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确立了复议共同被告制度,是为了促使复议发挥监督职责。在行政执法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下,单纯追求复议纠错率已与实际情况脱轨,且复议共同被告制度也带来公信力减弱、与司法同质化、过度纠偏等不良反应。行政复议应加强对行政争议的实质性化解,从形式正义向实质正义转舵。为此,要设立行政争议调解中心、修改举证规则、扩大复议改变的范围、通过绩效考核和败诉追责加强监督,为复议共同被告制度的取消做备选机制。  相似文献   

2.
新《行政诉讼法》修改了经复议案件的被告资格条款,这一修改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呈现出对提高行政诉讼法实效性的强烈追求。针对复议维持率高的现实状况,增加了复议维持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的具体制度。然而,将复议维持率高的症结过度归因于原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引导错误,不仅有失妥当,而且存在着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障碍。倒逼思维可能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长期来看,行政复议实效性提升的根本之道应当在于完善组织法和程序法,并配套修改复议决定类型和健全复议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3.
新《行政诉讼法》修改了经复议案件的被告资格条款,这一修改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呈现出对提高行政诉讼法实效性的强烈追求。针对复议维持率高的现实状况,增加了复议维持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的具体制度。然而,将复议维持率高的症结过度归因于原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引导错误,不仅有失妥当,而且存在着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障碍。倒逼思维可能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长期来看,行政复议实效性提升的根本之道应当在于完善组织法和程序法,并配套修改复议决定类型和健全复议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4.
文章剖析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行政复议证据制度尚处于一个较薄弱阶段,法律缺乏详细规定,仅有的少数几个涉及到证据的条款分散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中。因而实际工作中不得不照抄比较完善的行政诉讼证据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复议作为区别于行政诉讼的救济和监督体制效能的发挥,也不利于整个行政程序法证据制度的建设,亟待明确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我国行政复议证据制度尚处于一个较薄弱阶段,法律缺乏详细规定,仅有的少数几个涉及到证据的条款分散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中;而在理论上与较完善的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相比,涉及也较少,因而实际工作中不得不照抄行政诉讼证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复议作为区别于行政诉讼的救济和监督体制效能的发挥,也不利于整个行政程序法证据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确定行政诉讼被告无论是对于原告的起诉行为,还是对于人民法院的受理审查活动,都是一个相当重要而复杂的问题。经复议的案件,无论复议机关是否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均以复议机关为被告。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在复议机构、复议范围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今后,应不断完善行政复议制度,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在实践运作中存在行政机关对行政复议制度的性质认识不明,行政复议机构独立性欠缺,行政复议审理模式过于书面化,决定过程行政化,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衔接不畅通等问题。完善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应建立相对独立的公正的行政复议机构和高素质的复议工作人员,建立和完善行政复议程序,采用行政化和司法化相结合的审查方式,完善《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立法链接,保证行政救济制度的畅通。  相似文献   

10.
传统共同被告理论仅以程序法为划分依据,理论上没有揭示共同被告的实质性联系,导致实践中对共同被告口供的不正确适用。从证据法上讲,可将共同被告分为实质的共同被告和形式的共同被告。实质的共同被告包括同案处理和非同案处理的共犯、牵连犯,他们的供述应作为被告口供处理,当前的司法解释将其作为证人证言是不妥当的。但同时对“不得仅以被告口供定案的原则”应予以松动,允许在一定条件下可根据被告口供对整个案件或部分案件事实予以认定。形式的共同被告供述可作为证人证言处理。  相似文献   

11.
我国行政复议在实际中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必须在认清行政复议性质的基础上,通过扩大行政复议的范围,设立统一的行政复议委员会等措施完善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行政复议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行政复议法实施的情况来看,建立健全了行政复议机构与工作制度,案件数量基本稳定,行政复议工作机制不断创新。但也存在公正性不足、公信力不彰、制度优势与功能尚未完全发挥等问题,应从制约法律实施效果的制度因素、主体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反思,剖析制约因素对行政复议法实施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回应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土地行政纠纷是行政争议中的难点和重点,能否妥善化解土地行政争议直接关系到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作为解决土地行政争议的法定渠道之一,土地行政复议因其灵活、便捷、经济、高效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集中反映我国行政复议整体现状的一面镜子。土地行政复议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功能定位不清、受案范围狭窄和问责制度不健全,对此,我国应当打造土地行政复议的龙头地位,明确"以化解争议为主,附带实现权利救济和自我纠错"的功能定位,同时拓宽受案范围,规范问责体系。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合意解决纠纷的制度,行政和解已被引入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中.行政复议和解是行政复议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又是一个独立的法律行为.行政复议和解是一面双刃剑,必须在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上严格限制,在适用的程序上严格规范,在适用过程中加强监督和救济.  相似文献   

15.
我国行政复议法与原先的行政复议条例相比 ,有较多创新之处 ;这些新变化表明我国行政复议制度有了重大的新进展 ,这是我国政府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进程中迈出的重要步伐。  相似文献   

16.
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作为解决行政争议和维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既有许多相同点,又有很多不同之处,二者在互动发展中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由于制度设计与实践操作中的诸多原因,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制度脱节严重,影响了相对人的权益保护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文章从制度设计与实践操作层面详细论述了二者脱节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新近颁布实施的《信访条例》,是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从表面上看,信访与行政复议关系并行不悖,但它们的相互衔接问题有待研究。比如行政复议与信访的先后次序问题;经过行政复议后,相关权利人提出信访的问题等。应认真研究信访事项所反映的法律关系,科学发挥信访和行政复议在保障社会公众合法权益方面的不同功能,遵循公正兼顾效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解决社会公众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面对新《行政诉讼法》施行所带来的应诉数增多、庭审要求更严格等挑战,公安机关需要改进执法理念,正确认识行政诉讼的功能,总结顺应当前行政诉讼的趋势,正视工作中存在的认识偏差、执法不规范、应诉人才缺少等不足,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应对行政诉讼,通过理念纠偏、教育培训、应诉队伍建设等措施切实提升行政应诉能力,增强执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行政复议委员会:行政复议困局的突破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复议作为一种解决行政争议的救济途径,其公信力问题在实践中陷入了困境.行政复议委员会审议机制的尝试,使行政复议制度得以重生,成为行政复议体制与机制改革的突破口,行政复议将发挥解决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