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治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的现实世界是法治的真正根基。作为现实的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一种秩序追求 ,法治不能不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法治的人文关怀具体体现在对现实的人的物质性生存与发展和精神性生存与发展的深切关怀上 ,它在法治的观念、意义与精神上 ,在法治的规范与制度上表现为对现实的人的一系列基本人权和自由的保障 ,其实质对于个人人格尊严和价值、对个人独立自主地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各种努力的肯定、赞同与支持。  相似文献   

2.
依法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检察机关作为我国法律监督机关,正确行使职权、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是其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城市综合执法行使行政权调整的对象大多为弱势群体为切入点,而引发出对弱势群体人权保障问题的思考.城市综合执法不应忽略弱势群体生存权益,从人权的角度主张建立有限政府创建服务性行政,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真正保障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创建以人权为核心的和谐社会应将人权的保障落实到具体每一件事上来,以和谐与宽容为有限政府的终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弱势群体犯罪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凸现出的严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对其权利分配的不平等以及法律保障的虚置所致。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构建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来最大可能地预防和控制弱势群体犯罪。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法治与人权关系的历史发展大体经历了分离、结合与融合三个历史阶段。在上世纪早期法治实践之中,法治与人权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处于分离状态,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之中法治与人权都未建立有效关联。上世纪九十年代伊始,以1991年《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党的十五大报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为标志,法治与人权由分离向结合转变。此时,法治与人权在理论层面或实践层面都互有所指,处于价值互涉的状态。以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为界,法治与人权趋于融合。由此开始,法治的人权保障价值与人权的法治保障方式高度融合,处于无法隔离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改革进程中的城市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下岗、失业引发的贫困者和农民工,他们是体制转轨引发产权流动的客观结果;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与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撞的客观结果;是分配制度的变革与失范的客观结果。本文认为就业形势的严峻、社会保降制度的脆弱与相关制度的缺失有关,使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还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迫切需要以政府为主导,来保障弱者的基本生存权、发展权,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7.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 ,肩负着打击犯罪、维护法律统一实施、切实保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以及个人合法权益的重任。特别是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各国在立法和司法上更加注重对人权的保障和尊重。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完善 ,检察机关如何在实现打击犯罪、维护法律统一实施的同时 ,更好地实现对公民尤其是诉讼参与人权的保障 ,已经成为新时期决定检察工作的标准之一 ,也是深化检察改革所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实践中 ,一些地方检察机关的做法值得探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对穷人和底层的遗忘是个时代性的特征,仿佛对这个部分的注和记忆都会降低繁华世界的愉快。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政治文明相契合,集中体现了人类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制约、人权保障所取得的成就,反映了人类在追求自由、平等、人权,构建有序化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过程中的共同要求,是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于政治文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  相似文献   

10.
孙媛媛 《法制与社会》2010,(19):177-178
王斌余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工因数次讨要工钱无果,愤怒之下连杀4人,重伤1人,后被法院判处死刑。该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是带给我们的反思却是深刻的。本文旨在透过该案来发掘其背后的社会问题及其社会问题的法理意义。继而从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出发,以农民工为典型,来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以及分析和探讨和谐社会法律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1.
李威  戴斌 《法制与社会》2010,(27):292-292
经济发展,导致两极分化的加重,弱势群体问题已经在社会中凸显出来。本文指出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分析弱势群体的法理基础显得迫切而重要,正确地分析,对今后相关法律的制定起着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无“法治”根基的我国传统社会里实行行刑法治,国人首先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移植了西方行刑法治文明,完成法律文本革命。这一革命应该起始于清末监狱行刑改良的立法和实践。如果从清末监狱改良算起,我国的监狱行刑法治进程已有百年的时间。在这百年的时间中,我们经历了“拿来”,“承袭”,“弱化”,渐现中国特色监狱行刑法治之曙光,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具有中国特色监狱行刑法治的形成等五个阶段。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看到了监狱行刑法治进程不仅与法治社会建设的步伐相一致,而且本身就是法治社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同样,我们也看到了我国监狱行刑法治进程的艰难凿折的漫长路途,尽管如此,我国的监狱行刑仍然是沿着法治的基本价值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在全面展示中国法治成就的同时也在揭示中国法治发展的现实逻辑和基本规律。在经历了曲折的历史发展之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法治建设反映了法治发展规律,已经形成的关于法治的规律性认识包括:政党是法治的基本要素,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政治价值观,由有限政府理念到政府责任观念,社会建设与社会权利,人民民主和人民法治的意识形态,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等等。这些基本观念和思想已经和正在影响着法律制度的进步和法治国家的实践,构成中国法治未来发展的思想主线和文化基础,中国法治也因此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完整把握中国法治的内涵,必须立足于中国法治的宏大体系,视政党为中国法治的基本要素,加深人权与法治的内在关系,确立社会法治对中国法治的意义,以及发展法学教育加快中国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已加入21个人权公约,除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没有被全国人大通过,其他的都已经生效,中国在人权问题上已逐步和世界接轨,但中国在人权法治保障与实施方面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2009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我国在人权发展与法治保障的实践上将步上一个新的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从人权角度探讨了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在总结我国现行法律对弱势群体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应在“人权入宪”这一原则性的指导下构建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形成了众多的弱势群体。这对社会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切实完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目前弱势群体的分析从四个方面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人权是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价值基础。人权的核心价值在于维护人之为人的基本尊严。人权的普遍性和平等性是这一核心价值的必然体现。弱势群体保护是由人权的普遍性和平等性推导出的必然结果。保护弱势群体,首要的任务是将弱势群体的人权实证化为法律权利。因此,完善我国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制度,建立起完善的弱势群体权益保障机制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于正义、实现正义的方式、法治理念以及社会正义对于法治保障的促进等四方面的分析,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对法治保障的作用,以期对相关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中国行政法治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法治的基本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行政法治思想的结晶.笔者认为,中国的行政法治应当构筑在以人权保障为核心的九项基本原则基础之上,并进一步指出,欲使中国的行政法治及人权保障事业有较大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彻底割断几千年人治社会留给我们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