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铭恩 《战略决策研究》2024,(1):85-108+111-112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南亚区域主义的特点是进展缓慢、效率低下、合作机制经常性停摆,同时地区大国印度也未能在区域化过程中淡化与邻国间的敌意、构建区域信任。针对南亚区域主义相对失效的问题,本文尝试以非对称性报偿结构为分析视角,展现南亚区域主义中的三类行为体——地区大国印度、地区强国巴基斯坦和地区小国——在区域合作中的策略变化及其对区域合作的影响,以此解释停滞甚至是逆向的区域化进程是如何形成的。报偿结构决定了区域主义参与国初始策略的稳定性,而在区域化过程中,参与国报偿结构的不对称性影响了它们能否以及如何改变原有的策略选择。对于南亚的区域合作,印度、南亚小国和巴基斯坦分别怀有僵局、胆小鬼和相对弱势的僵局博弈参与者的偏好,它们的报偿结构呈现出了非对称的特点。在南亚区域化进程中,印度与南亚小国、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别形成了“恶棍博弈”和不对称状态下的“僵局博弈”。两个混合博弈组显示,区域主义不仅不必然改善各国在区域合作中的收益,策略的交叉也可能逐渐演化为所有参与国更加倾向不合作的僵局形式。因此,面对“重复的失败”和“争端的溢出”两个区域主义困局,只有各国重构报偿结构、突破安全主导型的合作逻辑,区域主义才...  相似文献   

2.
李巍 《当代亚太》2011,(4):6-32,5
冷战结束以来,东亚的经济地区主义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至今仍然没有发展出一个成熟稳定的区域制度框架来推动区域经济进行深度整合。该地区多重制度框架相互竞争,造成了一种"制度过剩"的特殊格局。这导致东亚地区在经济整合的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制度推动和有效的区域治理,具体表现为该地区至今仍难以建立有助于提高经济绩效的经济要素完全自由流动的统一经济区;难以采取集体行动,共同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经济风险和冲击。本文认为,东亚地区多重制度竞争的背后,是由于与该区域相关的主要行为体对塑造东亚经济秩序有着不同的利益偏好和战略诉求,他们各自极力推动对自身有利的区域机制,从而形成"制度过剩"。主要行为体在东亚的主导权竞争以区域制度竞争的形式展开。随着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加速崛起以及美国决心重返东亚,东亚经济整合中制衡与反制衡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从而带来更加激烈的制度竞争,这是东亚经济地区主义遭遇挫折而非取得成功的标志,东亚地区将因此继续沦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碎片"。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经济发展体系的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规模报酬可变条件下,基于非径向超效率DEA模型,求解1992-2011年俄罗斯技术效率及其调整方式。依据定量分析结果,从技术创新、经济体制转型及金融危机三个方面对俄罗斯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结果发现:资本投入不足对俄罗斯技术效率的改进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不能忽视能源产业对俄罗斯经济增长中技术效率改进的作用;增加劳动力投入可以带来技术效率的改进。  相似文献   

4.
史世伟 《欧洲研究》2007,25(1):1-15
从制度和演化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经济组织取得成绩一方面来自于市场扩大带来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来自制度发展的“适应效率”。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可以被看做是复杂开放系统的演进。其中,利益偏好不同的行为者选择和执行不同的一体化策略,通过博弈产生一体化的制度。所谓经济宪法是指规范经济活动的法律和机构安排的总和。作为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实体,欧盟已经具备了在经济领域制宪的能力,但欧盟经济宪法不可能完全取代其成员国的经济宪法,欧盟还不得不在辅助原则的基础上同其成员国分权。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欧盟与俄罗斯围绕乌克兰"东-西"取向所展开的博弈和各方互动机理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旨在探寻欧俄关系急剧恶化的原因。文章选取了四种分析路径:第一,剖析欧盟与俄罗斯所持有的两种一体化模式的理念分殊,阐释观念性的对立对于当前这场纷争所产生的效应;第二,解析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和俄罗斯争取乌克兰加入欧亚经济联盟这两个对冲型区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分析路径依赖因素在其中产生的影响;第三,考察欧俄关系演变期间的关键性多边框架——欧、俄、乌三边关系的新态势,透视这一重要外部环境的制约性缺失所引起的后果;第四,通过把握这一多边进程中的两个重要角色德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化来研判俄欧关系的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如何改变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影响力?对中国而言,参与全球化如何改变其他国家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认识?这些变化又如何影响相关国家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在"逆全球化"趋势上升的背景下,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引入社会阶层和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得到以下发现:第一,由于全球化导致跨国相互依赖阶层的出现,原有的国别间差异被国家内部社会阶层间差异所取代。东亚国家的专业中产阶级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倾向于认为中国的影响力大。第二,对一国影响力性质的评价与该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紧密相关。对中国前向链接度越高的国家更倾向于负面评价中国影响力,而后向链接度越高的国家则相反。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突破将国家视为一个整体的研究模式,指出全球化在改变国家对外影响力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阶层差异。另外,引入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更新了现有以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二元对立的视角来探讨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7.
翟慧霞 《当代亚太》2012,(5):121-137,160
国际涉华民调是了解一国民众对中国看法的重要手段,一国民众的对华认知对于该国政府制定对华政策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海外民众对中国认知的特点,针对性地改善对象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有助于提升双边关系。本文以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2007~2012年的"澳大利亚与全球"民意分析报告中的涉华部分为分析样本,对澳大利亚民众的中国观进行多角度的描述和分析,并探讨澳民众对华认知的影响因素和提升其对华好感度的建议。总体来看,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国因素在澳民众全球观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澳民众对中国的认知更趋多元和立体化。澳民众对中国发展心态复杂,借重与防范并重。影响澳民众对中国认知的因素主要有双边关系、意识形态差异以及澳媒体涉华报道等。提升澳民众对华好感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开展针对性的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对外开放之经济增长效应为主线,从三个视角切入对后冷战以来中国和印度经济进行了比较,以期提出一个比较研究框架。三个视野分别为经济增长绩效视角、对外开放视角,以及开放之增长效应机理视角。分析显示,两国经济在后冷战以来都经历了快速增长,虽然印度经济增速慢于中国,但其稳定性更高,人均国民收入与中国的差距要小于名义经济总量(GDP)的差距。在对外开放方面,中国外贸与引进外资绩效明显,而印度在服务业出口和服务业利用外资方面则略胜于中国。在开放与增长联系及效应机理方面,虽然可以利用主流经济学提出的模型,但具体到中国和印度,应根据各自特点进行具体化修改。  相似文献   

