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正> 一在社会历史的整体运动中,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呈多维并存的复杂态势。就其直接的艺术生产实践活动而言,作家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伦理观影响着甚或决定着作品的道德倾向及艺术形象社会行为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2.
因社会变革、时代发展所致社会审美心理变化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都要求跨入新世纪的中国文学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提高品位需要有良好的创作环境 ,更重要的是作家要努力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 ,发扬艺术独创精神 ,加强文学的语言修养  相似文献   

3.
卜凌云 《前沿》2011,(8):173-176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肯定了商品社会中文学活动具有消费特性是其发展的必然。在消费语境中,中国当代的文学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时代的到来使文学在叙事模式上受到了商业逻辑的渗透,文学审美由严肃、沉重、深度转向了轻松、享乐和表面化。因此,坚持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理想诉求,鼓励与引导文学创作的批判性、拯救性与超越性才能使文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具有更深刻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马越 《求索》2013,(10):128-130
“历史诗学”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具有不同于西方文论之新特质。“历史”在历经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新世纪历史小说演绎后,逐步解决了历史真实与人性真实、题材与方法、价值立场与意识形态的对接问题。小说叙事中力图建构的历史诗学,更多地表现为不同的作家依据一定的历史观念、文本风格和修辞方式书写社会各个生活层面历史的一种文学叙述法,这种文学叙述法及其建构将跟随小说的发展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痛苦无外乎三种:一是社会环境给作家带来的痛苦:二是作家思索造成的精神挣扎的痛苦:三是文坛有一批人,他们败坏文学的声誉,让纯文学作家痛苦不堪.今天的文学远离人民,不再面对现实发言,究其原因,自身惊人的封闭是其毁誉参半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文学在这个时代最大的失落,源自政治对文学失去了兴趣.底层文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痛苦的文学中的一点儿曙光,它的呼之欲出有着历史的正当性和现实的紧迫性.底层文学给近年寂寞的、不景气的文坛带来了一些热闹和生机,近几年最好的小说大多出自底层文学.底层文学的崛起表明,凡与人民站在一起的艺术,它的生命力是强劲的.亲近人民是一个作家道德的底线.  相似文献   

6.
彭公亮 《理论月刊》2001,(11):25-27
20世纪90年代文学形象画廊中缺乏鲜活的典型形象.后现代语境中,作家的文学观念、写作策略、写作姿态以及文学边缘化等等是造成典型形象缺乏的根本原因.这种缺失造成文学的理想性、批判性、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的缺失.21世纪中国文学应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弘扬民族文学精神,塑造典型形象才能使文学真正具有真实的现实感、现代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7.
方亭  王昌凤 《求索》2011,(7):185-187
中国文学自五四以来就保持着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在过去近一百年的文学发展中,作家、评论家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强调真实排斥虚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现实语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环境使当时的文学不得不关注与现实人生的联系;其二是传统因素,如受集权政治、实用主义文学观、实录精神和载道传统、形而下的思维惯例等影响使得我们无法从文学本体的角度来重视和发挥文学虚构。于是,重写实而轻虚构的写实主义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8.
黄健 《求索》2013,(12):144-146
20世纪初,中国新文学界确立的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其本质即为以进化论为思想理论基础、以人道主义为宗旨的“人的文学”观。胡适、陈独秀强调以人的真情和社会的理性理想为文学之本:鲁迅推崇“尊个性”、“张精神”的文学主张.并以此践行健全现代人性和现代人格精神的国民性改造工程:文研会作家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坚持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生终极意义的统一;创造社作家宣称,在文学“全”与“关”的表现中建构生命本体性的价值。20世纪初的这一系列文学思想主张型塑了中国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为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奠定了深稳的思想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9.
王敏 《求索》2013,(9):153-155
1949年以来,新政权急需确立“文艺新方向”,力图使文艺服务于新的政治主张.要求文学与社会政治的转折保持高度一致。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城市是资产阶级道德和社会腐败滋生之发生地.这使城市写书开始遭遇国家意识形态的强制“规范”。“十七年文学”确立的城市写书之文学秩序.使城市逐渐失去了在文学中全面呈现的合法性。作家们无不例外地选择“国家话语”进行文学叙述。于是,城市的文学书写遭受严重挫折甚至断裂.文学言说下的城市形象被不断地简单化与固定化。随着国家政治体制的进一步优化,作家们纷纷放弃之前被迫坚守的写作立场,城市书写之话语权得以回归。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十七年文学”城市书写之文学秩序得以突破,这是国家文明的发展,更是时代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王敏 《求索》2013,(6):163-165
文学从古至今一直承担着开启民智、启蒙民众的历史重任。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反映出了中国社会消费观的深刻时代变迁。从整体上来看,“十七年文学”开始提倡勤俭节约的消费观,这种消费观在“文革文学”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提倡享乐消费观的作品和作家受到严肃批评.新时期文学又完全体现出一种消费至上的社会消费观。这反映了社会消费观被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行扭转、整合.作家最大的职责就是严格遵照革命文艺生产要求创造符合规范的文学话语。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政治话语权决定了文学创作中对话语权的控制与分配,使能够与国家意识形态保持一致的消费观获得肯定。改革开放的系列成果转变了建国以来形成的诸种消费观,当下,消费观本身不再是单纯政治话语权的折射,相反,它向你展现了一个崭新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当代神话,并蔓延昭示出一个新的中国“强国梦”。  相似文献   

