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千百年来,贵州被贴上的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贫困标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贫困群众生活极大改善,但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原因,贵州仍长期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  相似文献   

2.
《小康》2019,(35)
正近年来,雪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助力贵州省毕节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教育扶贫为主线,以"扶志扶智"为思路,通过无偿捐建教育基础设施和开展各类教育扶持项目,在毕节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是人们对贵州的印象。毕节市则是贵州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被誉为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这些贫困人口常年深居山中,经济来源单一,生活十分困难。近年来,雪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雪松控股")为助力贵州省毕节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教育扶贫为主  相似文献   

3.
小七孔     
《小康》2016,(21)
正荔波在山里,最有代表性的景点小七孔就在荔波深处,极为良好的生态,是荔波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生态环境对于健康的意义极大,这便是小七孔吸引人的"秘密"人说贵州"地无三尺平"。我几次到贵州,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夸张,是极而言之的文学语言,但贵州的确山多平地少,连贵阳城里也有山。贵州不但山多,而且许多山上树少草稀,乱石重  相似文献   

4.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化愚民,弭边患”的政治目的,对西南边疆佛教尤为重视。受倡教政策的支配,明代贵州地方土司流官大肆兴建寺院,崇奉佛教。其具体表现是:一、在贵州大兴佛寺,遍及境内各府卫;二、热衷铸造佛钟,致使贵州历代宰官铸造佛钟之多,无有逾于明代者;三、向明朝历代帝王、太后请赐黔中寺名以及兴建皇家寺院。由是亦使明代贵州佛教出现繁盛景象。  相似文献   

5.
距今约四、五十万年至一万年前,在今乌江、盘江(南、北盘江)流域、赤水河上游一带,正处于适宜人类生活的亚热带气候.这一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沛,资源丰富,又是喀斯特地貌比较发育之地,贵州远古人类就劳动、生息在这里。有了人,‘就开始有了人类创造的文化。广义的文化内涵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部分。本文将火种的繁衍——贵州古人类化石作为广义文化的范畴一并加以考察。一、贵州旧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发现贵州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是从1954年开始的。当时陈默溪等人在盘县搜集到与人类活动相联系的剑齿象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6.
蔡福顺 《人大论坛》2014,(11):52-53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贵州一直以保障生活为特征的农业生产为主,工业不发达,城镇化建设更是落后。贵州人口70%分布在农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6人,分别比世界、全国高165人和74人。  相似文献   

7.
近百年画家中,姚茫父与陈师曾、王梦白、齐白石一起,堪称大家。而生于“南疆僻壤”贵州的姚氏论画,必欲“胸无古人,目无今人”,以为胸无古人则无藩篱,目无今人则无瞻循。  相似文献   

8.
1944年,为纪念辛亥革命,在贵阳河滨公园大门右侧的山坡上,建了一座“张百麟先生光复记功碑”,由平刚撰文表彰贵州辛亥革命第一功的张百麟。张百麟,字石麟,原籍湖南长沙,因父亲张翰来贵州做官,全家迁往贵阳,光绪四年(1878年)生。张百麟为人豪爽、豁达、开朗、仗义,行为不拘小节,有侠士风。平生喜交朋友,无一日不与人会聚,尝说:“宁可灶中无烟,不可座上无客。”  相似文献   

