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祝彦撰写的《晚年陈独秀》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集学术性、理论性和史料性于一体,既是我国起步较晚的陈独秀晚年思想研究的崭新成果,又是近年来系统、深入研究陈独秀晚年思想理论的一部力作。作者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力图反映陈独秀晚年思想的全貌,因而使这部研究陈独秀晚年思想的佳作具有鲜明特点。史论结合,熔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炉本书不同于目前出版的大量陈独秀传记类图书。作者的独创性在于把陈独秀的生平轨迹与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史论结合,言必有据,论从史出。既有对从大革命失…  相似文献   

2.
关于陈独秀晚年的界定.学术界的主流意见是从1929年11月陈独秀被开除党籍至1942年5月病逝这一段时间。对陈独秀晚年思想的研究.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这20多年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已步人人生晚年的陈独秀,对涉及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些重大问题重新进行了深入思考。当时,他思考得最多的是关于民主政治的问题,尤其是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有关的民主政治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陈独秀晚年对民主政治所做的宝贵探索,主要反映在他当时所写的一部分文章和书信中。  相似文献   

4.
在探讨陈独秀思想的发展变化时,国内研究者一般都把他从1929年被开除党籍至1942年病死这段时间,看作为他一生政治思想经历的最后一个阶段,名之曰“陈独秀后期”,并称这个时期的陈独秀为“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背叛者”。这样笼而统之地为后期的陈独秀盖棺定论,抹煞了陈独秀晚年(即他从1937年8月出狱到1942年病逝这段时间)发生的重要思想变化。笔者认为,在陈独秀的晚年,他思想中早已孕育的民主主义已经上升到了支配的地位。这使他不仅从组织上脱  相似文献   

5.
在陈独秀晚年的艰难岁月里,有一个叫杨鹏升的忘年交对他帮助甚多。从1939年5月至1942年4月5日。陈独秀致杨鹏升的信函达40件之多;其间。杨鹏升3次接济陈独秀共计2300元.转交他人赠款亦3次,计2200元.并赠送信封及用笺。正是由于杨鹏升等人的真挚友情和无私援助,陈独秀才得已在维持生计之外,著书立说。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和苏曼殊堪称民国初年的狂士,他们意趣相投,以文相识,其文皆如鲁迅所云:“激昂慷慨,顿拙抑扬。”苏曼殊其生也短,交友遍于国中,然知己者屈指可数,而陈独秀乃当之无愧。苏曼殊的颓废、浪漫、好学,以及诗人气质、率真性情,给陈独秀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以至晚年念及,都有动情之处。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晚年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也抛弃了托洛茨基主义,成为一个反对派,即自由知识分子。促使他晚年与托派分道扬镳,成为自由知识分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陈托的结合建立在脆弱的感情基础上,不具备基本的理论基础;二是陈独秀个人的错误认知,认为托派本质上也是"革命的,进步的";三是陈独秀个人的性格禀赋以及他深切的爱国情感决定了他与托派分道扬镳是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晚年客居距四川江津市区30多里的石墙院。他坐了蒋介石的五年牢之后,因抗战爆发而出狱。在暂住南京期间,蒋介石派陈立夫、陈果夫请他出任国民政府劳动部长。还要求陈独秀组织一个新共产党。并供给十万元经费和国民参政会五个名额,均遭陈独秀拒绝。这时,老友胡适从美国写信来力邀他去美国,说一家图书公司请他写自传。也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认为,在国难当头之际,  相似文献   

9.
笔者日前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查阅朱家骅档案时,发现了若干封朱家骅与在四川江津聊度晚年的陈独秀的往来信函,全是为在经济上接济陈独秀的事,朱的去信多,陈的回信只有1封,并牵涉到国民党的一位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党史学上,陈独秀是"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代表,而其路线的理论体现则是"二次革命论".但是,正如陈独秀的个人经历与政治道路会发生复杂的变化一样,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也有其演变的三个阶段:即大革命时期、"六大"前后、晚年.在演变的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变化,有同有异.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家康 《党史文苑》2012,(21):11-15,21
胡适对陈独秀知之最稔,由衷地钦佩他处事坚决果断的态度,十分珍惜与他相交相识多年的友谊。尽管他们后来分道扬镳,胡适仍对身处逆境中的陈独秀施以援手,对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贡献,始终予以肯定和褒奖,而晚年则又对陈独秀作了盖棺论定的评说。"真是一个老革命党的口气"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即后来的《新青年》)杂志,开宗明义向世人宣示:"国人而欲脱蒙昧  相似文献   

