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 ,“文明冲突论”已成为美国和西方学术理论界备受关注的热门理论之一。塞缪尔·亨廷顿在他所提出的这一理论中将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定义为在未来的“文明冲突”中对西方基督教文明最具挑战性的文明。由此论点出发 ,他不遗余力地提醒美国和西方对即将到来的来自这两种文明的“威胁”采取对抗和遏制措施。尽管他的这一理论实质上反映的不过是他维护美国霸权地位和利益的初衷 ,而且在理论上也充满悖谬。但他的这一理论对美国和西方学术界和政界人士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着重从历史和现实分析的角度 ,同时也从考察西方文明与东亚儒家文明在世界近代史上的互动关系的角度 ,来揭示他提出的这一理论在主观立场上所包涵的谬误成份  相似文献   

2.
守鱼的人     
王仲昀 《新民周刊》2022,(34):F0003-F0003
武汉火炉,一个高温日,我到武汉采访了中国著名的鱼类专家危起伟。此前我一直关注水生物种的保护,也电话采访过他。这一次,在白鲟最终被认定灭绝后,我想当面和他聊聊他与白鲟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新闻》不久前刊载一篇对总统新闻秘书科斯季科夫的专访,科斯季科夫对记者介绍了叶利钦关注社会舆论与情报信息的情况,现编译如下: 叶利钦再忙也要亲自关注舆论。他的许多前任的一个可悲经验就是把自己与社会舆论隔开。叶利钦对社会意见非常感兴趣也很有热情,他明白  相似文献   

4.
江迅 《新民周刊》2012,(14):26-26
你能想象,这样一个硬邦邦的大男人,会抱着满月的儿子唱摇篮曲吗?女人看男人,是一种特殊视角。与男人贴身的女人看这男人,更是一种独特视角。香港候任特首梁振英身边,有两个女人,一是他姐姐,一是他夫人。笔者多次采访梁振英,也采访过他身边的很多人,听听他姐姐和夫人怎么看他。  相似文献   

5.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20,(15):92-92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参观长春伪皇宫。溥仪换个地方又当上了皇帝,但是我对他身穿日本大元帅礼服的尊容没有兴趣,对他与婉容、文绣、谭玉龄的故事也没有兴趣,唯独在餐厅里发现了极为夸张的配置:一套铜管乐器,长长短短十来件。  相似文献   

6.
练莹 《法国研究》2014,(3):46-51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自称是另一位法国作家亨利·米修的忠实读者,并一直非常鲜明地表达对他的尊敬与仰慕。法国文学批评界也把他称为"米修的儿子"。本文旨在阐释当代法国文坛中这对"父"与"子"关系脉络中的两个思想焦点:孤独的形态与语言的理想,进而呈现具有读者和作者双重身份的勒克莱齐奥是如何循着米修的脚步,来开启他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7.
卞崇道先生是中国日本哲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是《日本问题研究》杂志的特约编委,在《日本问题研究》面临转型与突破的那段岁月,一直鼎力相助、施以援手,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不忘杂志的事情。在卞先生去世近一周年之际,我们相约几位日本哲学与思想界的专家、也是卞崇道先生生前的后学和朋友,推出一组文章以此纪念先生。文章从《日本问题研究》与卞先生的交往历程,缅怀卞先生为人、为学的崇高风范,并告慰他对《日本问题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关群德 《法国研究》2002,(1):102-107
作为哲学家的梅洛 庞蒂在哲学史上占有一个独特的地位。虽然他自称其哲学思想许多来自胡塞尔的启示 ,但是他对胡塞尔的理解对许多人来说却是一个故意的误解 ,也许胡塞尔本人也会这么认为。作为萨特的同事和朋友 ,他的哲学常常和萨特的哲学被认作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 ,然而 ,他在不同的地方或明或暗地批评了萨特的哲学观点。在其一生中 ,他对哲学的看法也有许多改变。前期他的哲学思想以《知觉现象学》一书为标志。按照一些人的看法 ,这就是他最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 ,甚至也许是可以改变西方思想的一部哲学著作。在此书中 ,他大量引用心理学…  相似文献   

9.
瘦竹 《新民周刊》2012,(36):90-90
正是在他的成长经历中,在他的作品中,隐藏着他内心深处最深的秘密,隐藏着他的生、他的死、他的爱、他的欲,也隐藏着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天使和魔鬼。转眼顾城去世已经将近20年了。按理说,人们对他的评价早应该是盖棺定论了,但事实是,即使过去了这么多年,人们面对他时依然是困惑的、迟疑的。人们把最高的赞美给了与火车不期而遇的海  相似文献   