11.
解放区文学“大团圆”结局现象的产生 ,与解放区文学所承载的政治宣传使命有关 ,与解放区作家追求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通俗化思潮相关 ,体现了作家们对“五四”文学所作的某些反拨的自觉。这一文学现象 ,有它存在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缺陷与遗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底层文学"一直是文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这种关切其实和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切紧密契合.作家们发挥文学想象对于"现实"独特的观照和表现能力,关切在30年的中国社会急剧发展中的那些仍然面对许多困境和挑战的人们,显然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综合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学状况与水准往往被视为该国家、民族文明程度和思想深度的标杆.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型时期。新时期文学在这段特殊的时期因文学市场化的形成、文学创作本体的分化等内外动因而呈现出复杂的格局。作为主流文学的纯文学在社会转型期的中道衰落 ,与传统的或新锐的作家们的文学革新实验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冯利华 《求索》2011,(8):257-257
在中国古代社会,社会精英阶层对文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两宋的名门望族,其文学精神与社会思潮、学术风气皆有密切联系。其研究意义与价值日益凸显。然而,学术界极少关注宋代精英阶层与经学研究、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之关系,更无系统研究此类问题的专著问世。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斗争的艺术。文学分为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种类型,民间文学是口口相传,有声无形,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作家文学是书面流传,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没有文字的民族,就没有自己的作家文学,而只有民间文学,用一个人有两条腿的形象来作比喻,她先天性地缺少一条腿——少一条作家文学的腿,单是那一条民间文学的腿,行动起来,既不方便,也走不快。没有文字的民族与有文字的民族的文学比较,正是这样。古语说:“言之无文,传之不远。”这句话,本来是指文章的文彩而  相似文献   

17.
论新世纪文学理想表现的枯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文学在体量不断增长的喧闹表象下,理想表现方面的危机越来越严重,那些发自灵魂深处并植根于现代文明土壤上的对未来的憧憬和信任日渐稀薄,甚至消失。这种理想危机即体现为一种表现本土社会生存内容时流行的疲惫绝望基调,也体现为一些信仰叙事中制造出来的纸糊神像,更体现为新生一代作家精神姿态的贴地爬行。它极大地影响到新世纪文学的价值深度。  相似文献   

18.
黎芳  覃建军 《求索》2011,(4):218-219
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略萨,对世界文学的最重大贡献在于他的对"立体"叙事文学结构的创见。略萨小说不仅在文学形式上独具一格,而且其作品大都"根植于现实",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性特质。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拉美作家,略萨担负起了"介入政治"、"介入生活"的时代责任,他揭露现实、反对独裁,他一贯呼吁与倡行着作家与文学应以反抗精神立世的历史文学观。所以,"世界结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是对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最为妥贴的称赞。  相似文献   

19.
不论是站在创作者的角度,还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形成都有其不变的对文学语言的审美追求、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真善美的宣扬;但不同的文化群体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真善美的艺术准则和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是有所发展和变化的。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文学的形式、内容和功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社会需求;这些因素促成或制约了文学经典的形成。因此,要创作出经典文学作品,既要不断追求和准确把握历代经典文学那些不变的普遍价值;又要敏于洞悉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从形式、内容和功用上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使作品植根于民众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20.
吴建华  王国平 《求索》2005,(1):149-152
中国老百姓的小康情结凝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表现中国人民这种精神情结的小康文学也始终存在于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学篇章中。在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的理念是建构新内涵的小康文学的基石。新时期小康文学建构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是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和谐统一发展;二是文学与经济的和谐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