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12,(47):68-69
"莫言热"能否带来文学的真正繁荣,能否带来国民阅读经典的回归?很快,诺贝尔文学奖新科状元莫言先生就将踏上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莫言先生会不会穿燕尾服跳交谊舞还在两可之间,12月1日上午,"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当代文学价值重估"研讨会先行一步,30余位国内重量级的批评家齐聚一堂,讨论的主题是:莫言得奖是不是实至名归,莫言得...  相似文献   

2.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12,(40):35-38
莫言说莫言热可能一个月后就会复归平静,那么到那个时候,严肃文学的冬天是否又要来临?我们希望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会为中国文学带来一些真正的改观,一切向钱看的文学市场化潮流让位于文学本身,那才是文学幸甚,中国幸甚!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诺贝尔文学奖创办至今,每次颁奖,几乎都会引发一场不小的口水战。达里奥·福和赫塔·米勒得奖...  相似文献   

3.
中国优秀的作家很多,但为什么偏偏是莫言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客观地说,莫言的小说,有其独特性,表现在其奇异的想象力和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丰富比喻,写乡土的作家多如牛毛,但像莫言这样的虚构出“高密东北乡”,而不是像贾平凹那样写“商州”半途而废的作家,实在是太少了。这样的接地气成就了他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12,(42):64-65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放眼世界。莫言得奖之后,三位诺奖巨头的扎堆访华,希望能让双方多一些互信和理解,而少一些攻讦和封杀,这是对文学最好的尊重。是不是事先都商量好的?中国本土作家史无前例刚刚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轰动世界,刚过一个星期,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和1986年诺贝尔文学...  相似文献   

5.
莫言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受到韩国文学界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韩国对中国文学的研究热情高涨,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当代作品,莫言的中长篇小说几乎全都被翻译过来了。在莫言小说的传播过程中,媒体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莫言获奖之后,韩国媒体积极报道,使他在韩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快速提升;韩国文学批评界较早关注莫言,21世纪后产生了不少具有深度的研究成果;莫言的小说富有地域特色,在普通读者中的知名度并不高,在研究者和大学生等读者群中却有不小的影响力。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望成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是传统中国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传统道德与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彰显与继承。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铺染中国人的生命底色,构建强大的时代民族精神,必须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撬动这一系统的支点,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  相似文献   

7.
河西 《新民周刊》2012,(40):41-41
只要我们梳理一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人生履历,就会发现,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一个全然"套上意识形态的外壳"的文学奖项。以政治标准来评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诟病诺奖者的主要手段,有人要说莫言太软弱,有人又说索尔仁尼琴以政治换取文学的筹码,事实是这样的吗?诺贝尔文学奖在冷战时期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少指责,不可否认,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8.
从2007年10月11日到18日,在韩国首尔和全州举行了“韩中文学人大会——从汉江到长江,从长江到汉江”活动。该大会是由韩国的大山文化财团、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中国作家协会共同举办的历史性的活动。中国方面有张炯、莫言、舒婷等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的22名作家参加。其中,团长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代表性理论家即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副团长分别是经常被评价为诺贝尔文学奖有力候选人的《红高粱》作者莫言和曾被称为80年代“朦胧诗派”旗手的《致橡树》的诗人舒婷。还有其代表性小说《红瓦》被摘录进韩国高中教科书的北京大学教授曹文…  相似文献   

9.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12,(49):24-25
说什么天赋异禀,这简直就是一出活生生的逆袭大戏!"莫言,请!"自1901年开始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还从来不曾用中文邀请得奖者上台领奖。2012年12月10日晚,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铸造和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 中国传统文化是根植于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主义的土壤之中,对现代社会而言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早期菲律宾华人的 参政意识与政治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某些束缚。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与当代中越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和越南是邻邦,拥有共同的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这是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得中越两国关系呈现出一般双边关系所没有或者不多见的特点.总的来看,共同的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对中越两国双边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一契合的突出特点为契合的程度是“高度”,而不是一般的相似;契合具有内生性,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主动选择、积极塑造的结果。二者高度契合的原因有文化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科学社会主义是救国救民的真理,要使之在中国扎根并指导实践,必须寻求其价值观主张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另外,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理性态度,也是推动“高度契合”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体现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诸多方面,为“两个结合”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屑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决定,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文学进行着新文学的建构,中国传统文化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有迹可寻,但中俄学者对此都未曾留意。部分俄罗斯作家或直接塑造,或偶尔提及中国文化英雄,如在《秉烛夜游客》和《回归太白》中对李白形象的塑造,以及俄罗斯作家对庄子和老子的曲解。另一些俄罗斯作家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俄罗斯文化相拼贴,如"欧亚交响曲"系列小说、《2008》和《阿狐狸》。俄罗斯当代作家通过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构建中国形象,从而回归了俄罗斯18世纪末"中国是‘哲人之邦’"的套话。这既具有当下的针对性,又折射出"新欧亚主义"的观念,俄罗斯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写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出发点,但他们在俄罗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应低估。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胜利     
钱亦蕉 《新民周刊》2012,(40):26-27
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7时,诺贝尔文学奖在各种猜测中尘埃落定,莫言因其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而获得殊荣。这是中国籍作家第一次获得诺奖。伴随鲜花与掌声的,还有板砖和臭鸡蛋。面对种种质疑,莫言强调自己是"站在人性的角度写作","对社会上一切不公正的现象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突破了阶级的、政...  相似文献   

16.
日本传统文化不仅揭示了日本的历史变迁、社会风貌与生活艺术,更渗透着日本人的思想体系与价值观念。"和"是日本社会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它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化,是贯穿于日本传统文化的主旋律。纵观日本传统文化,追求和谐的理念与境界不断缔造着"和"之韵与美,更构建着日本人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17.
韩国政府在制定国家品牌形象战略的过程中,缺乏对国家品牌哲学和韩国文化美学的真诚反省。本文将探讨通过确立文化认同建立韩国国家品牌这一课题。为此,笔者将从三方面进行论述:第一,考察传统文化和国家认同的相互关系;第二,讨论关于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将传统文化的哲学和美学符号化的方案;第三,讨论关于通过传统文化和韩流的融合提升国家品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始于20世纪末的全球资本扩张加快了东南亚乡村的现代化进程,老挝乡村社会面临着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压力,其乡村现代化转型展现出特有的文化形式与实践策略。一方面,现代化促进了灵性文化传统的“复魅”,表现为仪式活动形态与特征的多重变化;另一方面,通过“魂—群”共变的形式,仪式实践策略由内而外地引导着社会关系的现代化变革。老挝乡村灵性文化的“复魅”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与老挝的市场经济改革相关联。仪式的复兴既体现出乡村改造传统文化的努力,又表明了村落共同体参与现代化转型所具有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9.
"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封建时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宗藩关系曾经维系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新中国对东南亚国家仍坚持"和为贵"的传统理念,提倡"和而不同".这一理念尤其体现在亚非会议期间中国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求同存异"的主张上.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也是建立在完全平等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20.
日本曾经在很长的时闻内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视为圭臬,其法律制度基本照抄了《唐律疏议》和《大明律》的主要内容。近代以来,日本人逐渐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转向学习西方法律文化。并试图将日本法律文化推向整个亚洲。20世纪以来,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由学习转向了研究,许多中国法律史研究著述出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态度逐渐转向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