9.
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上海合作组织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一直裹足不前。面临挑战,出现了一些所谓逆经济一体化的现象,这主要是指像上海合作组织和欧盟这类国际组织,短期内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出现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情况。需要检验上合组织成员之间是否具备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基础,进而,对目前出现的逆经济一体化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为此,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具有内生性的假定,运用二元响应模型开展研究,回应了学术界关于上海合作组织是否需要将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其建设目标继续推进的争论。  相似文献   

10.
2021年,新冠疫情延宕反复和大国战略竞争加剧,为中国经济外交带来诸多挑战。虽然全球经济开始有所复苏,但全球高通胀等问题对于经济复苏的干扰仍不容小觑。新上任的拜登政府加大对华战略竞争力度,重新回归多边主义,并在技术、价值观、基建等领域全面构建排华联盟,由此掀起新一轮国际制度竞争热潮。在此背景下,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协定的进展喜忧参半。在RCEP终于达到生效门槛,中国也积极申请加入CPTPP和DEPA的同时,中欧投资协定却遭遇重大挫折。在国际制度竞争回归潮中,中国在经济外交上持续积极作为。除了加速构建制裁与反制裁制度体系外,中国在全球层面加强参与或引领贸易、公共卫生、气候与环境、国际税收治理以及"一带一路"相关制度建设,在区域层面重点强化中国在亚太、中亚、欧亚与非洲等地区治理机制中的引领作用。而在双边层面,虽然中国对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经济外交先后遇阻,但对东南亚各国和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经济外交取得可观成效。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相互依赖不断深入,政治互动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自由主义认为经济相互依赖是促进和平的力量,而现实主义认为是增加冲突的根源。文章收集了1981~2007年中国与周边17个国家截面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控制"相对综合实力""制度性参与程度"等其他变量后,经济相互依赖的确显著提升了国家间的政治关系,符合自由主义的理论预期。随着经济因素的日益重要,中国与周边国家都加强了经济往来,相互依赖不断深化,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极力避免冲突,而更倾向于合作,以谋求更多的经济福利。另外,对结果的分析和观察控制变量对双边关系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战略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来西亚是第三世界少数取得较好经济发展成效的国家之一,1985年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2000美元,在世界银行的等位排列中,被排在葡萄牙和匈牙利的前面。很少有几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成绩能与马来西亚相匹敌,在过去的20年期间内马来西亚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在4%以上。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树胶、锡、棕榈油的生产国,而在70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对当前欧美亚这三个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考察出发,认为基础设施、产业关联和市场制度这三个基础条件构成了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依据不同发展阶段或内外环境,这些基础条件都有可能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的构建与扩展进程中起主导作用,并最终形成不同的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东亚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正处于向亚洲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扩容和转型的路径选择时期,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包含了对这一转型的路径设计和相关资源等公共产品,指导思想是从补齐地区基础设施"短板"入手,将基础设施联通作为构建亚洲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的主导路径。这一思路明显有别于东亚原有以产业关联为主导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的路径,也不同于当前世界多数地区以市场制度建设为主导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的路径,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了理论突破和实践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15.
This essay is a short comment on the newly published book by Dr. Liu Ji,Class versus Generation Cleavage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olitics of Pension Reform in European Welfare States,one of the monographs thoroughly exploring the welfare crisis in west European countries since the 1990s.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roles of the various social coalitions with veto powers during the retrenchment process of public pensions in 5 European countries. He finds out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n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