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台平 《各界》2013,(12):11-14
蒋介石早年留学日本习军事,参加反清革命.国民党改组后逐渐取得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成为真正的领袖.他对胡适这位学贯中西的知识界领袖,颇能以礼待之.从1932年第一次见面后,两人就交往甚多,胡适也很佩服蒋介石的能力与手腕,但对其独裁则一直持批评态度.蒋对胡的抬举,胡常常不领情,让蒋尴尬不已.  相似文献   

2.
舒婷 《各界》2022,(3):24-28
一 小时候起,就不断听厦门人说,鼓浪屿的女人越老越美丽. 盼来盼去,盼了半个多世纪,我都老成这个样子,却一点也没有要美丽起来的迹象.这才明白,鼓浪屿的女前辈们都是些性情女子,经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打造,那样的美人真正已经绝代!看当下女硕士、博士们比比皆是,鼻梁挂的眼镜再厚,嘴里洋文再流利,身上香水再昂贵,举手投足,仍...  相似文献   

3.
金嘉声 《各界》2013,(3):6-11
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浩劫”期间,被陈永贵以种种“理由”加以指责、训斥,或给扣上“反大寨”的帽子,或被当做“不受欢迎的人”赶出大寨,不准采访的记者,就有十多人。陈永贵为什么对记者那么反感?  相似文献   

4.
李兴濂 《各界》2014,(2):44-44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的陈寅恪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才高气傲。其实,他也有风趣和幽默的一面。1925年,陈寅恪进入刚刚创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粱启超、赵元任成为四导师之一。当时的清华,人才济济。陈寅恪在院中是最年轻的导师。他讲课,不是机械的照本宣科,而是旁通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并且庄谐杂陈。  相似文献   

5.
史飞翔 《各界》2014,(12):93-93
1926年,36岁的陈寅恪结束了长达18年的国外求学生涯,应清华大学之聘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于陈寅恪此前长期潜心于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  相似文献   

6.
啸伯 《瞭望》1994,(30)
卞僧慧《试述陈寅恪先生治学特点(上)》(见《文史知识》1991年6期)有云:“先生拟撰的《中国历史的教训》惜未成书,论述颇散见于先生著作中”,举了陈氏文集(三)129—130页论西晋之乱亡一段为例: 西晋之统治阶级,虽以儒家大儒为其主体,然既杂有一小部分之寒族投机者于其中,则两种不同之集团混合,其优点难于摹仿,而劣点极易传染。斯固古今通例也。如礼法为儒家大儒之优点,奢侈为其劣点;节俭为法家寒族之优点,放荡为其劣点。(慧按:原有注,均略。)若西晋惠帝贾皇后南风者,法家寒族贾充之女也,与儒家大族司马家儿之惠帝相配偶,不但绝无礼法、节俭之美德,且更为放荡、奢侈之恶行,斯其明显之一例也。故西晋一朝之乱亡,乃综合儒家大族及法家寒族之劣点所造成者也。 这使人想起萧伯纳的那个笑  相似文献   

7.
杨尚昆  张培森 《各界》2011,(5):15-16
1997年中共党史出版社要出版刘英回忆录,刘英想请杨尚昆为此书写篇序言,经他本人同意后,这年3月22日刘英亲自带领笔者和程中原(张闻天研究专家),还有她的秘书朱文英一起来到杨尚昆的家中。  相似文献   

8.
9.
明朝时,海盗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向清廷投降后,为了扩大势力,派人前往晋江一带招募军士.当地青壮年迫于生计,纷纷参军,施琅便是其中一员.也由此开始了与郑氏家族四代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恩恩怨怨.  相似文献   

10.
刘克敌 《各界》2022,(1):22-26
  相似文献   

11.
李远江 《各界》2008,(7):18-22
1839年3月10日是中国农历的正月二十五,传统的新年刚过去,珠江南岸溪峡街的伍氏花园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相似文献   

12.
1945秋至1946年春,父亲在伦敦经英国著名眼科专家Sir Steward Duke—Elder诊治并主刀,做了两次手术,视力略有改善,但未能复明。就医期间,父亲时常与Duke—Elder大夫交谈,相互十分投缘,后来主刀大夫主动提出不收手术费,  相似文献   

13.
杜顺安  王丰 《各界》2010,(4):16-19
如果蒋介石在崛起过程中,少了杜月笙,少了青帮、军统局,会是一副什么样的情景?蒋介石果真递过“红帖子”,拜在杜月笙的门下吗?杜月笙究竟为何事与蒋介石渐行渐远?为何大骂蒋介石拿他当“夜壶”?为什么1949年不愿跟随蒋介石父子到台湾?对于昔日被誉为‘‘上海皇帝”的杜月笙,其长孙杜顺安(其父即为杜月笙长子杜维藩)回忆他的祖父晚年种种,并解开几许历史谜团。  相似文献   

14.
史飞翔 《各界》2013,(11):89-90
1902年,13岁的陈寅恪以自费生的身份留学日本。4年后,陈寅恪因脚气病发作回国。1909年,陈寅恪从复旦公学毕业,带着复旦公学文凭(这是他生平唯一的一张文凭)再次登上了游学的轮船。此后,陈寅恪辗转游学13年,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一战”爆发后,  相似文献   

15.
江青与陈伯达是从延安开始认识的.那时,陈伯达是毛泽东的政治秘书,江青涉及政治工作较少,她主要负责照顾毛泽东的生活.所以,江、陈之间没有矛盾.据陈伯达说,江青曾两次向他表示想离开毛泽东,一次在延安,一次是解放初期在北京的西山.一段时期江青因身体不好,毛泽东就送她去苏联治病.  相似文献   

16.
刘叔晏1922年生于四川灌县,1938年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做过地下工作,长期从事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工作. 刘叔晏曾经结过婚,前夫刘光在白区长期从事地下的青年工作,1946年5月生下一女儿.刘光去世后,刘叔晏带着幼小的女儿来到延安.解放初期,刘叔晏是马列学院的学员.  相似文献   

17.
薛凡 《学理论》2009,(20):129-130
陈寅恪学术成就的取得,学术地位的确立与乾嘉学派之影响关系甚密。陈寅恪治史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广读博证的考据学风,善于疑古善于发现问题的史学思维和他的研究方向都是渊源与乾嘉学派。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  相似文献   

19.
江青对陈伯达说:我要摘掉你的领章帽徽 大约是1968年下半年,人民日报社报送了一份有关日本问题的材料,毛泽东阅后有一个较长的批示. 一天晚上,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小礼堂看文艺演出,节目没有完,陈伯达便叫王文耀,告诉在他办公室值班的缪俊胜,通知人民日报社尽快把这个文件给其他领导同志传阅.这件事小缪当时就办了.  相似文献   

20.
吴晓 《各界》2008,(10):14-15
陈独秀与鲁迅曾有一段被历史尘封了几十年的风波,直到1993年<新文学史料>发表的胡风两篇遗著后,才拂去了历史的尘封,平息了这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