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议城镇化     
公沛龙 《当代建设》2003,(6):18-18,6
城镇化是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大批的人口从农村(农业)中分离出来,进入各级各类城市(镇),从属农业以外的其它行业的工作,从而全面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水平,它应包括:第一是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转移,即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转移和农村人口由城镇的空间转移,第二是与城市建设有关的城市地域的扩展,包括原有城市建成区扩大,新的城市地域,城市景观的实现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第三是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1、城镇人口城镇总人口包括市区(镇)人口和郊区人口,…  相似文献   

2.
梁国栋 《中国人大》2013,(24):14-15
城镇人口从1.72亿到7.12亿,城镇化率从17.92%提高到52.57%,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例,这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镇化的现状、障碍与推进策略(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仍是以劳动力流动而非举家迁移定居为主,全国80%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农民工都是流动就业,举家迁徙的农村人口仅占20%左右,这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段培华  任光莉 《群众》2013,(2):77-78
近年来,山东城镇化率以年均将近2个百分点增长,城镇化发展迅速,尤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该省的许多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李铁 《时事报告》2013,(1):36-43
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为什么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镇人口只有5000万,占总人口的10%,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为1.72亿,城镇化率为17.92%。有城  相似文献   

6.
从“地的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白水 《今日浙江》2013,(15):26-27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新意在于将以往粗放的"土地城镇化"转变为"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从2010年开始,浙江推进城镇化的着力点是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发挥小城镇的人口集聚功能。目前,浙江的城镇化率为57.9%,常住人口5180万人,按照国际标准城镇化最高阶段70%测算,将来也仍有近2000万农村人口,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在短期  相似文献   

7.
进入百色,你会发现:现代化森林山水生态城在百色市中心城区初显芳容,右江河谷现代生态城镇群轮廓初现,南北山区城镇建设各具特色……从2002年至2006年,百色市城镇面积从64.7平方公里扩大到172.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从78.5万人增加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浙江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率已达63.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3个百分点,稳居全国各省区第3位。参照国际经验.70%定义为高度城镇化,这就意味着浙江即将步入高度城镇化阶段。然而,事实上目前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率只是按城镇地区常住人口(即居住超过半年)所计算的比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与此同时,这种以追求速度为目标.以土地为核心的粗放型扩张模式.以物质资本大量消耗为驱动力的传统城镇化.导致部分城市患上了比较严重的“城市病”。因此.要提升城镇化质量.释放城镇化红利的最大化.意味着浙江城镇化亦需“转型”.亟需打造“升级版”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9.
纵观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标志着一个国家工业和经济社会的发达程度。大量的农村人口脱离土地集聚到一个地方,从事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而当地的第一产业农业又能有足够的承载能力供应这个人口集中的聚居区。随着工业化过程中各种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历史上的小城镇就这样形成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纽带的以大中城市为主体、多个卫星小城镇拱拥的城市群或城市带。  相似文献   

10.
白金 《前进》2008,(12):23-25
回顾总结晋中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成就巨大而辉煌,经验弥足珍贵。其中特别值得总结的一条经验,就是晋中在实现城镇化重大而现实的挑战面前,积极应对,创新思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历届市委市政府都能够以立足实际、培育特色,注重内涵、科学发展的指导原则,着力推进具有市域特色的城镇化进程,使晋中的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城镇化率除原来的省辖市外,在全省居首位。城镇化的战略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在特色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双轮驱动下,全市经济社会呈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1.
<正>2011年,湖北城镇化率实现过半,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发展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化。怎样看待目前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化发展速度,怎样估价城镇化进程?湖北城镇化何去何从?按照省政府领导的要求,省发改委(省发展战略规划办)、省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组成联合  相似文献   

12.
正一、湛江市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及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湛江市一直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一项重要战略,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的政策和措施,使得城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然而由于各种体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湛江市目前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截止2012年底,湛江市的城镇化率只有38.3%。目前,湛江市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城镇化总体水平低,中心城区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上连城市,下接农村,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有着独特作用.但目前,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我国城镇化进程带来了不利影响.我们应多措并举,提高小城镇发展质量,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吉林政报》2012,(6):25-40
吉政办发[2012]5号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吉林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相似文献   

15.
郭占恒 《政策瞭望》2012,(11):19-22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47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3%。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一般来说,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化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社会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日本城镇化过程使社会资源均等化;欧洲各国城镇化过程中,市场机制对人口、土地、资本等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和配置发挥了主导作用,为现代工业文明打下了基础。国外城镇化过程积累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城镇化提供了借鉴。城镇化就是要理顺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沈军 《现代领导》2011,(8):30-30
加快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四川省兴文县是一个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的欠发达山区县,虽然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城镇化水平仍然不高.2010年城镇化率只有28.7%,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强,与全市、全省相比差距较大。要实现跨越发展和富民强县的目标,我们就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两个百分点以上,实现全县城乡面貌“一年变化新、三年大提升、五年换新颜”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对小城镇社会治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要现代化必须解决在农村沉淀的巨大剩余劳动力。我国人口城市化道路的最佳选择就是城镇化。城镇化对小城镇社会治安既有正面效应 ,也有负面影响。影响城镇社会治安的客观因素有基层政权、社会治安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城镇规划等。  相似文献   

19.
王玉洁 《乡音》2013,(11):13-16
加快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我省上下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在省政协十一届四次常委会上,郭华副主席讲话中提到,我们现在的城镇化水平,正好和100年前英国的水平相当,而有13亿人口的中国能够照搬英国100年来城镇化走过的路吗?不要说照搬国外模式,恐怕在国内、在一省一市之内也不可强行推广某一种模式。城镇化不像在黑板上写字,写错了可以擦掉重写;也不像炼铁,报废了重新回炉就是。它是真正的百年大计,一旦形成事实,多数时候是不能够反悔的。这就要求我们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事实求是、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20.
李飚 《传承》2011,(6):56-56
公车管理堪称世界各国职务消费中的普遍性难题。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梳理和总结目前国际上在管理公务用车方面的措施、做法及规章制度,以期对国内公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