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瑛 《人民公安》2008,(7):61-61
“你以为你天天盯着法拉利看.明天就能开上跑车了?”夫君李斌爱车如狂,每天做完家里的清洁卫生后,总要小心翼翼地把书房墙上那辆书房法拉利跑车再擦拭一遍。  相似文献   

2.
王冕 《今日广西》2008,(3):60-61
在新加坡有一个现象——出租车司机年龄大多都不低于60岁,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师傅很自豪地“自报年龄”:“今年82了!” 新加坡求才若渴。“渴”的表现之一便是为到该国公立学校读书的外国学生提供政府津贴,学生毕业后要为新加坡服务3年或以上作为回报。因此与其他国家不同,“留新”,既代表着留学新加坡,也意味着留在新加坡工作。 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便走上了“留新”之路……  相似文献   

3.
“高薪养廉”论者.经常举的例子是新加坡。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几年前.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宣布成立由独立人士组成的检讨委员会.重新制定合理的部长薪金制。这宣示了新加坡高级公务员的高薪制需要“检讨”,因其并不“合理”。  相似文献   

4.
施忠良 《今日广西》2007,(22):63-63
我女儿高中毕业不久就拿到了驾驶证。大学毕业后。她远嫁新加坡。今年暑期回家探亲时,我发现她居然不会驾车了。难道她在新加坡不开车?“是的,我在新加坡没有开过车。”女儿证实了我的猜想,“因为我在新加坡考不下来驾照。”女儿有点儿无奈。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3,(12):55-55
年初迄今,民进党主席苏贞昌似“政党外交”之名,已五度出访,期间两次造访新加坡。蔡英文以强化“台湾必须走进肚界”的理念,也先后访问印度尼西亚、以色列与新加坡。  相似文献   

6.
1998年9月,我应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邀约去新加坡担任该院客座教授,教授油画写生。10月间,当我在新加坡公园写生时,一位新加坡华侨问我:你是中国画家吧,你为什么不去画画“晚晴园”?我问:“‘晚晴园’是什么地方?”他说:“哎呀!晚晴园是孙中山先生在南洋的故居呀!你怎么不知道,你应该去画那里。”  相似文献   

7.
文秘职业一向被视为女性职业,但在20世纪上半叶,新加坡文秘职业是男性职业。随着20世纪60、70年代新加坡经济起飞和女子教育的发展,女性大量进入文秘职业,文秘职业逐渐“女性化”,并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成为新加坡女性第一大职业群体。随着文秘职业“女性化”,文秘职业标准随之改变,变成了“适合”女性的“细心、温柔、善解人意、美丽、能干”,文秘形象也从“花瓶”变为“白领丽人”,该职业的男女收入差距相对最低。  相似文献   

8.
近期,新加坡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就发展文化艺术提出一系列具有创意的构思和设想,希望借发展艺术为经济带来活力,刺激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并以此打造具有创意思维的新新加坡。 开发新加坡“文化产业” 新闻、通讯及艺术部高级政务部长许文远近来提出了开发新加坡“文化产业”的主张,并呼吁人们为此献计献  相似文献   

9.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消息,赵本山上周带家人赴狮城度假,当被问及是否考虑要移民新加坡时,他笑说“他们(中国人)不会放我走的”。(据8月3日中新网)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成立于1954年11月。据该党主席杜进才的解释,这个党之所以称为人民行动党,主要是因为:它是“人民的党”,而“行动”这个字眼,则是从“联合行动议会”这一机构名称中取用的。新加坡原为马来亚柔佛王国的一部分,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46年4月,英国将新加坡划为“直辖殖民地”。1959年6月3日,在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形势下,英国殖民当局被迫同意新加坡成立自治邦,实行内部自治,但英国仍保留国防、外交等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仍旧控制着新加坡。  相似文献   

