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刑事被害人没有上诉权、最后陈述权,刑事被害人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被害人诉讼代理人的阅卷权和对强制措施的异议权存在不完善之处。我们应通过修改法律,保障刑事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上述权利。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应避免造成新的侵害,对程序被害人的重大损失应给予赔偿。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过程中,应允许被害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并保障被害人得到充足的赔偿;在被害人无法从犯罪人处得到充分赔偿时,则应通过国家补偿制度防止被害人及其亲属因为犯罪行为而陷入生活的困顿。  相似文献   

2.
会见权是指受委托或被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的刑事辩护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依法享有同在押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会晤、见面的权利。会见权是刑事辩护人履行辩护职能的根本保障。会见权的存在使得辩护人能够及时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那里了解案件有关真相,并为其提供法律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律体系下,虽然明确将被害人定位为当事人并赋予其一系列诉讼权利,但仍存在众多权利保障的缺失需要立法加以完善.我们必须架构一种既符合我国本土国情又具备先进理论支持的制度,具体来说应当完善被害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制度,完善其在审查起诉阶段的陈述意见权,赋予其独立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和独立上诉权,获得国家补偿的权利,获得社会保障体系保护的权利,给予刑事犯罪被害人有力的法律救济,以彰显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基于公权优于私权和效率优先的考虑,不允许被害人在刑事诉讼提起前单独提起民事诉讼和原则上要求在刑事诉讼提起同时附带提起民事诉讼,并对被害人的精神损失排除在赔偿范围之外。因此,被告人长期潜逃无法启动刑事诉讼及刑事与民事诉讼在举证责任和证据标准上有重大不同,基于保护被害人的利益,应建立一定情形下赋予被害人在刑事诉讼提起前单独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应原则上确立民事诉讼在刑事诉讼以后进行,例外地在刑事诉讼中附带解决,被害人及其家属、代理人有选择权;附带民事诉讼应主要适用民法及民事诉讼的有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5.
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一直是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与实践中的薄弱环节,尽管1996年刑事诉讼法赋予了被害人当事人的地位,但其诉权的不完整、程序设计中的"证人地位"以及相应的实体权利的缺失,使被害人并未充分地享有当事人应有的权利。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在倡导尊重与保障人权的理念下,重构被害人的诉讼权利,赋予其充分的程序参与权、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先与赔偿请求权等权利,并逐步实现刑事诉讼的"四方构造"是保护被害人权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被害人权利缺失之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许多传统的刑事诉讼程序中,被害人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仅仅是一名旁观者,或者一名目击者。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虽然明确将被害人定位于当事人并赋予其一系列权利,但仍存在着被害人权利众多缺失之处需要加以完善。具体包括被害人诉讼程序参与权之加强、在刑事诉讼中相对独立的权利主体地位之保障、建立被害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防止被害人第二次被害等,以此创造一个良好的范式,给予被害人有力法律救济,彰显法律之正义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刑事诉讼角度谈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是刑事诉讼中保障人权的重要方面,也是刑事诉讼机制科学化、公正化的价值体现。我国《刑事诉讼法》将被害人列为当事人,并赋予了一定的诉讼权利,从而确立了其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但尚有欠缺。应根据被害人诉讼权利保护的实际现状,建立与完善保护被害人诉讼权利的机制和法律。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际人权主义的发展,现在刑事诉讼的发展趋势也是更加注重保护刑事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而与此同时,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以下简称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却很少被提及,表现在被告人抗诉请求权方面尤为突出。本文将针对被害人抗诉请求权存在的审查程序问题及被害人权益保护的不充分等突出问题,来完善我国的被害人抗诉请求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刑事被害人是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犯的人,应当具有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享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加强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保障被害人的人权,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另一方面,也不会侵犯被告人的权利和国家对犯罪的追诉权,不会破坏诉讼结构.因此立法和司法实践应加强对被害人的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被害人被赋予了刑事诉讼当事人的地位.为了适应新刑诉法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法院刑事诉讼文书样式>(样本).但是,在涉及公诉案件的几个样式中,没有列入被害人的指控,也没有对被害人的指控进行论证,剥夺了被害人的诉讼权利.本文就被害人做为诉讼当事人应享有的权利和判决书中应列入被害人事项进行研究,旨在使公诉案件判决书更加完善,同时也有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法律体系,诉讼模式,被害人的诉讼地位亦不同,1997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以后,我国赋予被害人以当事人的地位,并规定许多新的诉讼权利,但事实上,被害人的权利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很难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笔者借鉴英美法系及大陆法系国家关于被害人的制度规定,在我国现行法律的基础上,从被害人的参与性程序权利,被害人的补救及预防性程序权利、被害人的保障性权利角度,提出全面保护被害人诉讼权利的制度设想。  相似文献   

