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结束以来,波兰西里西亚人的族群意识开始复苏,族群文化活动也逐渐增加。目前,西里西亚人在主客观方面基本符合"少数族群"的标准,其"少数族群"的身份也基本获得了波兰社会的认可。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波兰仍未正式承认西里西亚人的少数族群地位。随着形势的发展,波兰政府可能会适当改变立场,而西里西亚人也有必要适当放低诉求,最终通过双方协商解决西里西亚人的"少数族群"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族群冲突中的"安全困境"的既有文献所做的批判性分析,为建立一个动态和整合的族群冲突理论奠定了部分基础。目前,许多运用"安全困境"的概念来理解族群冲突的尝试都是建立在对此概念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理解之上。"安全困境"理论和更为宽泛的螺旋模型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动态、通用和强有力的战略互动理论,而这一理论抓住了引发战争的一般性动力。因此,"安全困境"理论和更为宽泛的螺旋模型为一个动态和整合的族群冲突理论铺平了道路,而这样的理论也能整合国际关系理论中各个学派对族群冲突的不同理解。文章最后分析了该理论的可行性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缅甸若开邦罗兴伽人的生存与发展引起全球关注,而对罗兴伽人的介绍、分析绕不开一个话题——身份问题。作为一个群体,罗兴伽人存在族群身份和公民身份两种角色。从族群特征来看,罗兴伽人的族群特征是明显的,且族群认同较高。但从1982年《缅甸公民法》来看,罗兴伽人未被承认为缅甸本土少数族群,亦未被赋予公民身份。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原本广泛存在于世界上多族群国家的族群认同与公民认同之间的矛盾在罗兴伽人身上演变为另一对事实上的矛盾:罗兴伽人处于一个内部较高的"自我假定"的族群身份认同与未被"他者赋予"族群身份、公民身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使当前罗兴伽人身份认同陷入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4.
本文为对柬埔寨华人社会中的粤属社团与乡缘认同组织的开创性研究。本文以笔者2013—2017年间在柬埔寨华人社区民族史志田野访谈的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整体柬埔寨华人社会族群结构与历史发展的介绍与分析,阐述柬埔寨当代政经发展的历史基础和殖民遗绪。其后进一步探讨当前柬埔寨粤属社团现状,特别是柬埔寨华人理事总会下属的"两馆"以及柬埔寨中国商会下的"两会"的成立、发展、营运与会籍制度,并深入剖析柬埔寨粤属华侨华人社团的传承与发展困境。最后进一步归纳柬埔寨粤属华社分群及其次族群/地域认同形成的实证经验与理论范式,以探讨次族群认同或地域认同作为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研究基础单位的可能性及其对于落实侨务政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2016年7月13日,德国联邦政府发布了新的安全政策白皮书。白皮书中的政策宣示以及德国近期外交、安全与防务政策领域的行动都表明,德国正积极谋求在国际政治包括在国际安全政策中承担更多责任和发挥领导作用。这是自2014年1月"慕尼黑共识"宣示以来,德国外交与安全政策从恪守"克制文化"逐步转向"积极有为"的延续。本文依据"文明力量"概念对白皮书内容以及德国安全政策实践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德国未来将更加积极而又经常性地参与国际危机与冲突的应对,而且灵活运用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危机与冲突的情形会有限增加。虽然这可能会更多地发生在"临时合作"的框架内,但是德国"文明力量"的角色定位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德国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转型依然会是渐进且有限度的,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国内政治和法律条件以及民意的约束。  相似文献   

6.
家庭在德国社会法中扮演着复杂的多重角色。自19世纪末起国家以社会法介入家庭这一私人生活领域,影响了家庭形式的变迁,加深了国家与家庭之间的相互依赖,家庭政策的任务也在持续进行调整。德国当前家庭福利政策的核心议题是如何提高人口出生率和开展老年护理,本文即围绕德国应对低生育率和老龄化的措施展开介绍与讨论。由于德国家庭政策与其他社会政策之间存在复杂的重叠与冲突,对德国家庭政策的实际作用进行评估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恐怖主义的形成有其特殊条件,是多种矛盾层累式构造的结果。东南亚各国历史上复杂的政治经济结构、族群社会结构带来的社会矛盾和族群矛盾构成了东南亚恐怖主义的基座。伊斯兰复兴运动衍生的极端伊斯兰意识形态以及基地组织在东南亚的扩散和"演进"成为东南亚恐怖主义成长的关键因素。美国发动的全球反恐战争给穆斯林带来选择困境,爱好和平的穆斯林同样需要抵制西方社会对伊斯兰教"污名化"的侵袭,反而为极端组织的成长提供了生命力。因为情势的不同,东南亚各国的反恐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固化了层累式构造的矛盾,影响了反恐行动与反恐合作。  相似文献   

