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警务工作已逐步从传统警务向现代警务转型,共同体更能适应现代警务理念对校园警务的指引.校园警务共同体的属性体现在共同体关系、共同体功能和共同体范畴三个方面,共同体的属性决定了校园警务共同体的构建途径.培育校园警务共同伦理是实现共同体关系互助性的重要手段,建立校园安保多方参与机制是实现共同体功能自足性的基本保障,增进校园警务协作力度是共同体范畴多元性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毛维准 《国际展望》2022,(4):21-38+153-154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对外工作的重要理念和目标,显著影响了当今国际社会的议程设定和秩序演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国际责任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大国责任实践提供了新的逻辑起点。责任与共同体具有共生逻辑,它在共同体的构建和维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国际政治中的国际责任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正在从世界主义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等多维度丰富并更新国际责任的议题内容,重新定义国际责任的承担形式和履行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国际责任议题也面临共同的驱动因素,是回应当前权势转移、大国战略竞争与全球治理不彰的重要立足点。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过程中,责任共同体能够联接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其实践需要责任共同体的支撑。建设责任共同体需要聚焦国际“共同”责任,打造解决问题的“共同体”,建构国际责任履行的逻辑体系,并遵循国际责任履行中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3.
全球安全倡议与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相辅相成、彼此呼应。中国在以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具有周边外交的优先性、各国共同应对挑战的强烈需求、既往安全合作经验积累和中国践行新安全观的决心坚定等有利因素,但也面临域外大国恶性竞争、领土和海洋权益纠纷以及机制的碎片化和低效化等挑战。面对周边安全议题的联动性和复杂性特征,中国需寻求“维护共同安全”契合点,提升各国对全球安全倡议认可度;利用现有周边安全机制,处理好系列“大三角”关系;以非传统安全合作为抓手,在澜湄和中亚地区打造示范样板;坚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优化大国协调和机制协调。  相似文献   

4.
"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人类社会一直在思考并不断探索的重大命题.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这一重大命题进行了回应.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严峻考验.同时,疫情增强了各国团结合作、共克时艰的动力,拓展了合作共赢的前景,也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中国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破除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神话,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巨大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组织召开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旨在探讨政党政治的未来,探索创新人类政治文明。中国和合文化超越西方对立型政党政治和分的政治哲学,推动再造政党,再造政党政治,从而也为自己正名。中国共产党的世界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与为人类服务的有机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共逻辑就是,传中共治党治国理政经验,造共赢之势;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共方案,践大道之行;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中共担当,呈公共产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推进新型全球化和新型全球治理,必须推动构建新型政党关系。"一带一路"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彰显共产党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信与自觉。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世界性质和人类未来走向的重大判断和指导新时代中国外交的行动指南。对于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问题,学界形成了外交路径论、发展路径论、综合路径论三种观点。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需要根植已有的实践探索和丰硕成就,遵循这一思想内在的自治和治理的逻辑,从深邃渊远的中国智慧中提取中国方案,走出一条世界各国包容互鉴、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7.
8.
共同体经济     
本文摘译自吉布森·格雷汉姆(J.K.Gibson-Graham)的《后资本主义的政治》(A Postcapitalist Politic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6)一书的第四章。吉布森·格雷汉姆是女性主义经济地理学家朱莉亚·格雷汉姆(Julie Graham)和凯瑟琳·吉布森(Katherine Gibson)两位学者的笔名。她们在本文中指出,共同体经济是指将共同的社会道德考量置于利润追求之先、力图减少全球化资本的破坏性影响的各类经济实践。两位作者还就如何对这类新经济实践进行理论概括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9.
东盟的历史转折:走向共同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是东盟成立40周年。回顾东盟所走过的历程,它在推动地区一体化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东盟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面临新时期的新挑战,东盟将进入一个历史的转折关头。为此,东盟领导人提出了2015年建立东盟共同体这一新的目标,起草东盟宪章的任务也浮出水面。东盟共同体究竟为何物?未来的东盟究竟走向何方?关于宪章起草的名人小组的报告给出了清晰的轮廓。本文在回顾和总结东盟过去40年功过得失的基础上,依据名人小组的报告重点考察了东盟在新时期的新定位和新特点。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担当大国责任、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拓展新维度,传播好这一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对外传播工作的新使命,具有重要意义。传播好这一理念,需要坚持以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重要时间节点和场合为关键,全面主动设置议题,发挥高访外宣和新媒体功能,不断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力、引导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12.
冷战结束后,弗朗西斯·福山和塞缪尔·亨廷顿等人都在努力寻求世界政治体制的替代方案。然而,这两位学者研究的出发点是西方现代社会至高无上,在这一前提下无法推理出适合冷战后21世纪的可行体制。新形势下,中国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谋求共识,避免对抗和冲突"的主张一脉相承。中国在解决经济、社会和外交等问题中的务实、折衷做法反映出了这一点。与西方现代理念不同的是,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明显的包容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提出以来,引发海内外广泛热议,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可.随着这一理念被写入联合国相关决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全球共识.外界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动机、意涵、前景等多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错误论调,如认为这一理念是所谓的国际修正主义、地缘政治挑战、中国霸权工程或出口中国模式的政治工具等谬论.批驳这些错误论调、回应争议与误解,对把握国际话语权,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世界政治的演进,文明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全球治理、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面对冷战结束后西方战略思想界对"文明冲突"的渲染和现实世界政治中存在的文明冲突的风险,中国积极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并将之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中.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当今世界,文明多样化是大趋势,有些文明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存在着"冲突基因";然而,文明之间也有和平共存的基础,文明交流互鉴是人间正道.中国始终坚持文明是多样的、平等的、包容的,始终坚持不同的文明应该交流互鉴的文明观并且积极践行之.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处理好中华文明同西方文明的关系.中国正努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王健 《国际展望》2022,14(1):23-37
2017年以来,中国周边安全和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在安全上,美国以推动"印太"战略、强化美日和美韩同盟、借议题拉拢东盟等手段将战略布局深度集中到中国的周边地区;法国、英国、德国、欧盟也紧随其后,开始深度介入"印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安全事务和互联互通进程。在经济上,全球化已进入"慢速"阶段且越来越以区域化的方式展开;而机器人、3D打印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运用将继续推动区域化进程,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对双方来说都更为重要。无论是在安全上还是在经济上,周边地区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都在迅速上升。中国应更加重视周边外交在总体外交布局中的地位,要总结历史和当代中国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经验;争取处理好中美日、中美韩、中日韩、中俄印等一些大三角关系;将周边地区打造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节点和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示范地区;积极提供地区公共产品,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出现新变化,突出体现在美国对华战略竞争在周边有新的动向,世界其他地区爆发的武装冲突对周边地区安全产生外溢性影响,周边热点问题有效管控的难度有所增大。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对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产生多方面影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需要通过稳定的合作增加国与国关系的确定性,提振周边国家的合作信心;从小事做起,强化合作路径的稳定性;通过释放政策红利,展现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坚定态度;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避免地区安全问题对地区发展问题产生过大干扰;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提升引领和塑造周边安全秩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19.
马克思认为,分工劳动形成了特有的"集体力",作为"社会劳动生产力"存在,呈现为"成倍增长的生产力";"集体力"源自分工激发的理性成果共享,是人类从"世界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拓展了国际分工关系范围,使分工成果共享得以更广范围更大程度实现,客观上构成共享"集体力"的世界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信息时代的创新选择。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与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