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权保障立法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在人权保障立法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这些探索和努力,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区域内构筑起较为系统的法律体系,也为新中国人权保障立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虽然存在时间不长,却在政权建设方面作了许多有益尝试,为保障工农民主权利和巩固新生政权,摸索出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诉讼制度,比如以四级两审终审为主的审判制度、巡回法庭制度、审判合议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等,这些制度为新中国社会主义诉讼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首次在局部执政区域忠实地履行着妇女解放的神圣职责并在保障妇女享有政治、经济、教育平等权和婚姻自主权等方面作出了努力,这是中国共产党维护中国人权的历史见证。但由于新生的苏维埃国家政权始终处于激烈的军事战争状态,加上年轻的苏维埃政府执政经验的不足和受“左”倾政策的影响,从而在妇女权益保障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客观地评价其成就,正确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新世纪深入拓展我国妇女权益保障事业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劳动社会保障权是公民拥有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职责,更是人权保障的应有之义。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尽管处在白色恐怖包围之中,但以人为本的苏维埃政府却从组织体制和法律体制的构建上为维护苏维埃公民的劳动社会保障权利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卓著的成效,真实地凸显了一个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5.
论杨朱与当代中国人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学者杨朱主张“贵己”、“为我”,他充分肯定了人存在于自然中的价值,并从另一角度论证了尊重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所限,这个主张在当时的政治法律中并未得以体现和发展。但社会的进步证明了这个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与西方法治学说作比较分析,得出了杨朱的人学与西方法治学说中的权利观念是相通的,西方的法治进程并因这种观念的影响而被推动发展。而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正是缺失了这种权利观念,才出现了与西方法治发展的巨大差距。因此,杨朱的人学思想对中国今天的法治建设,尤其是其核心———人权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缔约国报告制度是联合国人权公约监督实施的主要手段,旨在通过寻求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平衡,从而促使缔约国履行公约义务,真正实现公约规定的人权。缔约国报告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独立专家机构通过接受、审查缔约国提交的报告,与缔约国建立建设性对话关系,从而促使缔约国履行人权公约规定的义务。缔约国报告制度发展至今,其运行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缔约国报告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正确评析缔约国报告制度面临的问题,寻找对其进行改革的真正动因,既要从技术层面入手,更要从制度层面认识制约报告制度的因素,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立法看中国人权工作的进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31年 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 ,非常重视人权工作 ,先后颁布了几百个有关法律 ,在尊重人权、维护人权方面非常先进 ,不仅 30年代西方国家的法律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就是 90年代 ,西方许多国家也还没有达到。笔者以全、细、深、严四字概论 ,当然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有许多不足甚至错误之处。但它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提出公民“在法律前一律平等”的口号 ,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人权的追求 ,在中国人权史上揭开了新的篇章 ,树起了划时代的界碑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权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法与人权     
为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人权,我国进行了广泛的国际人权合作,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我国的人权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我们与国际人权公约的标准仍有很大差距,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在此笔者提出了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9.
政策和法律是政府保障人权的最主要的途径,从近些年的中国实践来看,政策途径主要包括制定规划、纲要,实施专项行动、计划等,更多地用来保障公民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法律途径主要包括法律的制定、修改等,更多地用来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人权保障政策与人权保障法律在目标、内容、功能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共性和联系,在稳定性、适用对象、强制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二者的关系现实中可以分为宏观-具体模式、先政策后法律模式等。而人权政策要上升为人权法律需要具备社会环境、关系属性和治理经验三个方面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人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级阶段,人类自我意识提高的必然产物,"人权"概念的出现和人权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主权,主权原则既是人权国内管辖和国际保护的依据,又是人权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基本条件,主权是人权保护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人权是人类的共同价值,发展民主、保障人权的理念世界相通。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人权具有权利性与义务性的统一、局限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现实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四个基本特点。加强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需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坚持群众路线的基础路径,发展和改进协商民主与人民民主,并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2.
公民人权观念的培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对大学生人权观念的培育则是公民人权观念培育的先导。现阶段加强大学生科学人权观念的培育具有特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教育学生,在人权特性、内容、享有主体以及与主权的关系上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政治权利的统一、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统一、人权与主权的统一。目前,可以通过相关教材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等途径,加强当代大学生科学人权观念的培育。  相似文献   

13.
当下中国人权事业的迅速发展促使人权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人权思想理论内核与当代中国法治国家以人为本的实践本质具有内在的同一性,有助于在理论上确立起一种人权的核心价值观,能够提供一种正确处理人权理想与现实张力的方法和一个人权实现的评价尺度,从而为我国人权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一系列新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战略,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农民作为共和国公民,理当享有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不断提高农民享受人权的水平,是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也是走出兴亡百姓苦怪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大会代表是代表大会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一苏大、二苏大代表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大会代表的代表性是代表大会成功召开的基础,是大会的关键和根本所在,代表资格的确定决定了所建政权的性质。从代表的某些客观条件看,如知识、年龄、地域分布和性别因素,反映了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性、革命性和相对广泛性特征,代表结构的变化也对苏区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民生建设。他深刻阐述了我们党如何关心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为我们党开展群众工作和赢得群众基础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实施局部执政的重要阶段及重要标志,是新中国成立的一次预演,是党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学会治国安民艺术的一次伟大尝试,为中国共产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在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过程中,联共(布)、共产国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联共(布)的作用不容忽视,但联共(布)发挥作用主要还是通过中国共产党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