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钦州市浦北县纪委监委立足职责定位,坚持把专项斗争同反腐败斗争和基层"拍蝇"结合起来,通过统筹安排、联动协调、线索排查、宣传教育等举措,精准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案件,扎实推进专项斗争监督执纪问责工作。2019年,全县共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案件23件。  相似文献   

2.
腐败人人都恨,甭说完全没有条件和资格与腐败结缘的百姓,就连那些已经腐败或正在腐败堕落的腐败分子也对腐败咬牙切齿地“憎恨“。没听说也没见过哪一位敢站出来坦言自己狂爱腐败,不敢,是因为没这个胆量;畏惧,是因为都清楚腐败祸国殃民,一旦揪着,轻者身败名裂,重者丢掉脑袋。所以,腐败者也和正派人一样“视腐如仇“,也时不时地在台上台下满腔愤怒地指控腐败的罪恶、罪恶的腐败,或“正气凛然“地大作反腐倡廉的动员报告。贪官“恨“腐败,通常在两种情况下表现得最活跃、最出色。第一种情况是在其腐败的丑恶嘴脸还被涂脂抹粉掩盖着的时候,他背地里腐败得再厉害,表面上还是道貌岸然的。他慷慨陈词反腐败,台上台下的人即使心底有疑,表面上也得鼓掌响应。像已伏法的胡长清、李乘龙之流,现已剥下廉洁外衣,一审已被判处死刑的  相似文献   

3.
说“一”     
"一"是汉字里最奥妙的文字之一。它可大,大到万物之母,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可小,小到一滴一点,一丝一毫……"一"虽小,小中见大;"一"虽大,大中有小。牵一发而动全身,观一斑可见全豹。所以,对于"一",要"谨思之,慎取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清代的张伯竹,为官清廉。在他写的《禁示馈送檄》中言——"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连用的八个"一"尽是些小事,然而却于细微中见精神。张伯竹惜民爱民、廉洁自好的高尚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是观之,善小的"一"和恶小的"一"却能体现一个人品行的好与坏,  相似文献   

4.
法律责任:人们痛恨贪官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腐败在根本上只能通过法律来惩治,"以恶治恶"的做法不是法治社会的体现近期以来,媒体不断有涉及贪污腐败的揭露性报道,巨贪、大贪似乎越来越多,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前腐后继”的现象。媒体在报道贪官贪污腐败的事实的同时,也披露了许多  相似文献   

5.
正笔者从贺州市钟山县扫黑办获悉,截至11月,全县共梳理摸排出涉恶线索377条,破获涉恶团伙17个,刑拘犯罪嫌疑人243人,查封查扣涉案资产31.8万元;纪检监察机关共处置涉黑涉恶腐败及"保护伞"问题线索63条,办结25条,立案8件,结案7件,党纪政务处分7人。其中,"双开"5名涉嫌"保护伞"的科级领导干部,移送司法机关4人,敦促涉案人员投案自首11人。通过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全力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扶绥县山圩镇平天村那耀屯党支部书记方冠宁在征地、租地、拆迁、工程建设等过程中勾结黑恶势力煽动闹事,侵害群众安全和利益,被立案查处。"涉黑涉恶,栽了!消息一经传出,当地群众拍手称快!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自治区纪委监委把惩治涉黑涉恶腐败和充当"保护伞"问题  相似文献   

7.
细读《西游记》,一个有趣的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深思。唐僧师徒四人,在条件艰苦、环境复杂、财色引诱的情况下,没有一人腐败堕落,且最终取回真经,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师徒四人不腐败,各有各的原因:唐僧为人师表不想腐败;悟空头戴金箍不敢腐败;悟净老实胆小不会腐败。可八戒生性贪吃贪色,大到妄娶四位菩萨为妻,小到偷吃两块西瓜,几乎常人具有的毛病他全占了。就是这样一个最可能腐败堕落的主儿,到关键时刻总能悬崖勒马,原因何在?掩卷深思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8.
吴波 《人民论坛》2015,(9):58-60
家族本身没有腐败的原罪,并非天然地腐败。家族式腐败也只是群体性腐败的表现形式之一。群体性腐败的存在对执政党产生了多重伤害,使得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严重趋于庸俗化,使得现实政治运行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排优机制"。为此,需要信仰和道德教育的强化、党的建设各项制度的完善和持续铁腕反腐的齐头并进,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9.
木易 《民主与法制》2013,(20):35-35
在官场中,最容易导致腐败的是吃喝,最容易被忽略的也是吃喝。找人办事,要吃喝;公务应酬,也离不开吃喝。通过吃喝散发出来的腐败之味、乖戾之气、愚昧之态、谄谀之风,令人汗颜。读了2013年第14期《民主与法制》《约束机制式失灵,“嘴上腐败”依然》一文,笔者深有同感,时下“一阵风”式的软约束,很难管住“嘴上腐败”。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部署做好下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李克强强调,要确保今年经济社会目标如期完成,严厉问责那些"混日子"、"不作为"、"得过且过"的行为。他指出:"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笔者认为,总理说"懒政"也是腐败,不仅是对"四风"的深度解读,更是对百姓的尽职,对人民的负责。要治理"尸位素餐"式腐败,当亮出"利剑",刺  相似文献   

