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进程逐步深入,政策议程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跨国经验的影响.各种团体、国际组织以及各类政策制定者越来越多地"转移"国际经验到本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中,而处于这一进程中的我国政策制定必将更加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因此,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研究政策转移的特点及规律,特别是探索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转移体系,以对当下我国政策过程实践有所启发和帮助,是我们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文章以全球化为背景,通过对我国政策转移的回顾与反思,针对影响我国政策转移的主要障碍及其症结,尝试建构当前我国政策转移的框架体系及保障机制,以供我国政策转移实践之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基本框架是一种亲市场的经济政策与具有"剩余"特征的选择性社会救助,体现在生产性的开发式经济扶贫和处于"激活"程序中的农村五保与医疗救助政策.长期以来,旨在救助贫困者的社会政策成为经济政策的附属者角色,然而贫困者所面临的生计风险需要传统社会政策在扶贫框架中的转型.本文通过分析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在诸多方面的联系和差异比较,结合我国农村贫困的现实,以嵌入性要素来理解我国农村社会政策转型的方向.在这方面,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视角在反贫困战略中提供了可让我们选择的嵌入性要素.它们是:减少风险管理成本的社会资本、反社会排斥的劳动力政策、农村生计的保护与发展、健康与医疗政策的整合以及资产为本的个人账户建设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1990年,丹麦著名学者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Gosta Esping—Andersen)在其经典著作《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中,提出了"社会权利"、"非商品化"、"社会分层化"、"福利模式"等一系列概念,并形成一个严谨的逻辑体系和研究方法。该体系是以社会权利为起点,福利国家便是要以满足和实现公民社会权利为宗旨。将"非商品化"这一重要的核心概念引入"社会权利"和"福利国家体制"的分析框架之中,从非商品化和社会分层两个理论维度纵横交错演绎出一套严密的全景式比较研究的逻辑体系。借用非商品化的视角来区分福利国家类型的三种基本模式,借用社会分层化的视角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来分析各种福利国家模式的状态;而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中制度的组群化情况惊人的相似,这是一种全景式的比较方法,其比较强调多元测量和多元观察的重要性,相信采用多元和全景的材料是可以尽可能地接近现实的,它代表了社会政策模式比较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为模式比较研究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指出了未来模式比较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行政论坛》2022,(1):122-127
对策研究在公共管理与政策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体现了中国的治学传统,也是学界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传统的对策研究方法是建立在调研和访谈基础上的"问题—原因—对策""三部曲"式研究。在处理富有争议的政策问题时,问题界定与对策选择难以摆脱研究者个体的视角和思维框架的局限,容易造成研究结论与现实复杂性、多元性之间的鸿沟,使对策建议缺乏社会认同。协商式政策分析是可以用于对策研究的有效方法。它针对复杂的公共管理与政策问题,聚焦其争议,在进行冲突分析和组织相关方开展协商与共识构建的基础上,寻求能够促进公平以及各方可接受的对策建议。胡同更新整治、散煤治理等实践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价值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强民富是基本方向,加快推进从"国富"到"民富"的战略转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的具体要求。当前,经济增速放缓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消费,而这必须先让人民富裕起来,使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国富"到"民富"的战略转型。通过对"国富"与"民富"内涵和基本关系的深刻诠释,探讨了实现"国富"到"民富"的战略转型及政策建议,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就社会公平这个主要的社会经济议题,厘清其理论概念,回顾中国特有的"经济国家"历史时期社会科学与社会经济发展及累积的问题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实力大幅增长同时社会问题倍受关注的新形势下,政府职能与政策的转型更成为一个核心课题。通过梳理经济学主要流派的影响,并考察其与公共政策以及社会不公问题之间的关系来加以阐明"后经济国家"时代社会科学研究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香港的养老服务政策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迁,逐步形成了两种看似"对立"的模式——日本形成了以国家为主导的福利型养老政策体系,香港形成了更加凸显市场化与社会化特征的去福利型养老服务政策模式。日本、香港养老服务政策的构建及模式差异,深刻地嵌入到各自特定的历史、制度传统之中,受到了不同内涵的历史制度因素的复杂影响。其中,政府在养老服务政策方面的认知理念,国家、市场与社会的传统关系格局,特定时期的经济与财政能力状况以及关联性或替代性的制度安排等因素,对养老服务政策的构建及变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影响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社会因素作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强  姜峥 《学理论》2011,(11):300-302
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是贯彻执行国家"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一线辅导员和学生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它对于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创新高等教育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影响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社会因素角度出发,在深入分析政府、高校、社会和企业等因素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主要社会因素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中作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调节利益分配的基本手段,必以公平或公正作为首要准则。当前,政策实践中出现的大量"缝隙"导致政策在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中有失公正。由政策不公给部分政策利益相关者带来的相对剥夺感,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很大威胁。本文以苏州"通安事件"为例,对政策缝隙对社会稳定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提出通过"无缝政策"实现社会稳定由反馈控制到前馈控制、由"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伦理悖论是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的公共问题,上升到政策层面上,众多政策制定者都希望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来弥补、甚至避免伦理两难和漏洞。以一个经典的伦理学悖论案例为切入点,分析了"多数人暴政"这个高频发生的命题产生的逻辑起点和原因,通过现实事件探讨了现实生活中"多数人暴政"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影响,提出了在公共政策中可以通过法律约束、社会监督和文化感化政策来对多数人的暴政进行一定的预防和控制,以期对现实的政策制定有所借鉴帮助。  相似文献   

11.
