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包括自然人的身体、生理及行为特征三个层面,直接反映自然人独一无二与不可替代性的身体本质特征,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以及损害后果的不可补救性。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可以分为基于公共利益目的与非基于公共利益目的两种类型,前者限于政府机关或授权机构,后者主要是商业公司及特定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的背景之下,应尽快完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管理、规制及法律救济,以促进和完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大学生小陈使用某App时发现,该App滥用其地理位置,并推送个性化广告。尽管小陈已经明确说“不”,拒绝提供位置信息,但是系统“违背”她的意志,推送的广告依然“精准”定位了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9亿,互联网网站超过400万个、应用程序数量超过300万个。每时每刻,我们都被信息“包围”。  相似文献   

3.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和智能终端、数字城市等信息体的普及,人们作为网络信息使用者的同时无形中又是数据制造者,致使全球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互联网上的数据量大约每两年会翻一番,"大数据"成了2013年以来最热门的科技词汇之一。有学者称"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在大数据带来的新观念正在向各个行业逐步渗透的同时,人们对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信息安全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拟从对世界格局变化的理解谈谈应对  相似文献   

4.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属于个人信息的范畴,但又具有收集上的不可控性与不可更改性等特点。因此,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总体趋势下,应当特别关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要通过专门立法加以规范,避免非法收集和处理生物识别信息的行为,以免给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甚至损害。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已然成为国家、社会和公民普遍关注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严厉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犯罪行为,但仍有大量行为主体通过窃取、买卖等方式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实施侵害。面对复杂的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形势,要通过规范社会主体行为和完善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措施,确保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7.
犯罪预防与个人自由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预防是对犯罪现象的理性反应 ,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和价值。个人自由保护是犯罪预防的核心价值 ,社会安全保障是犯罪预防的外在价值和表现形式。将个人自由置于犯罪预防的核心价值 ,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刑罚之目的 ,走出刑罚预防万能的误区 ;有利于我们制定合理的刑事政策 ;有利于罪犯权利的保护和顺利复归社会。只有这样才能理性地制定犯罪预防对策 ,达到减少和控制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黄卫东  ;李文霞 《求索》2008,(8):63-65
信用信息的收集是个人征信制度建立的基础,个人征信指标体系的建立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个人征信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要根据不同的征信制度分析个人信用信息的基本构成,并且勾勒出具体的指标,而且要根据数据源的分布特征,充分考虑数据的采集、勾通共享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贵州省人人常委会广开门路、弘扬民主、让社会各方面参与地方立法活动,首次将公民个人的立法建议纳入2013-2017的立法规划(草案)并获得了常委会会议通过、在建设法治贵州的征途上竖起了一座里程碑。有话就说,“异想”也能“天开”“赵建军公民:  相似文献   

10.
《警察技术》2006,(2):72-72
该装具是为全国拥有160多万公安武警部队、反恐第一线而研制的。目前,我国在此领域的装备尚属空白。该项目于2003年在公安部立项,2005年通过有关专家标准审核和公安部科技成果鉴定,其综合防护性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取得公安部重大推广项目证书。  相似文献   

11.
《创造》2012,(5):94-95
才买了新车就有人来推销保险;刚去医院作完孕检,返家途中就接到了孕婴产品销售商的问候电话;新房钥匙还没到手,装修公司就上门“拜访”……令人郁闷的是,究竟这些信息是从哪里泄露的?据新华网报道,江西鹰潭市警方成功捣毁一非法获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网络,刑拘犯罪嫌疑人4人,涉案金额达数百万元。随着侦查深入,一条非法获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网络链条初现端倪。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络会计信息的基本特点,具体分析了网络会计信息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危害,深入剖析了网络会计 信息风险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司法实践中,审判机关对挪用公款案件的认定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应根据刑法的立法本意,运用法理学对其做出科学的界定。从刑法的任务,刑法的基本原则,挪出人和使用人的关系,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关系等角度看,挪用公款罪中的“归个人使用”应理解为:“个人”是指挪出人.“使用”包括本人直接使用和间接使用,本人间接使用又包括给其它个人和单位具体使用。“使用”应从广义上去理解,它包括占有公款打算使用但还没有使用、使用预备、已经实际使用.且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个人占有公款。  相似文献   

14.
公交车纵火案成为继持枪抢劫杀人之后又一个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典型。全力维护公交安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严打严防公交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该类犯罪的特征是在主体上"去组织化";行为方式"极端暴力",且易被复制。它不仅危害公共安全,更给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究其原因,既有犯罪行为人主体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社会环境的原因。只有坚持主客观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统筹协调才能维护公交安全,确保市民平安出行。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立法理念,即应注重技术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结合、预防机制和惩罚机制并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公民基本权利的平衡;论述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立法的模式选择,认为中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立法模式应采用基本法、单行法和完善性法并存的综合性模式;提出了对现行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法进行立法优化的思路和建议,即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立法的专门化、提高立法层级、完善法律责任条款以及加强立法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6.
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人类的安全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国家安全为中心的传统安全观念被打破,带来的是国际政治安全维度的新转向,即以"人"的安全为中心的新的安全观念的凸显。面对新的安全威胁的个体化倾向,政府和个体在保障个人安全方面均显示出局限性,而人们情感交流和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则成为了实施个人安全防范的首要屏障,并对人的安全生活和心理归属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公民导刊》2013,(1):3-3
买了新房。装修公司电话就“接踵而至”;孩子还未出生,手机已被奶粉推销电话打爆……这样的公民个人信息是怎样泄露出去的?对此类问题寻根究底的同时。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也暴露在公众面前,如何保护好此类信息,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事实上,随着网络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而来的,与现实世界相类似的各种特征也越来越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比如说网络犯罪、网络欺诈、垃圾信息、黑客攻击、侵犯个人隐私和网络恐怖主义等越来越多的网络犯罪行为不断出现,其危害对象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甚至已发展到严重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安全的程度。对此,唯有织好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的“法网”,才能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周晚香 《求索》2008,(6):158-159
在市场经济中要取得交易的公平合理,就必须保证交易双方掌握对方信息的程度相当,而某些个人信息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如果只强调信息公开,不顾及信息保密,或者只强调使用,都会伤害被征信信息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就要有个人征信信息法。个人征信信息法的原则应当是真实性、保密性、被征信息人参与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杨涛 《人民公安》2008,(21):9-9
我们必须加快对于网络、软件信息安全的立法步伐,明确规定软件商不得在软件上进行插件或者利用网络升级等各种形式侵入用户的软件或者用户的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