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分区配额与本籍报考是清代科举的两项规制,但在科举竞争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并且人口流动越发普遍的背景下,冒籍成为清代科举的普遍现象。为了防止考生冒籍,清代在童试中创设了审音制度,即在考场通过审查考生的方言来判断考生是否冒籍。作为清代特有的一项防止科举舞弊的措施,审音制度对于维护科举秩序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讨论对象为"清代贵州少数民族科举",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政策的演变;二、学校教育的发展;三、公平的悖论;四、引发的社会问题。从清初的高度优待到后来的蔑视提防,充分反映出相关政策与政治形势的密切关系。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获得了一定发展,但相对的公平与优待背后,民族考生面对着隐性的不公平,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则充分反映出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文社是唐宋士子为科举考试而结成的社团,发展到明代文人结社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由于清代禁止结社,加之明清易代,使得许多人并不愿意走上仕途,清代初期的文社在数量和规模上等方面都大为逊色。随着科举文化影响的扩大,科举考试竞争性的加剧以及考试内容的程式化等因素,又为清代文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些文社能够为士子们的登第提供一定的帮助,于是文社在清代中期又得到了较好地发展,并成为小说中的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4.
母训是《清代朱卷集成》中一个较为突出的文化现象。部分考生在"慈训"中记录了自己的家训和家庭情况,描绘了母亲教育子辈的过程。考生将母辈训示写入个人履历,充分体现了女性在科举启蒙阶段的重要作用,也折射出清代贞节观念下抚孤教子的普遍现实。文人们通过课子图等方式表达对母辈的怀念,以另一种方式展现科举时代下女性的家庭生活和社会角色,进一步丰富了传统女性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5.
甲任  黄辛建 《前沿》2011,(23):224-226
在少数民族人才选拔方面予以照顾,并不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事物,而是早在科举时代就已产生并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评选监督惩罚体制。少数民族高考加分制度批判地继承了少数民族科举照顾政策,具有历史合理性,是中国特殊国情下的必然产物。与少数民族科举照顾政策以地域为核心不同,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更注重少数民族个体本身,是建立在对少数民族身份基础上的照顾制度,必须长期坚定不移执行下去。  相似文献   

6.
科举学的教育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教育的传统主要为有教无类、及第争先,努力向学、重视教育,公平竞争、公正录取,片面应试、学优则仕等方面.近年来,科举学的教育视角研究成果较集中探讨古代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的关系、书院与科举的关系、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关系、高考和科举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对其他学科视角的科举学研究具有一定推动作用.许多论著联系当代的教育考试改革,探寻科举历史中可资参考借鉴的经验教训,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彭必成 《传承》2007,(6):102-103
公元1683年,清康熙帝统一台湾。随后清朝在长达19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实施限制移民台湾政策。闽粤沿海之民迫于生计向台湾偷渡不绝,于是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移民现象——偷渡台湾。研究这一现象对于解决当今沿海的偷渡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清代满族婚期是满族史、清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对清代满族家谱、地方志以及时人相关著述中有关普通满族旗人的婚期史料的研究分析,能科学地揭示出清代道光朝至光绪朝这一时期内,奉天、吉林、黑龙江地区普通满族旗人中大量存在晚婚现象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付永正 《传承》2008,(24):102-103
清代满族婚期是满族史、清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对清代满族家谱、地方志以及时人相关著述中有关普通满族旗人的婚期史料的研究分析,能科学地揭示出清代道光朝至光绪朝这一时期内,奉天、吉林、黑龙江地区普通满族旗人中大量存在晚婚现象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法制文明的历史上,尽管有着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法制文明的进步,传统法上的搜查制度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清代法制是中国封建法制的高峰,相应的,清代法律中的搜查制度也比较完善。它对搜查的主体、搜查的对象、搜查的执行方式、搜查主体的责任等方面都有比较详细的规定,并且体现出有效保障原则、遵循令状原则、合理根据原则、针对性的搜查原则以及鲜明的国家利益至上的法律思想与人本主义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1.
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贫困未能抚养和奁费高遣嫁困难以及没有有效避孕措施而产生的私生子等原因,使得清代产生溺婴的普遍现象,进而导致男女性别比例的失衡,对乡村婚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出现了童养婚、抢婚和典妻婚的畸形婚姻形式.  相似文献   

