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警政是对有关警察的国家和政府事务的统称。中国警政史的研究内容是:以治安问题为起点,以警察职能为核心,具体考察中国历史上各种警政思想、警政机构、警政措施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警察职能的行使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揭示中国警政制度的产生、发展规律。从时间上看,中国警政史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国警政萌芽、发展的全过程;从空间上看,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警政史,应该以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版图作为标准。在学科性质上,中国警政史属于史学的专史范畴。但在中国警政史学内部,也可区分出中国警政通史、断代警政史和专门警政史。  相似文献   

2.
在现阶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一种现实需求和历史使命。从科学内涵上看,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在思想路线上中国化、民族特色上中国化、与时俱进上中国化;从坚持原则的角度来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践的原则、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政治参与的探讨必须基于中国的政治语境。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是以"群众"概念为出发点进行构建的,因此,从"群众"的视角考察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政治参与的当前问题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群众"概念在中国政治语境中的独特内涵与特征决定了中国政治参与在逻辑前提、本质特征与历史形态上的中国特色,同时,"群众"在内涵、特征上的时代性与历史性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中国政治参与的困境。要推动中国政治参与的发展,首先需要中国共产党在"群众"理念上的创新,其次需要在具体的政治参与渠道上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4.
十二五是中国经济在世界意义上真正迅速起飞的起始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经济进人了新的黄金十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作为中国西南的一个重要省份,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中国经历了持续近30年的高速、稳定发展,正面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意识形态上的、实践或方法论上的和社会发展理论上的三重意义.作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的一部分,三种意义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和功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功能主要在于说服、教育,在实践意义上主要作为指导方法,在社会发展意义上主要承担理想和价值引领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2021年以来,中国与中东国家交流合作持续深化,双方友谊日益巩固,双方人民福祉和前途命运更加紧密相连,充分展现出双方是患难与共、抗疫与共、命运与共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王毅外长先后两次访问中东,议题丰富、成果丰硕,体现了中国与中东国家在事关双方重大核心利益问题上的相互支持,在合作抗疫上的团结守望,在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上的齐心协力,在应对地区冲突问题上的劝和促谈。可以看出,中东地区在中国外交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迈上了新台阶。中国与包括中东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密切合作,对稳定当前国际形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专门机构的监督等,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是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机制创新的集合体.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机制创新不仅表现在创新原则、创新内涵上,而且表现在创新路径上.  相似文献   

8.
"一国两制"理论产生和形成不是偶然的,它只有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基础上才会产生.在理论模式上,它与中国传统的"一分为二"理论模式密切相关.在思想内容上,它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统一、渴望和平、和而不同的精神.在价值观上,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在政治身份认同上,柬埔寨华人既认同所在国社会,同时也高度认可其华人身份。在族群和文化认同上,华族与柬埔寨高棉族的族群关系较为融洽,他们重视华人文化和语言传统,普遍认可华文学习的高度重要性,仍保留着较强的华人特性,认同柬埔寨文化的同时也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对华认知上,柬埔寨华裔新生代对中国有着较为浓烈的兴趣,他们认为中国的国家形象正面积极,认可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相比东南亚的其他国家的华人,比如菲律宾、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柬埔寨华人对中国的态度和认知更为积极和正面。  相似文献   

10.
观点     
《群众》2017,(16):6-6
张维为:“中国之治”凸显制度优势在全球化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为什么西方出现了混乱停滞,而中国实现了稳定发展?诸多原因中,中国的制度优势尤为值得关注。政治制度上,中国有一个代表人民整体利益的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战略规划与执行能力、社会整合能力、改革创新能力最强的政党。经济制度上,新自由主义政策导致西方国家陷入危机,而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有机结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模式。社会治理模式方面,中国建立了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形成以党政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无可争辩的事实。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有着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血缘、共同的生活习尚、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心理素质,有着维系在一起的民族感情,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分割的,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二战结束后,台湾不仅从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世界上凡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均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78年12月…  相似文献   

12.
朱庆跃 《桂海论丛》2006,22(5):11-14
社会主义荣辱观之所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在于与“中国实际”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仅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上,更重要地体现在从思维方式、主要内涵、功能导向上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历史上多党制运行昙花一现、乱象丛生,国民党一党专制导致众叛亲离、败走台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不断发展完善,引领中国从苦难走向辉煌.中国的政党制度与其他政党制度相比,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显著优势,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率先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哲学上的总结和论证;确立、倡导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方向;在实践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路子;在理论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原因,从主观上说,主要在于: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顽强的奋斗精神、优良的学风、优化的知识结构、杰出的创新意识等等。  相似文献   

15.
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上前后相接,内涵上有内在的关系,构成了中国革命精神的完整体系。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各有特殊本质和独特风格,但在思想精髓、价值取向、本质特征上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要以科学的态度研究与传播中国革命精神,把握好共性和个性、功能与定位、研究与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物权法是现代物权思维和古老物权思维碰撞的结果。在物权法的调整对象、物权客体、用益物权等基本问题上,中国物权法表现出了强烈的现代物权思维,但在许多物权法的具体问题上,中国物权法又受制于古老的物权思维。这使得中国物权法具有了复杂的意义。弘扬中国物权法的现代物权思维,克服古老物权思维对中国物权法的消极影响,对于正确理解和适用中国物权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扬炎 《统一论坛》2013,(3):74-75
当今画坛上,涌现出许多志同道合的伉俪画家,齐陆先生与郑倩华女士就是一对在艺术道路上携手奋进、锲而不舍、取得累累硕果的伉俪画家。创作以外,他们还坚持教书育人,并兼任许多社会职务。他们同为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员、中国公关协会艺委会委员、中国三峡画院一级画师、《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理事;分别担任北京辅仁三希堂书画院副院长、副秘书长,京师大学堂甲骨文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北师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富人为什么远离慈善事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财富榜上出现了一大批富人。然而,在中国慈善榜上却没有相应地看到他们的名字,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的富人远离慈善事业,应从观念和道德、政策和法律、管理和体制等方面去探究其中原委。  相似文献   

19.
在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上,学界已有诸多角度的研究.我们主张从“思想自我”的角度,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民族自我、时代自我的思想特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体现为中华民族重构“思想自我”的努力.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理论选择、实践精神以及价值诉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这其中一以贯之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  相似文献   

20.
中国模式正在成为后冷战时期西方定义中国身份的一个重要话语,以西方对"中国模式"进行研究为代表的"中国模式学术话语"是这一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西方学术界试图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历史等维度建立中国模式与中国身份之间的关联,以简单而又有明确内涵的"西方中国模式"为中国定义身份。西方"中国模式"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及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认知图式和身份认同叙事。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构建中国的自我身份、解构西方叙事、提升解读中国道路的话语权等方面努力,不断增强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正当性阐释,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