11.
原任广东省肇庆市公安局端州分局局长的李少锋,利用职务之便,充当黄赌毒产业的保护伞,并为当地黑恶势力牟取非法利益“保驾护航”。与此同时,他也向被保护者张开了血盆大口,收受贿略500多万元。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成为涉黑涉恶的腐败典型。2020年7月13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李少锋犯受贿罪,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相似文献   

12.
"隐性特权"正在悄无声息地诱发着腐败的产生和蔓延,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放松对"特权"的警惕,不把反"特权"作为第一个战场,其结果就是道德防线失守,腐朽思想滋长,腐败行为发生,无法真正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13.
闵雪  薛忠义 《传承》2011,(31):12-14
"消极腐败"可定义为:品行不端、作风不正的失职失德型的责任行为。分析了"消极腐败"的四种表现,产生的制度、文化和社会根源,阐述了"消极腐败"所具有的四方面恶劣影响,提出了克服"消极腐败"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朱新宁 《群众》2014,(6):74-74
<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讲过一个流传至今的"一口井"的比喻,对大臣们进行警示教育:一个人老老实实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鲁国宰相公仪休"守井"的故事,有个人了解到公仪休最爱吃鱼,便投其所好给他献上了一条鱼。可公仪休  相似文献   

15.
媒体及网站就中国百姓关注的"两会"热点调查表明,"反腐败"一直高居榜首。腐败令百姓深恶痛绝,腐败是社会的毒瘤。中国惟一一位一至十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说:我最关心的是农村的教育和山区的交通,我最痛恨的是伤害农民、坑骗农民,我提的最多的意见还是司法公正和惩治腐败。这些年,党中央加大了反腐力度,成克杰、胡长青、慕绥新、马向东、李嘉廷、王怀忠、程维高、刘方仁等一批高官纷纷落马。最近又挖出了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田风山、湖北省原省长张国光等一批高官,充分显示了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铁拳反腐的决心。备受各界关注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最近正式向社会公布。中国"反腐",在经历了运动反腐、权力反腐之后,开始走向了"制度反腐"。纵观贪官的伎俩折射监督的"软肋"从错综复杂的腐败大案中人们不难发现,殊途同归,无外乎三种情形。一是胆大妄为,心存侥幸,"前赴后继"。如河南省交通厅厅长,连续三任跌下马来。二是以权谋"财",以钱谋"路",一逃了之。这好像是许多贪官的普遍路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一些干部在物欲面前心理失衡,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丧失,腐败变质,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其涉嫌犯罪问题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广西林业厅的一位官员蒋勇曾给自己定了"安全法则":不主动索要好处,做事不求回报,但长期交往、多年交情、知根知底、"相当可靠"的朋友主动送钱可以收。但他的"安全法则"未能  相似文献   

17.
“末班车"时下正在深化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涵义甚广的概念,一种独特的"末班车现象”正在形成。在机关当会计的张友突然宣布他结婚了,令几年来与他朝夕相处的同事们吃惊不小,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曾经苦口婆心地劝他"放下架子,平等务识",但都无济于事,就连最热心的人为他介绍了几次朋友之后也无奈地摇起头来。是什么促使张友"幡然悔悟"的呢?那就是"公房分配"的末班车,从这一点看来张友的架子一点都不大。不日,他分到了一套两居室住房。最近有传言说他们夫妻因为性格不合,正闹离婚呢。无须讳言,在分房这种关乎个人的不是一星半点…  相似文献   

18.
权力如果缺乏监督,就可能导致腐败,这是真理。然而某种另类的“监督“,也有可能加深腐败,这是曾经发生于浙江省瑞安市的事实。众所周知,官场里谁的官最大,地位最高,就最有权,说话也最响,可是前些年的瑞安却不然。全市最有影响力的不是市委书记,而是一个连自己名字也不会写,曾当过巫师的文盲。这看似是神话。其主角名叫陈仕松,绰号“老太“。这绰号可谓名副其实:一是点出他的经  相似文献   

19.
徐娟 《人民政坛》2014,(12):38-39
<正>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但长期以来很多地方农村"三资"的管理不规范、不完善,渐成基层腐败频发区域。前段时间,湘西吉首市的一名村干部在因贪污公款被查后,依然理直气壮地反问:"我当村干部不就是为了捞两个吗,这怎么还违法了?""村干部捞钱不违法",讲出这样话的村干部,说他是  相似文献   

20.
易立  马淑贞 《理论月刊》2006,(6):115-117
"自然"作为审美客体的形象在现代主义诗人眼中成为"恶"的载体,恶的化身."自然"作为审美客体在欧美现代诗歌中形成了两大形象系统,一是以浪漫主义文学时代中的湖畔派后期浪漫派等为代表的"自然之神圣"的形象系统,二是以现代主义文学时代的后期象征主义以及由之派生出来的意象派和隐逸诗派等为代表的"自然之恶"的形象系统.本文试图分析这两大系统之间的转变在诗歌文本中的体现及其转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