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融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化管理是当代管理的理性选择。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企业的跨国经营,从而引发了跨文化管理问题。其中,对文化融合问题的解决程度是能否成功实现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文化中心主义、文化对抗主义和文化守成主义是当前跨文化融合的主要障碍。树立科学的文化观,构建新型组织文化,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是解决文化融合问题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融合必然会反映在语言的融合上,而语言的融合又必然记录着文化融合的趋势.语言翻译,尤其是词汇翻译最能体现文化融合过程中语言融合的现象.从文化融合大环境的角度看,语言翻译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对吸收异域文化和丰富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1)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农民流动的大规模进行,乡村关联开始逐步加强,使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城市文化和以传统乡土文明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开始了接触、碰撞和融合,从而产生了城乡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本文试图找出城乡文化冲突的矛盾点,并提出融合方案,以期为城乡文化的发展提出一些借鉴意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最终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愿景。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化作为新兴技术文化,在语言形式、价值观念上和传统文化存在差异,以至发生冲突,网络文化中民族间的文化传统冲突也会时有发生。分析来看,存在方式不同、目标指向相异、依存基础有别,时代价值偏差等因素是造成二者冲突的根源所在。同时,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又各有长处,各取所长、融合发展是二者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演化和生物的进化,都依靠某种可以自我复制、自我保存的元素,从简单的形式向复杂的形式演变。但是,生物的进化带来的是物种的多样性,而文化的演化则趋向于文化融合。作为文化形式的一种,价值观的首要功能,就是促进一个社会的内部整合,提高它的对外竞争力。当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发生交往的时候,当时代的变化对旧的价值观形成冲击的时候,价值观的演进方向服从文化融合的规律,形成越来越有包容力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化融合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减少磨擦与冲突、加强重组各方合作的有效手段。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建设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包括文化冲突现象较为普遍、国有企业文化是基础和源泉、民营企业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家精神是核心、文化融合的长期性等。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融合的难点是:对文化融合重视不够、价值观不同、目标差异、制度障碍和政府角色偏差等。促进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融合的基本思路和举措是重视文化融合、明确战略目标、统一价值取向、协同管理制度、规范行为准则及畅通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7.
邓朦  张鹏  杜广强 《学理论》2013,(6):46-47
在辽宁城乡统筹发展途径探讨中,本研究是对辽宁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不足做出回应,将辽宁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问题与文化区隔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以此说明辽宁城乡间的差异不仅是表层次的、外显的,城乡差异是深层次的文化区隔造成的,并从城乡的文化认同、文化治理,最终达至文化融合效用提出了辽宁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娄本东 《理论导刊》2012,(11):83-85
城市化是每一个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必经过程,这个过程顺利与否与多种因素有关,文化因素是其中之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程度及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应认真分析城市化中"文化"难题形成的原因,积极探究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以促进我国城市化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9.
王萍  李莹 《学理论》2012,(23):190-191
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必然会带来两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的融合从根本上来讲是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企业家精神与高职院校文化的融合。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企业家精创新高职院校校企文化的思考有二:着力培育有高职特色的校园精神;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樊冬实 《学理论》2014,(1):149-150
梁漱溟先生的演讲录《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出版于1921年,不久,在第三版自序与第八版自序中曾特致声明,声明其中有些不到的见解,而后来别有新悟。暂且先不去看他所自悔的见解,而这本书确实有很多醒人的观点在里面。这本书讨论了一个热点问题,东西文化是否能够融合?而对于现在的社会来看,东西融合也是一种必然趋势了。  相似文献   

11.
王红丽 《学理论》2014,(4):177-178
随着政府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措施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获得了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就读的机会。但是由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进入城市公立学校之后,由于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导致了许多的不适应,出现了城市文化融合困境。如何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文化融合,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是我们须要面对和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企业重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企业做优做强做大的战略选择。企业重组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文化融合问题。企业重组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和行为,更是一个企业对文化不断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2)
为适应油田员工队伍来源多元化的新形势,推动来自不同油田的员工有效融合。以中石油采油六厂杨井作业区为例,对其实现长庆、华北两支队伍融合的方法、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文化管心,制度管事"的融合经验,即"共组共建共享的家文化"的理念引领、"用心管理,管好人心"的班子带领、"标准化、体系化、个性化"的制度管理、"协作化、信息化"的措施支撑,为石油单位作业区员工融合树立了典型。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30)
通过对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的探索,就如何更好开展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将党建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将创先争优融入企业党建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的理念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引领企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需建立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体系,打造文化产业升级版。要进一步发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支撑和带动作用,构建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有机统一、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要注重五大平台建设:文化科技公共技术服务,文化科技企业信息交流,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科技应用,科技企业文化创意内容开发和文化科技消费市场扩展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6.
陈荣荣  古世平 《学理论》2013,(16):33-34
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内在联系。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互动融合等内容展开探讨,并认为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必须要继续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化,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具有中国的性格、中国的气象、中国的风韵,使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真正意义上获得其现代的形态。  相似文献   

17.
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通过企业文化所传达的企业信念能够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财富,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而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决定着职工文化的有效构建,只有通过职工文化的有效构建才能够加强企业的凝聚力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本文通过阐明企业文化建设与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企业文化建设与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的措施,以服务于企业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郭佳楠 《学理论》2022,(11):59-63
文化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高度融合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利用科技创新支撑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创意和吸引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对辽宁省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现状梳理、特点分析,发现辽宁省在创新投入体制、创新成果转化、人才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关键问题,结合发展现状,提出要大力发展创新型的高技术文化产业,为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战略合作提供支撑,不断加强文化产业的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文化技术产业的培育,以充分发挥文化和科技的相互促进作用,实现文化强省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陶春 《理论参考》2009,(8):14-15
现实:冲突与融合并存 从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突方面看,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对文化表达的形态上,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数字文化。对于电脑来说,任何信息只有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它才能识别和处理。这就决定了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及其融合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晓丹 《理论探讨》2005,(3):122-124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整体主义,而西方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两种文化价值取向在某些方面有互相融合的生长趋势。一是现代民主的发展取向———科举与选举的融合;二是现代治理国家的制度取向———礼制和法制的融合;三是现代国家权力制衡结构的发展取向———五权分立制;四是科学研究方式上的革命———"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融合;五是协同性思维的产生———整体性思维与个体性思维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