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王维国 《群众》2020,(9):24-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谓之“关键课程”,在于其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事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个根本目标,事关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这个根本任务,必须久久为功、行稳致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突破传统课堂、学校与知识边界,办好在线思政课,将教学优势转化为支持防疫斗争的强大力量,切实提升特殊时期思政课的思想性、针对性、亲和力。  相似文献   

3.
精神文明建设是服务行业的重要基石、题中之义。浙江省浙中高速服务区作为面向社会展示地方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其主要职能是积极开拓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为在高速公路上过往的司乘人员提供优质、文明、周到和热情的服务,加强服务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尤为迫切。为此,高速服务区以守正创新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高员工优质服务和文明素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和文化优势,为服务区又好又快地发展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辐射司乘人员,为他们提供优质、文明、周到和热情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深化思政课创新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强化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务实之举,是协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主题教学具有层次性和进阶性,是连接、整合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重要方式和抓手。深挖以主题教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价值定位、根本遵循和实践进路,能够在实践中推动学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在“大思政课”背景下研究中职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社会发展形势、思政课课程性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协同育人规律都迫切要求中职思政课要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改革创新。调查发现,中职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政策执行失真、师资结构性短缺、课程资源匮乏、教育主体责任不明等方面的困境,需要从改革评价机制、加强师资建设、善用教育资源、明确主体责任等四方面予以纾解。  相似文献   

6.
刘伟 《群众》2020,(2):7-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根本问题,总结和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势,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制度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当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启动现代化到全面实现现代化,再到成为现代化强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风险,国家治理能力是一个关键变量。如果缺乏稳定有效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就会落入“陷阱”。优化国家治理体系的组织架构,提供一整套科学、完备、高效的制度体系,则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体两面”。  相似文献   

7.
以制度创新促进科学发展,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营造有利于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的环境氛围 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通过解放思想,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推动制度建设和创新。制度建设和创新既要有“小环境”的试点工作,又要以满腔热情尊重基层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地方的改革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8.
刘霞 《群众》2021,(5):39-40
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切实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为推动泰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劲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加快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结合时代背景,特别是针对当前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国际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进行深入分析,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加快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学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历经百年,成绩斐然。领导干部进高校讲思政课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全面贯彻和有效推进党和国家对领导干部进高校讲思政课的相关要求,需要构建系统完善的制度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进而形成科学完整的领导干部进高校讲思政课常态化机制体系。机制重在落实,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着力:培育并加强领导干部进高校讲思政课常态化意识;注重并实现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推进并保障相关制度与常态化机制之间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1.
张琳 《思想战线》2021,47(5):158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党史”为重点内容的思政选择性必修课是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立德树人任务的具体体现,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模式转换和教学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是现有思政4+1必修课程的有益补充和深入拓展,是对大学生进行以“党史”为重点内容的“四史”教育的路径延伸。思政选择性必修课需要在深研教学内容、教育对象、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以“党史”为重点内容的思政选择性必修课的建设目标、内容设置、资源配置、师资建设、组织实施,以及效果评估等各环节的逻辑关系,以实现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建设的模式转换和教学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对“美好生活”的论述和阐释,为大中小学美好生活观培育提供了科学正确的价值导向。要依据学生不同学段认知、情感、自我、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统筹美好生活观培育教学要点:小学阶段“在生活情境中感悟美好生活”,中学阶段“在知识学习中认知美好生活”,大学阶段“在宏大时空中定位美好生活”。同时,在美好生活观培育中,要把握三对矛盾:在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的互动中达至对主流美好生活观的价值认同,在价值认同与自我意识的互动中达至对自我美好生活观的价值确立,在价值确立与价值实践的互动中达至对自我美好生活观的价值完善。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他多次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他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他认为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汝州市人大常委会以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和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依法履职,主动作为,努力在守正创新中推动全市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加元 《今日浙江》2009,(22):10-11
2004年以来,按照建设生态省的战略部署,我省先后实施了两轮为期三年的“811”环境保护行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省委、省政府在部署第二轮“811”环境保护行动(2008--201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制度创新。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  相似文献   

16.
坚持守正创新是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守正创新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共产党人实现理论发展和实践进步的重要法宝。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守正,牢牢守住根本原则不动摇,才能确保前进方向不偏航;坚持创新,善于顺势而变、随势而动,才能实现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深刻领会守正创新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把守正创新的要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以通过思政课程“内循环”、课程思政“外循环”、德育活动“大循环”和德育师资培训等四大要素来实现。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纵向深化思政课程、横向拓展课程思政、纵横交错德育活动和增强思政课“内动力”等四个方面,以立体化、多层次、递进式的方式,探究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课程目标、活动载体、育人功能等方面打通思政课一体化的“堵点”,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莫秀凤 《前沿》2012,(11):140-141
"低碳经济"呼唤"低碳教学"。针对当前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信度缺损与效度弱化现状,探索一种轻负担、高效率、可持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低碳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即在学生求学思维、教师评价体系、教学质量与效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方面上落实高职思政课的"应用性""职业性"和"可持续性"的教育教学要求,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浪潮下,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是适应时代化特征的必然要求。高校校园媒体除了承担"宣传"的职责之外,也承担着"育人"的使命。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坚持守正创新,把握好"时度效",做到"宣传""育人"两不误。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重视文化的力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民族性,提升思政课的理论亲和力;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生动性,提升思政课的话语亲和力;着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思政课的载体亲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