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的签名可遇不可求,很少有人有机会得到他的签名.1951年10月,"毛泽东号"机车第三任司机长郭树德有幸在国宴上坐在毛泽东旁边,趁机请毛泽东在他随身带的毛选上签了名.  相似文献   

2.
顾苏 《各界》2008,(10):6-7
1957年4月30日,毛泽东第一次向党外人士公布了他不准备担任下一任国家主席的想法,并拱手拜托在座的诸位在各自的范围内透露这个消息,帮他"刮点小风".……  相似文献   

3.
程世清,1918年生,河南新县人,建国后曾任军委装甲兵司令部干部部部长、政治部主任、第26军政委、福州军区副政委兼江西省军区第一政委、江西省委书记、江西革委会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是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见证人:邓小平、陈云等被"流放"江西时,他正任江西省革委会主任,与邓、陈有过来往;1970年庐山会议期间,他曾斡旋于毛泽东与林彪之间;九·一三事件之前,他曾向毛泽东报告"林彪可能要逃跑".他因"上了贼船"受到审查和逮捕,而后又被免于起诉,在孤独和落寞中度过了晚年.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敲打"四人帮" "文革"造成的是法制废弛、政权瘫痪、道德沦丧、经济濒临崩溃,民生每况愈下.如果再胡闹下去,这个政权不是被外来势力颠覆,就是被人民推翻.目睹现状,毛泽东还没糊涂到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都不懂的地步,他要结束或控制住这由他一手造成的混乱局面,恢复安定,复苏经济,而做到这一点只有依靠那些被他打倒的治国能臣良将.毛泽东"解放"邓小平等一批老干部,客观上赢得民心,但引起"四人帮"的恐慌.江青一伙知道,他们跟老干部之间的关系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老干部重归帅位之日,就是他们灭亡之时.所以,他们一再负隅顽抗,不断挑起事端.对于"四人帮"的干扰,从1974年初起,毛泽东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四人帮"发出警告.  相似文献   

5.
张健 《侨园》2009,(4):46-47
1971年"九·一三"林彪叛逃后,老共产党人王稼祥在陈云、王震、胡耀邦的支持下,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毛泽东看过后,动情地对周恩来说,他是有功的人,他是教条主义者中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我的.遵义会议上他投了关键的一票.于稼祥功大于过.……  相似文献   

6.
对建国后毛泽东的领导取向问题做终极性思考,应该是毛泽东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在这个视角上破解老人家去世后的相互矛盾的"毛泽东现象"--"伤痕文学"与"毛泽东热",当是深刻而理性的.终极既是经验的又是超验的.毛泽东在超验性的意义上对终极的领悟,和以其领导取向对超验性终极的回应,是他建国后深受中国人民爱戴和被中国人民深深谅解的根本原因;而在经验的意义上,他的个人文化心理结构与现代化中国之客观需求的不适应,则导致他的领导取向与其终极意识的相悖.毛泽东的伟大和他的失误一样,都是根底处的.  相似文献   

7.
(一) 提及"问题意识",笔者不由想到了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曾撰写的<问题研究会章程>,在这个章程中,他提出了当时中国需要研究的144个问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他在<章程>开篇就明确提出,成立"问题研究会"的目的就是要搞清当时社会和人生面临的"所必需"或"未得适当之解决"因而影响进步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继承发展了毛泽东伦理思想任崇堂邓小平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而且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理论家。他在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伦理思想。一、丰富了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9.
艾立起 《侨园》2012,(6):62
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生日.围绕毛泽东的生日,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从中,我们也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毛泽东过生日有极其鲜明的特点. 第一,不主张.1943年3月20日,中其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对书记处会议所讨论的问题有最后决定权.4月初,中其中央宣传部部长何凯丰制定了一个"三宣传"计划,即宣传领袖毛泽东,宣传毛泽东的思想,宣传毛泽东的体系.这一年+毛泽东迎来50大寿,党内一些同志酝酿为他祝寿.但在毛泽东的坚持下,觉中央和边区各界都没有给毛泽东祝寿.  相似文献   