8.
郝丽燕  杨士林 《德国研究》2015,(2):100-113,143,144
为了解决"少子老龄"引起的老年人护理问题,德国颁布了《护理保险法》,该法于1995年1月1日生效,并被编入德国《社会法典》第十一卷。随着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不断变迁,德国社会护理保险制度的问题逐渐显现,如保险资金赤字严重、居宅护理难以实现、护理质量不高等。面对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德国各方提出不同的改革意见:改变保险金筹资模式、扩大参保人范围、提高保险费计算的范围、扩大保险费计算基础、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等。德国社会护理保险法面临的困境及未来发展方向为我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护理体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口流动的频繁,移民问题越来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在一些老牌移民国家,这一客居的少数群体,由于自身的异质性与特殊性,越来越多地被接收国视为国家—民族建构的威胁与阻力。由此,"共和(同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以及"交融文化主义"等国家—民族整合理念也引发了学界的反思与讨论。移民政策何去何从?法国在移民方面的政策演变与历史经验无疑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将从展现移民历史以及围绕"移民"产生的各种问题入手,总结和分析法国移民整合政策的变化,最终揭示政策变化背后所反映的思想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郑春荣 《德国研究》2013,28(2):4-14
本文分析了德国在利比亚、叙利亚和马里等危机中的表现,以揭示德国安全政策的新动向。德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利比亚决议上的弃权,以及德国其后在叙利亚问题和马里内战等事件中,只是出于联盟团结、尤其是修补由于利比亚危机造成的形象受损而象征性地参与防御性或训练性行动,这表明"克制文化"在德国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尤其从利比亚危机中德国的表现可以看出,德国的安全政策受到内政的驱动,换言之,德国日益以民调所反映的本国利益作为其安全政策的出发点,甚至不惜为此损害与西方伙伴的联盟。"克制文化"、联盟团结和内政驱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德国的外交与安全政策从两德统一以来,正逐步走向"有限的正常化"。  相似文献   

11.
欧洲国家对待外来移民一直怀有需求与排斥的矛盾心态,这与人口转变、全球化竞争及民主制度等因素相关联。分化排斥、同化及文化多元主义是外来移民政策的三种主要理论模式。本文以德国为案例,试图分析国家是如何平衡需求与排斥的矛盾心态,在所需移民与不需移民之间做出区分并进行移民政策模式的选择。通过对德国四大移民群体在劳动力市场及福利制度参与的比较,以及2000年后德国对外来移民的融入政策的分析,本文认为德国推行的是以分化排斥为主导,与整合内部移民融入有机结合的政策模式。  相似文献   