12.
刘艳 《唯实》2014,(2):84-86
<正>早在青年时期,陈独秀对中国的社会现状就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在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后,他对基本国情的把握趋于正确。然而,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在对中国社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判断上却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一、晚年陈独秀认为中国的社会是一个"初期资本主义的国家"  相似文献   

13.
在中共早期领导层中,除陈独秀作为主要创建人具有特殊地位外,参与决策的领导层人员变化很大,很不稳定。总体上既有淋漓尽致的热情探索,又有众声喧哗的极端争吵,更有大浪淘沙的艰难选择。这种情况,必然使中共早期领导层在领导能力上打些折扣。对此,邓小平晚年曾谈道:“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的抗战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作为我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9年被开除出党,1932年遭国民党当局逮捕,直到1937年8月,才在我党的多方营救下获释,于1942年病逝于四川江津。陈独秀的晚年是在抗日战争中度过的,作为曾经是一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在抗日烽火燎原的时代、他没有沉默,时刻关注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注视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并阐述了自己的抗战主张。“暂时对国民党政府休战”“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政府推行“不抵抗主义”,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给中华民族的全民抗战带来严重的危害,陈独秀对此极力反对。他…  相似文献   

15.
她是陈独秀的外孙女,有着特殊的家庭背景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历经坎坷五次申请入党,终在晚年了却夙愿1998年7月1日,66岁的河南沁阳师范学校离休干部吴孟华,终于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实现了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2005年七一前夕,作为我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的外孙女,年已七旬却只有几年党龄的吴孟华在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心中依然只有一个念头:这一生的选择没有错!特殊的家庭背景吴孟华,1932年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奶奶是陈独秀的亲姐姐。按当地习俗,她叫陈独秀老舅爷。20世纪初,陈独秀早期的革命思想不仅影响了大批志士仁人投身到中国革命的洪…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晚年客居距四川江津市区30多里的石墙院。他坐了蒋介石的五年牢之后,因抗战爆发而出狱。在暂住南京期间,蒋介石派陈立夫、陈果夫请他出任国民政府劳动部长,还要求陈独秀组织一个新共产党,并供给十万元经费和国民参政会五个名额,均遭陈独秀拒绝。这时,老友胡适从美国写信来力邀他去美国,说一家图书公司请他写自传,也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认为,在国难当头之际,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与苏曼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和苏曼殊堪称民国初年的狂士,他们意趣相投,以文相识,其文皆如鲁迅所云:“激昂慷慨,顿拙抑扬。”苏曼殊其生也短,交友遍于国中,然知己者屈指可数,而陈独秀乃当之无愧。苏曼殊的颓废、浪漫、好学,以及诗人气质、率真性情,给陈独秀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以至晚年念及,都有动情之处。师从陈独秀学诗20世纪初,中国国势贫弱,那一代热血青年勇于担当,成为了民族的脊梁,孜孜寻求民族自强的复兴之路。1902年冬,陈独秀与苏曼殊等漂洋过海,在日本成立青年会,便以推翻满清政府为革命宗旨。这年,陈独秀24岁,苏曼殊19岁。他们由此相识相知,成为心心相…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晚年在四川江津鹤山坪定居.因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时局动荡、物价飞涨,所以他一直在穷困中度日.但即便如此,他也依然没有失掉自己的风骨.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晚年则是在贫病交加中度过的,生活十分凄凉。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陈独秀走出南京模范监狱大门,一路逃难回到四川江津老家。 陈独秀在江津期间,除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很不固定的稿费收入外,主要靠亲友的接济,有时不得不靠典当度日。 即使这样,陈独秀对人家的赠款并非都接受的:国民党官僚(以“北大同学会”的名义除外)或共产党的叛徒赠送的,他坚决拒绝;“素无知交者,更不愿无  相似文献   

20.
正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他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革命家与改革家、民主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还是一位口才卓绝、极富感染力的天才演说家。从青年时代在安庆藏书楼发出"安徽革命第一声",到晚年在江津聚奎中学做最后的抗战演说,陈独秀一生的演讲足迹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