11.
借鉴新加坡之经验 建设武汉“和谐”社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7月,我作为武汉市赴新加坡(香港)“社区建设与管理”研讨班的一名学员,在新加坡、香港接受专家培训,实地进行考察,与两地基层社区工作者座谈共20余天,收获颇丰,现总结分析新加坡构建“和谐社区”的若干经验,提出进一步建设武汉“和谐社区”的若干建议:一、新加坡构建“和谐社区”的经验(一)倡导“共同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了全民的思想舆情基础新加坡是一个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多族移民、多元文化的热带岛国,424万总人口中,华人占77%,马来人占14%,印度人占8%,欧亚混血人种和其他民族占1%,而且处于伊斯兰教国家的地理包围…  相似文献   

12.
1819年是新加坡历史的转折点,英国人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并将此开埠为自由贸易港。英殖民政府一开始就鼓励各方移民迁入新加坡,这吸引了大批来自中国华南地区劳工移民。独立建国之前的新加坡,华侨国家认同的偏好更加倾向于中国而非新加坡,移民以“侨居”心态居于此。20世纪50年代是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期,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激烈变化,动摇了新加坡华人认同的根基,产生了转向的迹象。李光耀带领下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致力于树立一个健全的国家意识,使全体国民都认同于新加坡,国民以作为新加坡人为荣,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透明的文官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加坡透明的文官制度庄素王顶尖人物的使命感“如果我们没有把事做好,会让很多新加坡人遭殃。”40岁的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林勋强说。就如同其他新加坡政治家及高级文官一样,林勋强出身清寒,极珍惜新加坡今天的成就,也对新加坡有着极高的休戚与共感。整个新加坡政...  相似文献   

14.
红叶 《天津人大》2006,(7):45-45
“忧患意识是新加坡的立国、强国之魂”。这是给我们讲课的一位中国客座教授,在新加坡工作生活了近十年的切身感受。  相似文献   

15.
刘蓉 《新东方》2006,(4):49-52
这里讲的东亚主要是较早发生政治转型,走上民主化发展道路的国家,主要包括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等。新加坡、日本两国政党制度的比较新加坡虽然是小国,但作为亚洲甚至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其政治发展的模式对其他国家的示范效应和影响却不小。新加坡作为最富裕的非石油生产的发展中国家,其人均GNP已经超过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但在政治上走着独特的发展道路。这使一些西方学者感到大惑不解。他们有的认为新加坡“没有民主体制”,有的把新加坡视为“亚洲式民主”,认为其主要特点是“一个垄…  相似文献   

16.
《创造》1993,(6)
中国大陆有一股“新加坡热”,这股“热潮”的一个基本点就是:重视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去年初邓小平南巡,提到“新加坡治理得好”,鼓励中国党政干部多研究新加坡的经验。此言一出,热潮即起,过去一年间,来新加坡考察、学习与洽谈业务的中国人有好几万,创下了一年内中国人访狮城的最高纪录。新加坡经验究竟有哪些值得中国人重视与学习的呢?近来我接待了好多批南来考察的中国朋友,也到中国东南沿海去跟那里的领导干部、学者、文化人接触,大家总要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根据自己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所见、所闻及所思,  相似文献   

17.
陈蕾 《八桂侨刊》2006,(4):54-55
新加坡古时候被称为“海城”。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这个小岛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加坡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汇集点。昔日的小渔港,今日的大都会。地处欧亚大陆连接地带这样一个特殊地理位置,使得新加坡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得以完美地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绿意盎然的市容、宽敞舒适的休闲场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良的公共服务,具有“花园城市”美誉的新加坡在“全球最宜居住城市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节能降耗的主要做法 新加坡是一个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的城市型国家,然而近年来新加坡高度重视绿色环保节能建设,从而为其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新加坡的节能措施主要体现在全民节能、废水利用、垃圾处理、推广“绿色建筑”、发展清洁能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佚名 《今日广西》2008,(8):56-56
新加坡国家园林局负责人蔡福祥不久前发表题为《新加坡,花园城市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的演讲。他以幽默的口吻,举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例子,回忆新加坡在过去30多年来打造花园城市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20.
东盟之声     
《今日广西》2010,(5):6-7
“如果把新加坡比作一艘大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就是一艘小船,希望新加坡这艘大船能够带动我们这艘小船往前行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