12.
郑春荣 《欧洲研究》2012,(5):1-16,1
德国在应对欧债危机中从最初的犹豫走向后来的独断,这一表现既与德国的经济治理理念有着紧密关系,又是德国国内各否决玩家钳制的结果。虽然"欧洲的德国"依然是德国的行动框架,但是通过欧债危机的分析可以清晰看出德国的欧洲政策自两德统一以来呈现的若干新变化:德国的欧洲政策日益为内政所驱动;德国的"欧洲使命"日益衰减;德国正在成为地缘经济强权,等等。这些新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来自欧盟其他成员国对德国欧洲政策的外部期待,以及德国社会的内部约束之间的张力,增加了德国欧洲政策的不可测性,也给欧洲一体化的未来前景增添了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德国的以色列政策不单纯以道德义务或现实政治为出发点,而是两者共同影响着德国历届政府的决策和行动。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分阶段概述德国的以色列政策,然后剖析德国对以政策中的道德义务因素以及现实政治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只要在德国看来以色列的安全未受到威胁,德国出于自身国际定位、外交原则和经济利益的考虑,日益在谋求与以色列关系的"正常化"。但是,由于两国对如何能更好保障以色列安全有不同认知,未来德以关系的"正常化"依然面临根本性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德国作为"文明力量"的原型,历来强调用外交手段解决危机与冲突的必要性。然而,20世纪90年代,尤其在1998年政府更迭后,德国安全政策的参数不仅在地理上得到了扩展,而且在功能上被重新解释为"前摄性危机预防战略"和"反应性危机管理战略",包括90年代中期以来军事手段作为"最后的手段"越来越频繁地被投入使用。鉴于德国在安全政策上的更加积极有为也势必反映在政治精英的相关话语上,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时期联邦国防军外派的首次议会辩论,以及施罗德关于德国不参与伊拉克战争的政府声明连同其他议员对此提出的动议中使用的论式进行定义、分类和对比分析,认为从施罗德政府时期(1998~2005年)到默克尔政府时期(2005年以来),德国安全政策话语中存在着从"战争反思者"到"利益谋求者"的身份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鉴于历史经验教训,德国选择了一种"服务型领导者"的过渡身份。结合德国政治精英安全政策话语的变迁趋势,可以做出研判,新形势下的德国安全政策行动将呈现继续增强的态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文明力量"的定位发生根本变化,安全政策的转型依然会是渐进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改变德国所面临的高失业率等困境,社民党和绿党联合执政时期推出了《2010改革议程》一揽子改革计划,这其中包括了针对劳动力市场实施的“哈茨改革”。本文首先从历史纵向上分析德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发展,然后以“第三条道路”理论为依托,指出哈茨改革带来了德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范式变迁,即德国劳动力市场政策已经从积极型转向了激励型,这种转向不只是体现在政策目标上,而且也落实在具体政策措施上。本文最后论述了由基民盟/基社盟与社民党组成的大联合政府期间以及由基民盟/基社盟与自民党组成的新联合政府对哈茨改革的部分修正。  相似文献   

16.
张雨露 《德国研究》2007,22(1):37-42
随着德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人口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促进家庭和谐发展对于解决这个问题举足轻重.本文主要分析了德国的家庭现状,介绍了政府的家庭政策并对争论的焦点以及目前家庭政策中的利弊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7.
钮松 《德国研究》2010,25(1):12-18
德国中东政策与欧盟中东政策的相互影响是规范相互传递的过程。德国在积极引导欧盟制度建设的同时,展现其作为"欧洲的德国"的一面。德国的民事角色、经贸合作角色塑造了欧盟角色的一个方面,其规范与欧盟的发展需求相吻合,欧洲一体化的制度保障为德国规范的传递提供了有效管道,因此,欧盟中东政策表现出明显的追求和平、阿以和解、促进与中东的正常经贸交流等形式;欧盟积极促进民主人权价值观外交,并出现了向军事力量适度变形的迹象和实践,在欧盟内部长期被熏陶的德国主动接受并逐渐内化了这些规范,其中东政策表现出明确但又适度的维护民主人权价值观的倾向,以及通过在中东的军事行动突破来实现德国军事思想转型的迹象。  相似文献   

18.
杨解朴 《欧洲研究》2015,(1):49-63,6
"灵活保障"被视为分析现代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一种新范式,也被用来指代在灵活性与保障性之间争取一个更好的平衡而采取的政策。本文从灵活保障的理论视角剖析了德国历任政府在提高灵活性与加强保障性方面进行劳动力市场改革的基本路径,并探讨了实施改革的契机、制度优势及政策窗口,进而总结了德国劳动力市场所面临的问题,最后对德国劳动力市场改革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正>我省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共有散居少数民族人口310多万,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7%,且少数民族人口居住相对较为集中,大多处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与高寒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我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散居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较快发展,但我省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整体滞后的现状仍然没有根本改变。5月29日上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分组审议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情况的报告,为散居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听诊把脉"。  相似文献   

20.
赵柯 《欧洲研究》2012,(2):69-81,160,161
本文主要分析瑞士如何在强邻并立的严峻地缘政治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在国内不同语言、文化的族群中打造出统一的瑞士国家与民族认同和稳定的国家体制。传统观点将瑞士联邦政府实施的"直接民主"、联邦制下的地方自治,以及对不同语言和多元文化的保护政策等看做是保持国内各个族群,特别是使用不同语言的居民之间能够和平、和睦相处的"灵丹妙药",把瑞士树立成"不同民族间融合"以及成功解决"民族间冲突"的一个典范。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具体的政策和制度并非瑞士国家和民族建构成功的原因,而是它的结果。瑞士建国进程中所面临的初始条件、外部威胁、地缘政治和战争冲突等因素才是决定其成功建立统一的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