9.
3月6日上午,贵州代表团代表迎着朝阳,昂首阔步从人民大会堂西门外广场走进贵州厅。9时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来到贵州厅听取意见并参加审议,全体代表表示热烈欢迎。石宗源说,吴邦国委员长一直十分关心贵州的建设和发展、心系贵州的各族干部群众,曾先后三次到贵州视察,作出重要指示,指导我们进一步明晰和完善发展思路,为改善贵州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各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傩戏简述     
巴楚 《人大论坛》2014,(8):59-59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主要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遍布全省各地。古代称贵州是“蛮夷之地”,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位置、建制沿革、民族习俗等诸多因素,深受荆楚、巴蜀文化的影响。贵州在历史上较少受到各种外来干扰,又有巨岭恶瘴作自然壁垒,加之地处荆楚、巴蜀文化的交汇地带,使之成为古老华夏文化的天然储存地,多种地域文化的沉积带,留下很多古老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贵州傩戏傩文化。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六山六水”民族综合考察,继1983年月亮山区域首批民族综合考察之后,1984、1985年陆续组织了第二、三批考察,并于1985年12月在贵阳组建第四次民族综合考察队,参加考察的各学科专业人员队伍,逐年扩大,由首批19人到第四批增加为52人。包括贵州民族研究所30人,贵州社会科学院9人,贵州民族学院3人,贵州省博物馆3人,贵州教育科研所3人,自治州县4人。新增加的人中有青年科研人员10人。  相似文献   

12.
风险投资是当代促进科技发展,使科技走向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力和孵化器。在充分了解认识贵州资源、产业、科技和体制等各方面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相应对策,创建与这些特点相适应,有贵州特色的风险投资,是西部大开发中贵州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10年6月至7月,省人大财经委以跟踪督办在省十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陆永康代表提出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建议(第200号,以下简称第200号建议)为契机,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传耀带领下,与省农信社、人行贵阳中心支行、贵州银监局、邮储行贵州分行等组成调研组,围绕农村金融服务,对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情况等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4.
儒学在贵州民族地区古代社会的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在贵州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儒学从汉代开始传播,并不断发展,使贵州有识之士能学习儒学、宣传儒学,促进了贵州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15.
贵州龙宫     
很多人到过贵州,游览过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却不知道贵州还有一个藏在群山环抱之中的世外桃源,它就是国家风景名胜区——贵州龙宫。龙宫位于距安顺市27公里处的龙潭布依族村寨,与享誉中外的黄果树风景区毗邻,共同构筑了贵州黄金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4月,我又去了乌蒙大草原。面积7 8平方公里的乌蒙大草原,跟内蒙古那种草原无可比性,但对"地无三里平"的贵州,这已算奇迹。草原的得名,与乌蒙山有关。了解地理的知道,这座山脉连接贵州西北部和云南东北部,是云贵两种气候的重要塑造者。乌蒙大草原在贵州六盘水市盘县,正好是乌蒙山区。而且,乌蒙山在贵州境内的第二高峰,就是这个乌蒙大草原,它海拔2857米,同时也是贵州海拔第二的高山。相比中国的很多奇山异水,乌蒙山鲜为人知,而乌蒙大草原则更是堪称秘境。草原分布在盘  相似文献   

17.
此文认为,抗战时期,随着沦陷地大量文化名人、文化机构迁入贵州,客观上使贵州教育文化事业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大论坛》2011,(2):9-10
2010年12月29日,贵阳市花溪高校聚集区市政基础设施动工开建,聚集区建成后,将有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学院、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高校入驻,学生规模达12万人。  相似文献   

19.
论明代贵州民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王朝在贵州这块多民族杂居的土地上,兴办学校,发展民族教育,是为了培养土司承袭人,以巩固其封建统治。研究明代在贵州发展民族教育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今天办好民族教育,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振兴贵州、兴黔富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征南将军傅友德,率大军由湖南西进,用武力征服了思南、播州、贵州、普定、乌撒等地。思南宣慰使田大雅、播州宣慰使杨鉴、贵州宣慰使霭翠、普定军民府知府者额、乌撒女知府实卜等皆降。明王朝在这块土地上,沿袭并发展了元代的土司制度,实行土流并治,用土司控制各族人民,通过流官和屯军监视土  相似文献   

20.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极有发展前途。然而,贵州旅游资源开发缓慢,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滞后,这是不用争辩的事实。尤其是贵州民族地区,更是处于资源“富翁”、经济“干人”的尴尬地位。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主题下,地方政府如何发挥职能作用,将贵州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振兴贵州民族地区的经济。从而促进贵州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