10.
一言 《各界》2009,(10)
第一次暗杀 1929年2月21日,晨雾笼罩着大地,南京还在沉睡中.突然,一阵紧促的敲门声,将还在梦中的李宗仁惊醒.来人是国民党海军署长陈绍宽.陈报告,他刚刚接到长沙海军电台急电,称武汉派兵到长沙解决鲁涤平部,不知是什么原因.李宗仁听后佯作吃了一惊,说."绝无此事,也毫无所闻."陈绍宽满腹狐疑地离开了李宗仁官邸.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构成诗的审美意境的重要元素,极具审美感染力.毛泽东诗词中创造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意象,特别是在"红旗"这一物象上他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和情感,使之具有了独特的意象美.统观毛泽东诗词中的"红旗"意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审美特征:象征美、动态美、情感美、色彩美.这些审美特征使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水平和审美意境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2.
史远 《各界》2008,(10):71-74
谭甫仁是一个从被俘的国民党军士兵成长起来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他曾任武汉军区第二政委、工程兵政委、昆明军区政委."文革"内乱中,云南成为打砸抢的重灾区,他被毛泽东委以重任,派往云南主持工作,却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新近出版的<一生紧随毛泽东:同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对这桩建国以来罕见的高级将领遇害案作了详尽的回顾.……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秦法家对毛泽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已经开始接受先秦法家的主张。先秦法家偏好的富国强兵、以法治国得到了青年毛泽东的强烈认同。从1958年直至1975年,特别是在毛泽东晚年,他正式思考法家。毛泽东反复论及法家人物,反复阅读法家文献,以"厚今薄古"概括法家,以"评法批儒"彰显法家,把他对法家的思想认同转化成为了一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理解毛泽东的法家观,有助于深化毛泽东研究。从法家的角度来看,法家第三期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与毛泽东的法家观及其实践具有紧密的联系。描绘毛泽东的法家观,有助于理解法家学说、法家第三期在当代及未来中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喻中 《理论探索》2017,(1):8-1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秦法家对毛泽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已经开始接受先秦法家的主张。先秦法家偏好的富国强兵、以法治国得到了青年毛泽东的强烈认同。从1958年直至1975年,特别是在毛泽东晚年,他正式思考法家。毛泽东反复论及法家人物,反复阅读法家文献,以"厚今薄古"概括法家,以"评法批儒"彰显法家,把他对法家的思想认同转化成为了一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理解毛泽东的法家观,有助于深化毛泽东研究。从法家的角度来看,法家第三期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与毛泽东的法家观及其实践具有紧密的联系。描绘毛泽东的法家观,有助于理解法家学说、法家第三期在当代及未来中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祖丁远 《各界》2008,(9):32-34
2006年6期本刊刊载了祖丁远先生的<毛泽东的稿酬探微>一文,影响很大,但不少读者提出了一些疑问,如毛泽东怎么在文革时不发稿酬的情况下,他得到了数千万稿费?不相信稿酬80%~90%来自"文革"期间.现在作者根据权威的<党史文苑>、<党史博采>等公开的资料又写了一篇,把文革期间毛泽东著作的印刷数逐一核实,回答了读者的疑问.……  相似文献   

16.
正赵启正,被外媒称为"中国政府的公关总领",因他1998年1月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后,开启了"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时代。中国的对外传播,长期被称为"对外宣传"。毛泽东曾写下:"冷眼向洋看世界"的诗句。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对外传播,总带有横眉冷目的气势。十多年来,在赵启正极具个人风格的"微笑着谈敏感问题"沟通方式影响下,中国的对外传播,不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曾有"毛奇"的雅号。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常对同学说,大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做个奇男子。因此,同学们就送给他一个雅号叫"毛奇"。其实,"毛奇"是德国一位富有文韬武略的著名将军的名字,同学们给他取了这个语意双关的雅号,表明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已志向非凡,才华超群。  相似文献   

18.
日前,读臧克家同志的《毛泽东同志的新诗观》一文,颇有点感触——当年毛泽东同志曾就新诗说过这样的话:"我不看新诗,除非给我一百块大洋".此言不乏幽默,却也足见毛泽东同志对新诗的不够喜欢.但是否可得出贬抑新诗的结论呢?臧老的回答是否定的.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给臧老和《诗刊》编委同志的信上曾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他还说过:"新诗的成绩不能低估".显  相似文献   

19.
夜读录     
读书,最怕读到那种材料与观点对不上号的作品。为了哗众,可以语出惊人,让人以为定有高见或发明。但细细一看,惊人的只是作者的大胆。 一本关于毛泽东的书,题目叫《毛泽东与佛教》,其中有一节讲毛泽东“善用佛家典”,听来大有意味。毛泽东读书甚博,我是知道的。他读过《六祖坛经》、《金刚经》、《华严经》、《心经》等佛典,也见诸他身边工作人员的记述。但若说他在著作中善用佛典,却颇感新奇,因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清廉正直,耿介拔俗,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理念对后世的中国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他的"离经叛道,混淆纲常"的婚恋观念也对后世的"男女平等"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