10.
洋帅之殇     
大为 《新民周刊》2015,(47):51-56
眼下,随着世预赛小组赛出线日渐渺茫,国足历史上第八位洋帅、法国人阿兰·佩兰即将成为又一只"替罪羊"。尽管他本人还在极力为自己辩解,但曾经力挺他的足协显然也已经对他失去了耐心,并将对他的"执教能力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1.
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政治学的史蒂文森讲座教授,曾经担任过美国政治学学会的会长。作为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杰维斯在西方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研究成果涉及安全政策、外交决策以及冲突与合作理论等多个领域,然而我国国内对他的理论著述介绍和讨论得还比较少。在杰维斯的著作中,目前已经被翻译成中文的只有《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一书。尽管这本中译本的出版使中国的读者对其人其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正如杰维斯本人所说的那样,他的最重要、也最有意思的著作还是于1997年出版的《系统效应: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性》一书。这本书是杰维斯近30年来对系统复杂性进行不懈思考的理论结晶,其中的许多观点不仅对国际关系学界,而且对其他社会学科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中 《法国研究》2013,(2):27-37
德勒兹对文学极为关注,他甚至写出过评述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作家的专著。更为重要的是,文学对于德勒兹思想的生成、发展和流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德勒兹借助于文学,形成了自己的生成与差异的思想,也形成了自己的自由的哲学。德勒兹声称哲学是一门创造概念的艺术;那么,他所创制的诸如“块茎”、“机器”、“无器官身体”、“内在性平面”等概念都实际上源自于文学,或者说是受到了文学的启发。德勒兹对于文学的诊断和批评,有着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他从文学作品的气象万千的表象世界中看到了无限的“皱褶”和“碎片”:同时也看到了作为它们内在衬里的“自由”。在德勒兹那里,自由是一种运动,一种充满生成和差异的无限运动。因此可以说,德勒兹的美学是一种自由的游牧美学——皱褶和碎片是它的两幅面容。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来华的众多传教士中,郭士立是最受争议的一位。他对在华传教事业贡献颇多,却受到同时代其他传教士的指责。他是勤勉的福音传播者,却也是积极协助殖民国家侵略中国的帮凶。本文尝试从身份建构和身份冲突的视角出发,对郭士立的在华传教活动进行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豹迹》     
《新民周刊》2022,(24):79-79
本书是巫鸿先生对76载个人历史的首部追忆。他突破一般回忆录式的写作,呈现给读者的既不是真实的往昔本身,也不是小说式的全然虚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经验重构与想象,一种更为自由和开放的“记忆写作”。  相似文献   

15.
杰出的俄语诗人布罗茨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英语散文家。他生前最后一部散文集《悲伤与理智》是他散文创作的集大成者。通过对这部文集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对布罗茨基散文的内容和形式、风格和特色有更深的认识。诗歌和散文之间早有"散文诗"和"韵律散文"等交叉体裁,而《悲伤与理智》一书的文体更可定义为"诗散文"。布罗茨基曾言茨维塔耶娃的散文"是她的诗歌以另一种方式的继续",有论者也认为布罗茨基的散文同样是他的诗歌之"继续"。事实上,在布罗茨基的创作中,诗和散文这两大体裁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二者间并无分明的主次地位或清晰的从属关系。以《悲伤与理智》一书为代表的布罗茨基散文创作所体现出的鲜明个性,所赢得的巨大成功,表明布罗茨基的散文不仅是其诗歌的"继续",更是一种"发展",甚至已构成一种有其独特风格和自在意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自青少年时代起,马尔罗就对中国产生了兴趣.正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许多年轻的法国人一样,马尔罗也未能幸免于新"世纪病"的折磨.他希冀在行动的过程中摆脱"世纪病"阴影的笼罩.在马尔罗看来,中国不仅提供了一个从事革命活动的机会,一种与"欧洲的过去决裂"的可能,而且还为医治欧洲文明的顽疾开出了一纸处方.马尔罗关于东方文明的知识,主要来自于他对(由纳龙·威吉尔神父翻译)中国哲学书籍的阅读,与东方语言学院的的接触以及在基美博物馆所从事的自学和研究工作.而后,他与中国人面对面的交往与接触又更加丰富了他已有的书本知识.  相似文献   

17.
法国早期汉学奠定了法国整个汉学体系的基础和发展趋势,黄嘉略是其中散落的一颗遗珠。他重新被发现,既是为他本人研究成果正名,也有助于深入了解中法交流史的细节。许明龙先生于2013年完成最终稿出版的《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是研究黄嘉略的宝藏,本文将基于该书,回顾黄嘉略短暂的一生,分析其身份的特殊性,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和局限性,陈述他与孟德斯鸠的相识及其对法国早期汉学家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纳喀索斯自由的原型 安德烈·纪德,一个孤独的灵魂,终其一生在寻找着人性的自然.而这一特性却隐匿在纷杂的冲动、诱惑、矛盾冲撞、情感交织之中.他本人也是一个谜一般的存在,一个真实的存在,一个难以揣度的存在.因此,纪德以自身为出发点,开始了寻觅的漫漫征途.当他承认世界对他而言是一面镜子时,当他惊异于镜子扭曲了他的影像他便惊诧不已时,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现代纳喀索斯,弯下身面对永恒的泉水,回应水中自身形象的呼唤:他不断地寻找,试图在各种景象中,在别人身上甚至在自己所塑造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陈映红 《法国研究》2001,(1):189-196
一、纳喀索斯自由的原型 安德烈·纪德,一个孤独的灵魂,终其一生在寻找着人性的自然.而这一特性却隐匿在纷杂的冲动、诱惑、矛盾冲撞、情感交织之中.他本人也是一个谜一般的存在,一个真实的存在,一个难以揣度的存在.因此,纪德以自身为出发点,开始了寻觅的漫漫征途.当他承认世界对他而言是一面镜子时,当他惊异于镜子扭曲了他的影像他便惊诧不已时,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现代纳喀索斯,弯下身面对永恒的泉水,回应水中自身形象的呼唤:他不断地寻找,试图在各种景象中,在别人身上甚至在自己所塑造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是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被誉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袖”和“西方学界的领军人物”。他的学术研究范围很广 ,其中也包括国际政治学。他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和伦理学等广泛运用于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对于国际政治学的一些重要问题 ,如民族主义的积极意义和危害性、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挑战、改革联合国与修订国际法、建构全球公共领域、创立世界公民社会等 ,他都有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本文旨在对哈贝马斯的国际政治思想及其影响进行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