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德育内化是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体因素发挥作用的最突出的表现。它起源于道德感知,发展于道德思维,形成于品德认同,巩固于道德良心。促进德育内化应坚持以人为本,反对以个人为本;应倡导内化论,反对灌输论;应敢于面对现实问题,防止回避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道德文化传递论、主体性德育论与科学主义的德育观是当前社会上广泛流行、颇有市场的德育理念。这些德育理念既有现实存在的合理性 ,也存有或忽视教育对象的内在发展需求、或忽视道德要求的社会性、或忽视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等缺陷。分析指出这些德育理念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 ,可以为我们探索建构更为符合时代需要的德育理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作为建构主义道德心理学的第三代,社会认知领域理论主张将社会规则划分为道德、习俗和个人三大领域,并按领域来思考与实施道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道德成长。鉴于德育目标在大中小学德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文章运用社会认知领域理论对国家最新文件规定的大中小学德育目标进行了粗略探讨,指出不按领域来建构的操作方式将本属于习俗、个人等领域的问题全部泛化为道德问题,影响了大中小学德育实效。为此,文章基于社会认知领域理论,分领域对现行大中小学德育目标进行了初步分类,以期为大中小学提升德育实效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内在需求机制是大学生基于自身完美和全面发展需要而对德育价值目标的自觉认同和积极追求,是德育个体价值的重要体现.自身完美、成才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大学生对德育需求的内在动力基础.激活内需--让大学生自我育德,引入生活--让大学生体验道德,德福合一--让大学生享用道德,正确评价--让大学生追求道德,是构建大学生道德内在需求机制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郭彩霞 《世纪桥》2010,(5):93-94
中国儒家伦理源远流长,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思想资源。在德育目标上追求个体人格的完善,在德育方法上肯定主体自觉,强调道德践履,这些儒家德育思想的智慧,对今天德育工作仍有重要借鉴意义。转型期社会主义德育体系的构建应继承传统德育思想的精华,在德育目标上坚持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在德育过程中坚持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德育活动中的立美构成主要体现在主体对德育内容、德育形式、德育作品的立美创造和不断追求上。因此,这里着重就德育内容美、德育形式美和德育作品美的构成加以论析。从德育的角度来看。其立美的实质是创造人类活动中真与善的统一,并向道德实践主体“许诺自由”或“施展自由”的中介结构形式。显然,  相似文献   

7.
《世纪桥》2016,(6)
道德实践教育是一种融知识体验与活动参与于一体的综合性道德教育,道德实践缺失与大学生亟待社会性发展的事实,应引起重视,道德实践属于社会性学习,立足社会服务项目,是实施德育实践的有效方式,以培养参与型德育公民为目标,以大学生参与社区道德建设为基本模式,有利于重建大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提高合作协作能力,促进自我德育自觉成长。  相似文献   

8.
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策略有两种:道德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行为培养策略。它们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运用于儿童道德教育实践而提出的重要方法,对于提升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即更新德育理念,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新模式;改革德育内容,注意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和序列性;完善德育目标,重视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加强德育课程,加大隐性课程对学生影响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一、道德多元化对我国传统学校德育的影响 1.目标过高.缺乏层次性。一方面,德育目标过高、过于强调“圣人道德”教育,脱离生活实际。德育目标作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的期望,是一种教育设想和教育理想.反映不同社会不同阶段的社会要求,确立在现实基础上又高于现实,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相似文献   

10.
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教与学的二元对峙,即德育目标的统一性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规范性德育理念与学生道德主体性之间的冲突、理论型德育范式与学生实际道德生活的分离、理性泛化德育模式与学生道德情感的断裂。造成这种二元对峙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道德教育真、善、美的统一,即实现教与学之规律的统一,实现从主客体到主体间的转换,进行欣赏型德育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