12.
1、切实保障未成年被害人的诉讼地位。正确认识诉讼活动中未成年被害人的地位 ,是我们认识未成年被害人诉讼行为的性质 ,合理保障其参与权、发挥好其作用的前提条件。因此 ,我们必须在思想上有明确的认识 ,把未成年被害人应享有的委托诉讼代理人、申请回避、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对不起诉决定申诉、侵权控告等权利 ,尤其是将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权 (即不满十八周岁 ,司法人员询问时 ,可以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场的规定 )落到实处 ,真正为未成年被害人提供法律保障。2、重视未成年被害人在诉讼阶段的作用。在公安侦查、检察审查起诉乃至在法院庭审阶…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法定代理人制度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法律知识欠缺,自身的保护意识和防御能力不强,弱势地位明显,在刑事诉讼中更为需要关照和保护。法定代理人作为独立的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中对于维护未成年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合法权益,配合司法机关推动诉讼活动顺利进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立法已经确立了未成年人法定代理人制度,但由于相关条文甚少,内容含混不清,有些条文又彼此矛盾,所以该制度的应有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在研究现行法律文件的基础上,对完善刑事诉讼未成年人法定代理人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赋予了被害人以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同时也享有多种诉讼权利,但不享有上诉权。这导致被害人与被告人权利不平衡。文章认为,尽管目前暂时不宜直接赋予被害人独立的上诉权,而应考虑在现有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完善被害人的"强制抗诉权"。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刑事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活动受到种种限制。为此,有必要对刑事诉讼代理人的作用、权利与义务以及有关刑事案件中代理人的适用等问题进行论述,以充分发挥刑事诉讼代理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的历史就是辩护权不断扩大的历史。辩护权发展的核心在于辩护人介入刑事诉讼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辩护权的不断完善。公安机关需要正确理解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辩护人法律地位及会见通信权、讯问在场权、调查取证权等诉讼权利。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主要是帮助犯罪嫌疑人行使辩护权并监督制约侦查机关的活动,维护犯罪嫌疑人的人权。  相似文献   

17.
论被害人的刑事执行程序参与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法律虽然赋予了被害人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但是,对被害人应该享有的执行程序参与权却没有给予明确规定。这不仅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不利于克服法律的内在矛盾性。文章从被害人享有刑事执行程序参与权的理论依据,被害人的刑事执行程序参与权的特征,传统上被害人不享有刑事执行程序参与权的原因三方面对该权利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被害人具体参与刑事执行的程序给予了简要设计。  相似文献   

18.
在刑事诉讼领域内关注和保障被害人权利,其意义在于:关注和保障被害人权利是人权保障的必要内容;关注和保障被害人权利是诉讼公正的基本要求;关注和保障被害人权利是惩罚犯罪的重要条件。我国对被害人权利和诉讼地位的法律规定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也存在一些缺陷。被害人权利对侦查的影响表现在对侦查权启动的影响、对侦查程序诉讼性质的影响,以及对侦查方式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人权保障问题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而我国《刑诉法》明显地限制或剥夺了被害人作为当事人应当享有的许多重要诉讼权利。立法者虽然从保障人权出发力求平衡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为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有当事人地位之名,无当事人地位之实。  相似文献   

20.
我国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在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中相差较大,加强被害人对刑事诉讼程序的参与,寻找被害人权利救济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和谐司法的本质要求。文章分析了我国刑事诉讼中对被害人的有关规定及当前的现状,并提出了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之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