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4 毫秒
1.
张可创 《德国研究》2004,19(4):36-40
德国作为一个西方大国,有着特殊的发展历史,在历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人不但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德国人的价值取向与历史上的德国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的德国人表现出民主、自由、独立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岳伟 《德国研究》2009,24(1):64-69
二战结束后,苏联和法国分别提出了对鲁尔实行四大国共管和建立独立鲁尔国的方案,以防德国利用鲁尔资源卷土重来。然而,单独控制鲁尔的英国却没有接受两国的计划。随着东西方分歧的扩大,英国越来越倾向于只在州一级水平上对鲁尔工业进行公有化改造。这是英国在英占区建立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李伯杰 《德国研究》2009,24(2):58-63
本文把魏玛城作为一个媒介来分析德国历史进程的几个显著特点,即德国历史上的政治分裂、由此产生的被迫借助文化来实现民族意识的建构和与德意志国家的认同、以及文明与野蛮的关系。这些关乎德国命运的重大的历史问题,都可以通过魏玛的兴衰荣辱得到见证。一个小城,却成了德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小城不小。  相似文献   

4.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德国鼓励高校人员独立办企业继德国总统去年四月呼吁德国人不要片面求稳,要有独立创业的精神之后,联邦教育部和联邦经济部与经济界在全德掀起推动高校人员创业的宣传活动,先后联合举办高校人员“创业计划竞赛”,奖励创业的新思路,并决定200...  相似文献   

5.
胡琨 《欧洲研究》2016,(4):100-116,6-7
不同类型银行业务侧重点不同、各司其职的"三支柱架构"是德国银行体系的显著根本特征。在欧洲一体化与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席卷下,这一传统银行体系结构的存在却阻碍了德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与效率的提高,备受诟病。然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低效"的"三支柱架构"却有力地保障了德国银行业的基本稳定,并为德国实体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支持,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德国经济的逆势稳健增长。  相似文献   

6.
德国技能人才短缺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德国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像暗礁浮出水面,导致德国经济增长持续疲软。其原因在于德国劳工市场需求和供给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老化和教育上的耽误出现了技能劳动力供给瓶颈。为了遏制这一趋势,德国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却不那么可观的效果。德国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制定技能人才短缺的应对战略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谢宁 《德国研究》2010,25(4):70-75
奥地利德语是欧洲德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与德国接近的地缘因素,它与德国德语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但总的来看,奥地利德语仍然属于德语语言的民族性变体,而不是独立于德语的所谓"奥地利语"。它与德国德语、瑞士德语构成德语语言的三大变体形式。奥地利德语和德国德语的差异主要存在于语法和词汇两个方面,这种差异是德语语言在德国和奥地利两国的民族性变体差异,并不能将其视为错误。  相似文献   

8.
一百年来的俾斯麦传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健 《德国研究》2000,15(3):38-41
1998年4月1日,俾斯麦逝世一百周年。为此,德国于当年的7月和10月分别在基辛根温泉和弗里德里希斯鲁,召开了题为“俾斯麦与德国政治文化”和“俾斯麦与东欧”的学术讨论会。这位德国历史上的神奇人物曾引发了一代代历史学家的研究兴趣,并且还将在今后继续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俾斯麦的魅力或许是他所表现出来的令人难以琢磨的矛盾。他制定了宪法但又把宪法当作可以摆弄的玩具;他出身容克但有时却毫不犹豫地反对本阶级的利益;他向社会主义者宣战却又尝试着解决社会问题;他声言自己是君主制的信徒,但当君主制起妨碍作用时他…  相似文献   

9.
李志明 《欧洲研究》2012,(4):109-122,7,8
自治管理机制是德国社会保险制度中的一项重要组织原则,它是基于德国社会与政治领域深厚的自治传统以及政府对于直接介入社会保险治理的谨慎态度下产生的,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德国著名的"1881年11月17日帝国诏书"。作为一项不断经历变革的机制,自治管理在整体性质上保持了连续性,只在具体内容及生效空间上发生一些变化。时至今日,虽然在各个社会保险项目中的表现不尽相同,但是自治管理机制仍包含着诸如法律上独立管理主体的存在、相关方的民主参与以及社会保险机构内部事务的自治三项基本内容。尽管中德之间在现实国情以及历史传统上迥然不同,正处在社会保险制度定型并走向法制化关键时期的中国仍能从德国社会保险自治管理体制中汲取养分,用以改善中国社会保险的组织治理。  相似文献   

10.
程迈 《德国研究》2013,(4):4-24
德国《基本法》第21条第2款运用政党国家理论和自卫民主理论制订了政党取缔条款,对政党的宗旨和活动划定了宪法边界,以此来保护自由民主的基本秩序。但是1950年代联邦宪法法院做出的两个政党取缔判决却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审判色彩。有权提出取缔申请的国家机关在决定是否提出取缔申请时也很大程度上受政治投机考虑的影响,从而削弱了德国民主过程的开放性。2003年的德国民族民主党取缔申请因为程序问题被法院驳回,又在很大程度上从技术层面否定了政党取缔条款的有效性,使政党取缔条款和自卫民主理论在德国《基本法》实践中的影响日渐势微。因为理论上的矛盾与实践中的不足,政党取缔条款无法承担起保卫民主的重任。  相似文献   