12.
史国栋 《传承》2009,(18):62-63
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贫困未能抚养和奁费高遣嫁困难以及没有有效避孕措施而产生的私生子等原因,使得清代产生溺婴的普遍现象,进而导致男女性别比例的失衡,对乡村婚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出现了童养婚、抢婚和典妻婚的畸形婚姻形式。  相似文献   

13.
执着于终身科举的史学大家章学诚,是科举制度的改良主义者,其观点分如下四个方面:拥护科举选官的方式;严以防弊,宽以录取;侧重实学取仕;写有质之八股。  相似文献   

14.
钱大昕、纪昀、王昶、朱筠、王鸣盛五人,是19世纪乾嘉学派的五大汉学家,他们在乾隆十九年甲戌科同时高中进士.本文以他们五人的科举考试和相关经历为线索,试图探讨科举对他们学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娥 《前沿》2005,(8):246-249
汉语中所有与科举有关的熟语类聚为一个完整的科举文化熟语系统。根据表现内容、描述对象的不同,该系统可分为三个子系统:典故性科举文化熟语系统、秀才文化熟语系统、状元文化熟语系统。每个子系统中的语汇成分,都以其独特的题材和方式传达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情感信息。  相似文献   

16.
自汉始,以先秦儒学为基础之哲学体系,遂为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之核心思想,其“道”、“贤”、“公”、“君子”、“闻达”等内容,为后世政治制度阐幽发凡,对“求至公”、“举贤才”、“尚君权”、“重声名”之科举思想之产生、发展与变迁,影响深远.以禄进贤,士人心性虽有万千气象之变化,或循君子贤士之道,自爱强志以求仁达;或饰正藏邪,巧言令色以图仕禄.然而,科举制度之总体设计,首重遴选严守儒家传统精神之士子“入仕”治政,故而科举思想正在于继承与阐发先秦儒学之价值核心,儒学最终得以走上制度化之昌盛,也正是借助了科举这一外在形式中之内在价值要求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王日根 《人民论坛》2023,(20):110-112
在以往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往往将海防建设与沿海渔业、贸易开发对立起来,将海防与海禁划等号,认为贸易业只是开海政策的产物,从而否定清朝的国家治理成效。然而检视清代海洋管理政策,我们却时常能看到海防与东南沿海渔民治理之间存在自洽关系,这展现了清代海防政策措施更加务实、更能协调相互关系的治理特点。至清代后期,官府财政吃紧时,渔民组成渔团,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辅助官府社会治理、抵御外敌入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清代以来是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重大变革时期,清政府在新疆先后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等叛乱和抵御中亚外敌阿古柏入侵等事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通过一系列移民政策和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了对新疆的治理,新疆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中原与边疆各民族间的文化进入快速融合时期,中原汉文化对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的社会文化生活影响极为显著,我们可以从当地民居的汉建筑元素明显看到中原文化对这一地区产生的深刻影响。本文就中原汉建筑文化自清代以来对吐鲁番地区维吾尔传统民居影响这一典型现象,从内地与吐鲁番地区在政治关系、垦殖移民、商业贸易等方面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9.
王志林 《求索》2008,(12):123-125
《驳案新编》为解读清代中央司法的驳审制度提供了良好的文本素材与研究视角。驳审程序全景式地展现了地方官员(以督抚为主)、以刑部为中心的中央司法机关和皇帝参与重大案件审拟覆核的司法活动,反映了传统司法将裁判的专门活动融解于行政体制之下的基本特征。驳审程序是传统司法的重要遗产,但其司法依附于行政的特征则成为现代法治进程的一份历史重负。  相似文献   

20.
土木建筑工程关系国计民生,土木工程项目投资巨大,官吏匠役人数众多,钱粮帑项易被侵蚀,成为官吏贪墨的温床,进而影响工程质量,甚至引发流民灾荒,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危及皇朝统治。清代形成了较有成效的质量控制制度以保证工程坚固耐用,保固制度便是其中之一。保固制度在雍正时期正式形成,其具体内容则因实有的工程类别和等级有别。清代土木建筑工程有宫殿、坛庙、陵寝、房屋、城垣、仓廒、河渠水利、桥道等项,各工程因等级、实际需要、重要性等原因定有不同的保固期限。如果工程没有达到保固期限则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