权利,兼具公益性和私益性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16.
公民诉讼的限制是美国联邦环境法上的公民诉讼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深刻地反应了公民诉讼的目的、本质及功用等重要问题.其内容包括:公民诉讼必须依据联邦环境法律中的公民诉讼条款依法提起;起诉前的通知程序和行政机构勤勉地执行法律可以阻止公民诉讼的提起.公民诉讼的限制的立法规定以及联邦法院错综复杂的司法实践表明,公民诉讼本质上是一种私人实施环境法律的机制,其作用是行政机构实施环境法律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7.
林喆 《时代法学》2004,2(5):3-5
诉讼活动中公民代理行为具有合同性和劳务性。取得劳动报酬权是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基本人权———劳动权的重要内容。公民代理行为由宪法以及体现其分配原则的劳动法和合同法来调整。任何法律和政策的制定都不可以剥夺公民的劳动权及其劳动报酬权 ,否定公民代理人行为的劳务性 ,将它们视为一种无偿劳动的做法 ,是在事实上违背了宪法所确定的“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是对劳动者劳动权及其劳动价值的一种否定 ,也不符合合同法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是公民以及公民意识生成的前提。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产生、存在和运行的心理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公民意识生成的逻辑前提是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划分对于公民意识的分析与认识的客观基础,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所奉行的运行规则的差异性。法治国家意味着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对法治文化的尊重。公民意识作为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法治社会法律秩序内化的关键,法治国家不仅要以法律为基础,更要以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识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对学术界和实践界而言,如何使社区成员形成社区公民行为,同时如何把社区活动转化为品牌建立活动并实现卓越的品牌认同,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本文首次尝试把知识管理领域和组织行为领域的"知识获取方式"和"组织公民行为"引入到品牌社区研究中来,并深入探讨了不同的知识获取方式对品牌认同的差异性作用及其影响机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同静态知识获取方式相比,动态知识获取方式会更强地促进顾客的社区公民行为;与角色内行为相比,社区公民行为更强地促进了社区成员的品牌认同。最后,本文探讨了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实践贡献,阐述了研究的局限,并提出了未来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20.
王雪松 《法制与社会》2012,(8):189-190,198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法治社会的现实要求,是社会管理创新对社会主体的观念要求。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政府与社会的不断分离,促进了公民社会形成、公民意识觉醒,但制约因素仍然很多。为此,必须重视公民意识培育,依法保障公民参与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