张旭 《学理论》2015,(7):119-121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自试点以来,黑龙江省就响应号召进行省内试点,本文以调研访谈黑龙江省义和村为例,分析现在黑龙江省"新农保"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主要问题是文化程度较低和宣传的缺失,政策目标偏离与保金低不具备吸引力和传统养老观念与服务盲区。解决对策是运用多媒体深入宣传,实现"社会救济"到"社会共济",加大养老扶持力度和变"服务盲区"为"服务重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社会政策的起源、分类及与其他公共政策的关系,试图通过对西方主要国家社会政策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的简单论述,浅析社会政策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仅要有完善和科学的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环保政策,还必须有完善和科学的社会政策,并对深圳社会政策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平民经济"是五四时期平民主义的概念深入发展到经济方面的结果。不仅吸引了一群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为鼓吹和建设中国的平民经济和合作事业而努力,还吸引了中国的各类政治和社会领袖在他们的权力或影响的范围内,实行一些具体的农村经济政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他们对解决民国元年以来越发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的一种尝试,也为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杨月朗 《学理论》2013,(6):76-77
后危机时代也被称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它是一个危机得以缓和与不稳定、不确定相互混杂的时代"。近年来对于"后危机时代"的研究已超越国际经济领域,并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延伸和展开。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后危机时代"研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西方社会融合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尽管社会融合一直为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策分析家和政策制定者们所关注,但社会融合的定义还比较纷杂,其理论也缺乏一贯性,一般被视为多维度现象或多参数的潜变量.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将相关研究区分为实证研究和政策应用两个研究领域;依据关注层次的不同,将社会融合的研究归纳为个体层次、群体层次和整体层次等三个层次.以此为脉络,首先介绍了社会融合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政策研究中的概念;其次,对社会融合由来已久的"同化论"与"多元化"之间的争议进行了回顾,并评述了社会融合和社会网络理论之间的关系;再次,总结了社会融合的测量方法及其在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最后指出社会融合时中国转型社会背景下相关研究的借鉴意义,并对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要以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增长《光明日报》7月30日刊登该报记者王逸吟、王瑟的报道指出,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在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调结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增长的潜力还是来自于改革,从根本上看,要以改革来促进经济增长。"出于对经济下滑的担忧,一些专家认为应该推出2008年那样的刺激政策。李平认为,2008年采取的刺激政策是应对危机的必要手段,因为那时候没人能预见危机何时触底、中国经济会下滑到何种程度。"当前的经济形势与2008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来,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相同步,与变化莫测的国际风云和国际潮流相伴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社会哲学"研究范式、"人学研究范式"和多种研究范式。文章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发展现状,审视"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和"人学研究范式"两种主要研究范式发展的逻辑必然、反思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超越和扬弃两种研究范式要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构建个人与社会"互构谐变"观,实现个人与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论坛》2021,(5):87-95
城乡基层治理始终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其面临的通常是高度浓缩的社会问题。城乡基层治理的制度改革与实践发展必定反映出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框架性特点。采用"未来视角",运用"理想类型"的构型方法,对新发展阶段城乡基层治理的态势演变、逻辑转换与思路创新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在新发展阶段,城乡基层治理将会出现从"城乡中国"到"城市中国"、从"发展问题"到"复合问题"、从"电子政务"到"数字治理"的态势演变;需要实现从"经济逻辑"到"社会逻辑"、从"条块逻辑"到"系统逻辑"、从"粗放逻辑"到"质量逻辑"的逻辑转换。基于此,新发展阶段城乡基层治理的思路创新在于:国家力量与自治力量的协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平衡、有形单元与无形单元的互动。  相似文献   

19.
"第三条道路"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于西方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潮,反映了西方左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努力尝试,其理论观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众多领域。在社会政策领域,"第三条道路"对福利国家及其改革作出重新反思,提出"无责任即无权利",倡导积极的福利观和建立社会投资性国家,标志了西方社会政策新的转型。而西方社会政策转型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包容性增长"不纯粹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而是关涉经济、政治、社会的伦理理念.建国6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效率与公平关系这一核心问题,经历了从集体主义伦理、自由主义伦理到共同体主义伦理理念的转变以及相对的政策转变.在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上,"包客性增长"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它通过倡导"机会公平"和"发展共享"的基本价值,彰显胸怀全球关怀的理念,凸显"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从自由主义伦理到共同体主义伦理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