11.
德国减缓气候变化的能源政策与法律措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建凯 《德国研究》2010,25(2):27-34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先锋,德国非常重视通过能源政策和法律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在气候保护和能源利用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德国的气候保护政策与能源政策走过了从紧密联系到相互融合的演进过程。在气候保护与能源政策的指导下,德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能源法律体系,其中规定了一系列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以减缓气候变化的法律措施。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引、联邦政府积极的推动、公众环保意识的支持、成本收益的综合考量以及确保能源安全的需要,是德国能源气候政策和法律体系发展完善的关键动因。  相似文献   

12.
田伟 《德国研究》2021,36(1):59-77
在政教关系问题上,德国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友好型政教分离.这种模式确立了国家对宗教的"干涉禁止"和"认同禁止",但反对国家对宗教的"漠视诫命"和"行动禁令",其基本态度是既确保国家与宗教在制度上的分离,又允许甚至鼓励二者之间的"交互关注与合作".在法律原则上,友好型政教分离体现为国家对待宗教的"兼容开放型中立"和"供应...  相似文献   

13.
闫瑾 《德国研究》2003,18(1):17-22
文章首先分析了德国六大政治基金会的组成及它们与各政党的亲缘关系 ,解剖了政治基金会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功能 ,在全面考察基金会的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 ,揭示了政治基金会虽为非政府组织 ,却也有与政府关系密切的特点 ,最后探析了政治基金会在德国内政和对外交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独立之初的俄罗斯外交政策 新俄罗斯最初的外交继承了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遗产,并在很大程度上是“新思维”的继续。戈尔巴乔夫摒弃了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外交政策体系,苏联开始走上和解以至谋求建立伙伴关系之路。苏联在裁军、欧洲安全、德国统一等问题上发生了根本转变。戈尔巴乔夫给东欧松绑,与中国和解,从阿富汗撤军,拒绝继续支持苏联在亚、非、拉和中东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15.
季羡林先生师承德国,却在学术滥觞上与法系东方学渊源甚深。主要原因是,在季羡林的留学时代,哥廷根大学乃至大半个德国东方学界,都在向"法比学派"靠拢。季羡林在印度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与法文文献的无碍阅读能力是分不开的。以学术取径而论,德系东方学擅长的"历史比较语文学"是季羡林最为强调的研究方法,而他在法系东方学擅长的"实证史学"方面也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唐晋伟 《德国研究》2004,19(3):71-75
授权行为是德国民法总则当中的一项重要法律行为.在法律性质上,授权行为是单方、须受领的意思表示.在民事行为能力上,授权人必须是完全行为能力人,如果未成年人为授权须征得法定代理人事前同意方能有效.授权行为与代理行为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法律行为,成立有效代理并不以授权行为本身、而是以授权行为的法律后果--代理权为构成要件.授权行为还应与基础关系相独立,遵循无因原则.  相似文献   

17.
法定医疗保险与私人医疗保险构成了具有德国特色的医疗保险双轨制,私人医疗保险在德国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被限制在补充保险范围内,而是一个与法定医疗保险并行的、具有独立和完全等特点的保险制度。随着2007年《法定医疗保险——竞争加强法》的实施,两者能够起到相同的医疗保障作用,它们之间互相融合与靠拢。事实上,实行基本保费费率的私人医疗保险就相当于法定医疗保险,实行货币选择费率的法定医疗保险就相当于私人医疗保险。双轨制的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既平等发展又相互补充,既有趋同又有趋异趋势。  相似文献   

18.
权威主义政治文化与德国国家性格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芳 《欧洲研究》2005,23(6):32-40
个人的性格受制于其成长的背景,国家性格则来源于文化传统,而文化传统的形成是历史和地理两方面作用的结果。军国主义是德国历史上典型的国家性格,但是其文化根基却是权威主义。军国主义因为它激烈的外部性较为引人瞩目,但其文化的内敛性却常为人忽视。本文探讨了德国军国主义国家性格和权威主义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认为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孕育了德国权威主义政治文化,而文化的顽固性、渗透性和继承性,又使得权威主义政治文化极大地支撑了德国后来的军国主义。二战以后德国改变了军国主义的国家性格,但是彻底改变了的却是传统的权威主义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德国研究会第十届年会上 ,与会代表就德国的内政与外交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特别在德美关系、中德关系问题上 ,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20.
姜照辉 《德国研究》2012,27(1):52-61,127
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就业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德国却在经济危机中实现了“就业奇迹”.本文试图通过探究德国在经济危机中实现就业奇迹的原因,考察德国哈茨改革以及德国在危机中运用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工具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